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陆农业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否影响和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长期来,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基础、交通、信息、、资金、人才等一些方面的因素限制,内陆农业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内陆农业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活力,但是应该看到,内陆农业地区农村要真正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还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这些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 农民的素质普遍偏低,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农民还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工农产品的比价不合理,农民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农村第一次迎来了"无税农业时代",农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乡村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新矛盾,加强无税农业时代乡镇政府职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向纵深推进,我国农村第一次迎来了“无税农业时代”,农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对乡村社会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新矛盾,加强无税农业时代乡镇政府职能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对于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农业竞争力是市场化、国际化条件下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的集中体现 ,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及其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能力的综合反映。提升农业竞争力 ,是现代市场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提升农业竞争力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市场经济是竞争型的经济 ,当我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后 ,就意味着我国经济已经进入竞争经济的时代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竞争的范围由国内扩大到全球 ,竞争更趋激烈。这种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在给我国农业带来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空前的压力与挑战。简言之 ,目前我国农业竞争力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一场历史性的重大变革,它标志着我国已开始进入一个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崭新时期,必将给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我国整个经济和社会领域发生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必将给广大妇女特别是知识女性,更加广泛地参与社会活动开辟出广阔的天地,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农村产业结构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经济基础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生产关系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农村上层建筑也必然要发生相应的调整,这对农村党建体制机制、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等提出了新挑战。  相似文献   

7.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近一段时间,我们对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总的体会是:当前,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随着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农业开始全面走向市场,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在全面转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市场农业的雏型已在广大农村逐步形成,由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过渡已成不可逆转之势。一、农村经济已经具备向市场农业转变的条件15年农村改革,从农业生产方式到经营体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经济的市场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近几年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以来,靖州县狠抓了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高效农业,取得了一些成就,农业资源配置基本上实现了市场调节,为农村经济向市场农业转变创造了条件。其表现:一是大跨度地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规模…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农业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各种社会关系和生产关系的重新调整,不可避免地会引发一些矛盾和纠纷,给社  相似文献   

10.
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长期使我们焦虑的农业生产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改变不适应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全面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发挥了八亿农民的巨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目前农村的改革还在继续发展;农村经济开始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决定》所说的这一个转变,在产业结构上必然体现为由种植业为主向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转变、由经营农业为主向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由生产初级产品为主向深度加工和综合利用转变、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较发达的商品经济转变。因此,适时地调整、改革农村产业结构,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历史任务,是农村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县级政府职能是指县级国家行政机关根据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一般可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种职能。县级政府职能转变是以县级行政权力为基础的政府职责、功能变化、转换与发展。所谓体制转轨时期是特指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特定历史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相应地对县级政府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县级政府是联系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的纽带,直接领导着农村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这个时期,县级政府职能如何转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对农业产业化认识多种多样,观点不一,但从农业产业化对促进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农村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来看,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中介组织为依托,以社会化服务为手段,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依据平均利润的组织...  相似文献   

14.
论农民利益的实现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国的农业注入了空前的活力,它冲破了农村旧经营体制的束缚,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农业生产力,并基本解决了中国亿万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又凸现出来:一是全国二亿多农户因分散生产,超小规模经营,经济支撑力十分脆弱,无力抵御农业的自然灾害和日见增大的市场风险;二是农业专业化程度低,市场渗透力弱、竞争力差,难以适应当前多变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三是农户分散的自我封闭式的小生产,组织化程度差,…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时期。在这个转变时期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计划与市场两者的关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6.
历史即将进入新的世纪。面对新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一是经济发展阶段由农业经济。工业经济逐步向知识经济转变,二是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进一步向市场经济转变,三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进一步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技术含量、产品质量,四是经济改革的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变,城乡联动,全面推进,五是经济成份由以国有。集体为主向多元化经济转变,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不断增大。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珠工作内容和重心。国内经济的这五个转变,决定了思想政治工…  相似文献   

17.
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当前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时期,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农业体制,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现实选择。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九五”时期,正处于世纪之交、体制之交,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担子十分繁重。加强对市场经济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对于顺利完成“九五”计划,努力实现黑龙江省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由双重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点和难点谷书堂由现行的双重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既是一场全面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转变的顺利实现,经济理论研究面临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从理论上阐明转变过程的重点和难点何在与如何解...  相似文献   

20.
突破农村第三产业“瓶颈”的对策研究浙江省农经学会课题组发达的第三产业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要求,是关系国家经济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现就浙江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问题作探讨研究。一、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