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对器械的武装,而是来自于对内心的武装。前者,只能够让一个人在枪林弹雨里行走;而后者,却可以让一个人在绝地处怀抱重生的勇气。身为女性,从诞生之日起我们便承受许多生命负荷,功课、教养、学业、职业、爱情、家庭、责任、情感……当面对同时而来的各种问题与压力时,我们应该避重就轻还是避轻就重?当我们徘徊于一道道的十字路口与难关的时候,早就有许多同伴在我们左右身体力行地给我们答案。  相似文献   

2.
我不在电影院,就在去电影院的路上。爱情、惊奇、意外,悲悯、喜悦……该有的都有,淋漓尽致的淋漓尽致,含而不发的含而不发,电影院里找回松弛开心的好享受。获奖影评遗憾中的美丽上世纪30年代的温莎公爵为辛普森夫人放弃江山,相似的故事,到了程小东手中,变成《江山美人》,只是独断的不是王子而是公主。爱情没有逃脱熟悉的格局,公主不爱一直深爱自己的将军,却爱上了一个毫无关联、生活经历完全不同的陌路人。好像我们都是在相似的故事中体会着——不会发现自己身边一直关心、照顾、默默无闻的那个人,却在偶然的场合巧遇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一个人并一发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追求爱情、婚姻、家庭丰富的内涵和完美,对爱情、婚姻、家庭这个古老而又重复,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问题,总想弄清这究竟是为什么。为此,试想借鉴一些已有的理论来建立爱情、婚姻、家庭各自的三角形理论和三者相互组合形成的锥体理论,来分析、解释爱情、婚姻、家庭的多样性、复杂性及其悲喜结果。一、爱情三角形理论关于爱情,美国的罗伯特·舍恩伯格和埃尼·贝尔建立了爱情三角形理论,把三角形的三个边分别表示为情爱、性爱和建立持久关系的能力。等边三角形象征着理想的爱情,理想的爱情总是将情爱、性  相似文献   

4.
论林子爱情诗《给他》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劳动产生了文学,当文学开始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爱情——这个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发展而演变的永不衰竭的主题,便郑重而严肃、牢固而倔强、热烈而深沉地占据了文学领域。不是吗?“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中,就有毫不掩饰地对真挚爱情讴歌的奔放之声,而后的几千年,反映这象征着美好、幸福、和平、理想的爱情主题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作品和它所表现的思想,在人类历史长河的进程中,不断地开拓着新的意境,变换着新的角度,闪烁出夺目的光彩。不必更多地探究爱情的主题为什么会这样经久不衰,除了在文学的王国更适应于爱情的生存与发  相似文献   

5.
解剖爱情     
《社会》1999,(2)
爱情,是文学的永恒主题。在作家千姿百态的笔下,它总是被描绘得斑斓多彩,诱人还想。而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以他们惯有的严谨方式和续密的逻辑推理,把它—一解剖,得出很多严肃而又让人忍俊不禁的独特见解。基因决定了爱的方向小说里的爱情,往往是越纯粹就越没有理由,只好归结为缘份。科学家经过实验,宣布说是你的基因决定了你与谁情投意合、瑞士伯恩大学的科学家设计了一个嗅T恤衫实验,方法是:先让男子连续两天穿同一件T恤衫睡觉,染上浓浓的体味,然后让参加实验女大学生嗅闻,以确定她喜欢哪一个男子的气味。得出的结果是,没…  相似文献   

6.
法国学者米·杜夫海纳把爱情视为既想与对方结合,又须尊重对方个性差异的“二律背反”。原因很简单:所爱对象不是无意识的物,而是有意识的人。人是自由的,因而爱情中永远存在着对方改变主意、收回承诺的危机,这就是“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之类的永恒的爱情宿命。爱情就是用信念战胜这种危机的痛苦与欢乐相互渗透的生命过程:它既渴望着结合,又拒绝着完全的结合。而后者意味着要么否定对方的个性,使其成为自己的占有物;要么否定自己的个性,使自己为对方所占有──因而危机随时处于一触即发的态势。无独有偶,德国学者弗洛姆也把…  相似文献   

7.
莲菜 《东西南北》2009,(8):40-40
我们有那么大的煎锅,为什么不好好享受生活?为什么有钱的人总有钱?这个问题的答案似乎有很多,而我想到的是:相信自己的选择。大多时候,知道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且相信自己一定能得到,是比努力和节省更准确的答案。  相似文献   

8.
正真正能禁锢一个人的,从来不是世俗的观念,而是我们的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在张爱玲的《半生缘》中有一幕,多年以后,步入中年的曼桢与世钧重逢。曼桢哽咽难言,半晌后对世钧说:"世钧,我们回不去了。"隔着岁月的云烟,与苍茫的世事,我们再也回不去了。40岁时,巩俐曾这样描述自己和张艺谋的辉煌时代:"我不是经常想那个时候,但我确实怀念那个时候:那是真正的合作,真正的  相似文献   

9.
王哲 《东西南北》2014,(11):65-67
《垃圾场》中愤懑地发泄,《黑梦》中对内心脆弱感的描摹,成了那个时代心理景观最精确的代言。而与此同时,黑豹的《光芒之神》却空洞无物。他们丧失了用音乐勾连时代的能力。在这个时候讲述黑豹乐队这二十多年的故事,不仅仅是为摇滚这种音乐的兴衰做一个见证,而是试图以一支乐队为线索,讲述一群理想狂热和纯粹的人,在中国最急速飞奔的四分之一世纪里,所活出来的各种人生。  相似文献   

10.
我在某铁路局离休干部座谈会上,得知一位六十四岁的老干部刚与同他生活十五年的妻子离婚,因为男方并无外遇,是女方单方面向法院起诉离婚,所以男方不是“陈世美”,人们对男方自然怀有深切的同情,而对女方则说法不一。可无论怎么说,都无法说清女方为什么步入老年,在人生最后一站提出与丈夫分手。从妇女婚姻轨迹看,年龄越大,结婚可能性越小,年逾五十八岁的她若想寻觅一个超过或相当于这位丈夫的郎君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或许是心理变态,总之在别处无法得出合乎逻辑的解释,要寻出合理的答案只有她本人。她以再简单不过的语言说清了离婚的原因——投有爱情。对呀,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人人明白,可是人们在猜测他们离婚的缘由时,各种可能性都估计到了,唯独忽略了这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爱情。  相似文献   

11.
黄杰 《社会工作》2008,(9):54-54
虽然在此之前关于松堂,听说过很多也想到很多。但是在第一脚踏入松堂的时候,还是感到很震惊,这个地方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我一下子感觉到自已以前的想法是多么可笑。它并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医院,也不会是因为有了临终关怀而让人恐怖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按理说,婚恋之事,通常是青年人的热门话题,为什么人到中年,反倒在这些问题上想得多起来了呢?这当然事出有因。先说已经身处婚姻围城中的人,他们占了中年人的绝大多数。这个群体在婚恋问题上想得多起来,除了由于人生闹历的增加,对婚姻、爱情的甜酸苦辣见的、听的多了以外,主要是因为他们在这方面有了亲身体验。婚姻、爱情不象别的东西,任你怎么讨论,它也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永远不会象糖是甜的,盐是咸的,初一过了必定会有十五那样确定。要想明白婚姻爱情是怎么回事,滋味如何,那就非用自己的血肉去体会、非得先结婚不可。与…  相似文献   

13.
我们时代里的真正革命 今天,我们感受到的新工业革命,或许要比十八、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更加深刻。我们时代里的真正革命不是政治的,而是经济和社会的。这种革命正在使我们的活动,组织模式,关系风格和推理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十九世纪的历史学家用了很长时间发现新时期的伟大事业不是政治革命,而是出自那个仍在大量地使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变成工厂工人的工业革命。正是那个工业革命,十七、十八世纪的农业和手工业社会的基础才遭到了摧毁。 然而,这个曾经被我们作过那么多评论的工业革命现正逐渐变得模糊不清。 首先是受雇工人数的大量减少。七十年代初的法国,有650万人被工业企业雇用,现在只有500万雇员。十五年来,每年失去的职工达10万,占职工总  相似文献   

14.
社会理论与20世纪的理性之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理论是它的时代的精神重构,是有别于反映的反思。理论反思是理智而抽象的,它的导向不是经验和顿悟,而是分析和思辨。如果我们试图解释我们的世界,理论反思就是不可或缺的。而当这个伟大而可怕的世纪行将结束之际,这种需要显得尤为迫切。本文的主题是,20世纪是一个独特的世纪,20世纪的社会理论也同样是独特的。或许未来的史学家们认为这不过是一种错觉,但我们这个世纪的历史独特性似乎是一个经验的事实——至少很多身在其中的人对此深信不疑。要理解20世纪及其社会理论的基调,就必须把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现代西方社会与前现代西方社会以及20世纪现代西方社会与前20世纪现代西方社会区别开来。为此,我们需  相似文献   

15.
有一种感觉无关爱情却更忠贞持久,有一种心情并非友谊却也恬静温馨。在你的生命中,是否会有这私一个人;既互相关怀常记心间,但却并非爱恋,彼此心有灵犀而又能相处得随意超然,那个在不远处淡淡注视你的人,不是你的最爱,但在你的心中却永远占据着一角落,每一次触碰,都是极甜蜜的回忆。  相似文献   

16.
曾几时,人们把婚姻的目的看成是传宗接代,完全撒开或者无现男女的感情,以致于使许多婚姻没有爱情基础,仅存生殖功能。这种以生殖为唯一目的的婚姻现不符合婚姻的真正本质,因为婚姻是男女基于相互倾慕的爱情相结合的一种社会形式。因此,爱情是婚姻的基础。作为女性来说,要把握住自己的婚姻质量,不仅需要婚姻的缔结是双方发自内心的肉体和精神上的相互倾慕,是相爱双方之间互爱的一种结合,更需要在婚后不断地调适和完善自己,以便使夫妻感情融洽并能够经常给爱情充电,不使爱情悄然萎缩乃至干枯。爱情的持久和婚姻的美满不是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17.
爱情的奥秘,历来是人的心理世界中最富于情感力量,最能体现道德伦理规范与人性人情内在冲突的领域之一。中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纲常名教对于女性的钳制特别严酷。妇女不仅在经济社会生活中,而且在爱情婚姻上,对男子都处于人身依附地位。她们人生价值的寄托和实现,大多维系在婚姻的遭际——更确切地说是家长和丈夫的态度这种极为偶然的机遇上。作为封建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就不能不在女性心灵上形成对爱情的专注、执着而又惘然无主的悲剧感,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心理积淀,在封建经济和生活方式的发展进程中逐渐凝固、加强,演出了许多美的心灵、美的精神被毁灭的悲剧。这种情况的改变,期待着新的社会变动的契机。马克思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时候,我们面临的社会,是一个朝三暮四的社会。当然,这里我用的是原始意义上的朝三暮四,即《庄子》中讲的那个养猴子的寓言。养猴人原本想早上喂每个猴子三颗橡子,晚上给四颗。猴子们听后一齐发出了抗议。养猴人马上就改为早上四颗晚上三颗,猴子们也就高兴得跳了起来。由朝三暮四到朝四暮三,并不像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没有实质上的变化而只是一种欺骗术。对猴子们来说,是把现期的收益由三颗橡子变为了四颗,这是关于它们怎样取得自己利益的规则的一神重新安排。正像寓言所揭示的那样,这种重新安排,极大地影响了猴子们的精神…  相似文献   

19.
在五彩人生的伟大乐章中, 恋爱的婚姻无疑是其中最为壮丽的篇章。恋爱是男女两性之间因相互吸引而融合在一起的心灵邀约;婚姻则是趟过爱情河的恋人们共同的身心家园。自古以来,人们就把“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对知心爱人的真诚祝愿,作为婚恋的理想归宿。事情发展到今天,人们不禁会问:男女之间恋爱就是为了携手迈进婚姻的殿堂吗?难道不以结婚作为恋爱归宿的就不是真正的爱情吗? 恋爱是为了使人生更有意义,为了给相互间的生活带来好运。真正的爱情从来都不是盲目的,相反,却是敏锐的,是有目的、有计划性的。可以说,没有目标的爱是…  相似文献   

20.
今年四月,我来到上海大学文学院留学。休息的时候出去走走,看到了上海许多惊人的发展和变化。就说超市吧,最近几年数量增加了不少,几乎到处都有,这种情形我根本没有想到。可是,把上海的超市与日本的超市比较一下,在利用商业情报为经济服务这个方面,两个国家的作法有些不一样。对于我们日本人来说,用方便的办法买到商品,这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经营者需要有若干个奇思妙想才行。比如说店员的数量,顾客所看到的通常只是几个收银员,而看不到在店堂里走来走去,或看来看去的人。超市之所以叫“超”,就因为它把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