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安史之乱后,中原汉人产生了排斥胡人的社会风潮,粟特人用改变姓氏、郡望等方法极力抹掉自己的胡人特征,出现了"汉化"现象.与此同时,由于丝绸之路为吐蕃所阻,众多入华粟特人转而以摩尼教徒的身份进入回鹘汗国,并籍草原丝绸之路开展东西方贸易,开始了"回鹘化"的进程.9世纪中叶及11世纪中叶回鹘汗国及甘州回鹘的"汉化"过程中,也裹杂了众多"回鹘化"了的粟特人.而对于最终融于维吾尔族的粟特人而言,"回鹘化"也是其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两叶敦煌本回鹘文残片进行了拉丁字母转写、汉译,并在此基础上,对残片的年代、版本、翻译方法及夹写汉字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为回鹘语文、回鹘佛教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3.
古代西域的战马,"丝绸之路"上的驼铃,迷人的歌舞,香甜的瓜果,热闹的"巴扎",奥妙的"坎儿井"……只要一提起维吾尔族,谁都会产生几多联想."维吾尔"是民族自称,意思是团结.在不同时期的汉文史籍中,袁纥、回纥、回鹘(hú)、畏兀尔等都是同音异译.自20世纪  相似文献   

4.
史学界关于宋代回鹘史的争论,多与宋代回鹘社会的分裂割据有关,如各回鹘汗国的可汗世系、疆域、相互关系等,特别是不少史料究竟指哪个汗国而言,是很难理清的一页。本文无力说明宋代回鹘的全部历史和社会状况,只就回鹘社会的分裂割据谈些粗浅认识,进而论述《宋史》中的“黄头回纥”的由来和含义。  相似文献   

5.
在众多不同文字的回鹘文献中,古藏文音写的回鹘语文献数量不多。古藏文回鹘语文献大多出土于敦煌和吐鲁番等地。文章在介绍古藏文回鹘语文献整体情况的基础上,对P.T.1292古藏文音写回鹘语佛教教义简答手册进行语文学研究,包括回鹘语转写、注释、汉语翻译,并在部分词条的转写和翻译方面对前人存在的错误予以纠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到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回纥(即回鹘)部曾与突厥诸部族结为各种不同形式的联盟。早从公元606年起,回纥部在药罗葛氏族的率领下就曾几度企图摆脱东突厥的统治,但都未能取得任何结果。公元八世纪上半叶,即公元734年,东突厥毗伽可汗死后,回纥部才开始日趋强大起来。他们同其他突厥部族一道进行的反抗斗争终于于公元745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并从此创建了回鹘汗国。建立回  相似文献   

7.
《西北史地》1988年第1期刊登了程溯洛题为《甘州回鹘始末与撒里提兀儿的迁徙及下落》一文,针对近年来甘州回鹘及撒里畏兀儿研究中的分歧意见,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全文约1.5万字,共分两节。第一节是《甘州回鹘始末》,分为七个问题:(一)甘州回鹘初依河西吐蕃,后联合唐沙州节度使张议潮,共败吐蕃而自立。(二)甘州回鹘与内地王朝五代、北宋的政治经济关系密切,以及同波斯、印度、罗马往来频繁,又和毗邻瓜沙州汉人  相似文献   

8.
七世纪初叶,正当西方“基督教世界”处于相对寂静、滞息而缺乏活力时,亚洲东部、北部,一直到西藏、新疆及其阿拉伯半岛地区却显得异常活跃,唐、回纥(鹘)、吐蕃、阿拉伯的相继崛起,给这些地区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也启动了此一广阔区域内务民族、国家间的相互往来与交流。回纥与吐蕃间的早期民族关系也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揭开序幕的。 回鹘与吐蕃间的关系延续时间很长,以840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由于回鹘、吐蕃两大政权皆处于相对兴盛时期,基于对西域、河西两大沃野肥地的垂涎,对丝绸之路控制权的觊觎,双方间围绕着北庭、西州、凉州等重要城镇和交通枢纽进行了一系列的争夺战;后期,回鹘、吐蕃统一政权不复存在,双方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争战,所以,双方间的关系更多地呈现出睦邻友好、团结互助的迹象。 关于840年以后回鹘与吐蕃间的关系,笔者已有专文论及。本文将探讨的是回鹘与吐蕃间在840年以前以相互战争为主要特征的关系,拟分为争夺北庭、争夺西州、争夺凉州三大部分论述之。  相似文献   

9.
公元9世纪中叶(840年),建立在漠北草原的回鹘汗国政权,由于内乱而天灾人祸连绵,外而强邻黠戛斯逼击,无力抗御的内忧外患,招致溃败覆亡,四散遁迁。其西奔的所谓15部属众,集体迁往河西走廊、天山南北及葱岭西一带,与早已驻牧该地的宗支汇聚,得以立足并定居。历经唐末、五代和宋辽金几个朝代,300几十年时间,繁衍发展以至强盛,曾先后建立了三个以回鹘为主的地方政权势力,即;河西甘州回鹘政权,西州(或高昌)回鹘“亦都护”国,葱岭西回鹘喀剌汗王朝。到13世纪中期,这几个回鹘政权,在不同时间  相似文献   

10.
回鹘藏传佛教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汝极 《中国藏学》2002,(2):103-118
藏传佛教曾对回鹘(畏兀儿)佛教产生过重要影响,是回鹘人四大佛教来源之一。许多藏传佛教典籍曾被翻译为回鹘语并广泛流传。本文对16件回鹘藏传佛教文献作了概括总结,首先是对每件佛典简要说明,然后一一交代文献收藏地和编号、整理者及其成果、每件文献的参考文献等。这些佛教文献是回鹘与藏族文化交往的历史明证。  相似文献   

11.
西夏与吐蕃、回鹘在经济文化上具有较深的关系。吐蕃藏传佛教被西夏各届广泛接受,传播至河西地区。西夏历法源于吐蕃,藏语作为重要的宗教语言也深受重视,很多西夏人通晓藏语。回鹘文字是西夏文之外的第二文字。西夏佛教深受回鹘佛教影响,大量回鹘佛经被翻译成西夏文,回鹘僧人在西夏地位极高。吐蕃与西夏间的贸易主要是西夏以茶叶交换吐蕃的牲畜。西夏盛产的青白盐也是与吐蕃贸易的重要商品。西夏占据河西,向回鹘商人征收重税,同时还把回鹘的各种奢侈品转卖至周边政权。  相似文献   

12.
回鹘是我国维吾尔族和裕固族的祖先。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发展,又为了祖国统一,回鹘曾经起过积极推动作用。唐代作为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对周邻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回鹘可汗碑铭传记来考察唐代与回鹘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交流。笔者认为,科学地研究这种历史和谐关系,对于正确处理和解决当代复杂而敏感的民族关系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戈 《民族研究》2004,(5):55-63
回鹘文契约是众多的回鹘文资料中的一种 ,其内容的结构、行文用语与吐鲁番、敦煌等地出土的汉文契约中的格式与套语很相似 ,证人套语就是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14.
刘戈 《民族研究》2003,(5):51-58
回鹘文契约中有倒写文字 ,常见于纸背。某些突厥语专家对此现象未予重视 ,因而在一些专门著作中对它们既不作标记 ,也不转写 ,在译文中往往被省略。其实 ,这些倒写文字是不能被忽视的 ,它们是回鹘文契约附言中的一部分 ,形式上它可以溯源于吐鲁番出土唐代汉文文书 ,内容上它反映着宋元时代内地经济生活中的一些规矩。回鹘文契约中倒写文字的形式与内容所表现出的年代的不一致性 ,正是回鹘文契约及回鹘人文化的一种特点。  相似文献   

15.
回鹘文买卖文书纪年月日研究刘戈回鹘文契约文书的格式和套语与发现于新疆南部地区的卢文、发现于吐鲁番及乌兹别克斯坦穆格山的粟特文、发现于敦煌等地的吐蕃文、发现于吐鲁番及内地的汉文契约文书的格式、套语有些什么内在的联系,这是一个国内外学术界存在争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研究回鹘西迁及相关问题的学者们都肯定了汉文史料中有关840年回鹘西迁葛逻禄之地的记载,在这个基础之上,各家对这些回鹘西迁以后的发展做了进一步探讨。由于十世纪末灭亡萨曼王朝的喀喇汗朝的起源及其早期历史一直模糊不清,所以对回鹘西迁的探讨又与对喀喇汗王朝起源的探讨交织在一起。迨至普里查克提出并论证喀喇汗王室起源于葛  相似文献   

17.
回鹘文是畏兀儿人使用最广、保留文献较多的一种文字.畏兀儿人不仅使用回鹘文字翻译、刻印佛教典籍,还用它书写民间借贷、买卖契约文书以及碑铭石刻等.元代,回鹘文字作为官方文字为蒙古族所借用,用于书写诏诰典祀,翻译医学、历史学、儒学及佛教典籍等.在敦煌莫高窟北区的元代石窟中先后出土了1152枚回鹘文木活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活字实物.这证实了元代畏兀儿人已掌握了精湛的印刷术,并为活字印刷术的西传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回鹘西迁及东部天山地区的政治局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八世纪中期称霸漠北、威镇西域的回鹘政权,由于内乱、天灾和外侵而在840年前后分崩离析。瓦解后的回鹘及共所属诸部大体分为两部分。以乌介可汗为首的十三部逃往漠南,溃散后,大部融合于其他民族中。有关这一部份回鹘的史料较多,活动线索较清楚,此不赘述。另一部分从漠北西奔。 《新唐书·回鹘传》(6130—6131页)记载到:  相似文献   

19.
杨富学 《民族研究》2015,(2):78-86,125
西安大唐西市博物馆新入藏的一方《回鹘米副侯墓志》,内容简单,却有重要意义。从志文可以看出,墓主米公为回鹘摩尼教大师,作为回鹘使者常住于唐都长安,于唐穆宗长庆癸卯年(823)亡故,享年73岁。米姓本为来自中亚的粟特人后裔,志文称米公为"回鹘云麾将军试左金吾卫大将军",说明该米姓粟特人,经过融合与同化,有可能已变成回鹘大家庭之一员了。米公的去世,受到唐政府的重视与优抚,体现了唐与回鹘间非同寻常的友好关系。志文称墓主生有四男二女,可证回鹘摩尼僧是拥有家室的,有妻子儿女,与华化景教徒的舍俗姓传统迥然有别。通过考订此一墓志的相关问题,说明其对回鹘摩尼教及其与粟特的关系,乃至唐与回鹘之关系的研究,都是颇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20.
回鹘文是在胡人文化影响下由粟特文演变、发展而来的一种音素文字,碑铭及出土文献也反映了突厥语族群从对粟特文的借用到改造的演变、发展轨迹,而借用粟特文字母来拼写突厥语也就标志着回鹘文的产生。《多罗郭德纪功碑》可证回鹘文至晚在552年已开始使用,而哈喇和卓古墓群发现的以粟特文字母书写突厥语kif(i人,妻子)字样的代人木牌还意味着回鹘文极可能于482年已开始使用。通常认为回鹘文是继如尼文之后开始使用的,就目前所见碑铭及出土文献可断定,其使用历史远要早于如尼文,应是最早用来拼写突厥语的文字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