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鲁迅与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大师,但基于他们对乡土的意义归趋与理解方式的差异,而使其小说呈现出解构与建构的不同视角。鲁迅以"关注人生"、"启蒙主义"和"疗救病苦"为目的,批判和拆解着破旧的历史,而沈从文则以"乡下人"的眼光注视世界,缅怀边民往事,编织着理想的花环;鲁迅倾力展现现实的黑暗惨烈与人性的被泯灭,沈从文则沉浸在诗意盎然的梦中,演绎着鲜活的人性。两者的视角都有局限性,但对民族文化的深刻思考与理解,使它们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启蒙不仅需要理性的指引,也需要防止过度崇尚理性所导致的蒙昧。鲁迅与沈从文都是肩负启蒙使命的思想者,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践行着同样的启蒙姿态,表达对启蒙的反思。鲁迅在希望与绝望之间坚持着启蒙精神,而沈从文游走在现实与理想之间,上下求索,启蒙的困境深化了他们对人性的认识,使他们的对人性的解读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  相似文献   

3.
鲁迅、沈从文都是为中兴民族而注目于传统文化的渊薮———地方民族的民风乡俗 ,一个批判民族文化的劣根性 ,一个却在寻民族文化的根 ,赞美自然的人性传统美德 ;一个为乡土小说奠基 ,一个使乡土小说分流 ,都超逸出了乡土小说的普遍特征。  相似文献   

4.
鲁迅与沈从文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乡土文学大师,而共同致力于乡土小说创作,有着诸多共同背景,并有着师承关系的鲁迅与沈从文的故乡情怀却有着巨大的差异。文化生态学认为文化的生成与文化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作为文化载体的文学创作也不例外。就鲁迅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呈现出的差异而言,地域文化、童年记忆和教育经验等则起着十分重要的隐性或显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探索国民人性的两位大师。鲁迅从"立人"出发,通过阿Q这一艺术典型试图画出沉默国民的魂灵来,关注国人灵魂的负面。而"人性的治疗者"沈从文通过翠翠这一艺术典型,表现一种"理想的人生形式",关注民族魂的正面。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未庄"、翠翠和"湘西",不仅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有原型,还与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型意象遥相呼应。  相似文献   

6.
现代乡土文学流派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乡土文学事实上有三个流派。一是以鲁迅为楷模的一派。这一派作家始终把故乡记忆同文学的时代责任紧密结合,创作因此具有双重叙述的特征。二是由周作人开启以废名为代表的一派。他们钟情于个体乡土生活体验的单层叙述,吟唱的多是远离现实的田园牧歌。三是与沈从文相类的一派。这一派作家也营造牧歌,但其目的在于以这种人性美的精神文本呼唤新的人生价值规范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就文学的眼光看,在鲁迅和沈从文的创作中,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同时也为他们自己所看重的,仍是描写各自家乡一隅风俗人情的乡土作品系列。自从走入文坛后,沈从文就始终将笔力凝往于故土湘西,创作了大量的反映故乡人民哀怨悲欢的作品,为此,他赢得了“乡土作家”的称誉。而鲁迅,作为乡土文学的首倡者和“引路人”,已被公认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开山祖。因此,从乡土文学的视角将鲁迅与沈从文作一番比较,应该是有价值的。深挚的乡情和悲悯的乡愁:鲁迅沈从文乡土文学的一个共同基调尽管鲁迅和沈从文在思想、文化、创作风格以及学识人…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以其描绘的人与大地和谐的湘西世界和塑造的具有自然人性的湘西农民形象,抒写了一首传唱不衰的“乡土抒情诗”。沈从文以乡下人和现代文明的双重视野展现了神性大地之美和地之子生命的蒙昧。在强烈的毁灭性悲剧感中,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显现了源生于中国大地的神性之美:和谐的乡村世界与善良的地之子。因此,沈从文的“乡土抒情诗”体现一种深刻、自觉的生态意识,建构了一种中国维度、生态思想的新文学。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但他那以湘西乡土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却在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划了一个新的时期。这不仅因为在这些作品中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具有乡土特征的人物形象,对湘西文化风俗和自然美的世界,作了系统地、整体性的描绘,而且在整个的创作中体现着一种全新的不同于其他乡土文学的美学倾向。在鲁迅影响下的二十年代的乡土文学着力于对丑的暴露,而沈从文的湘西乡土文学却侧重于对美的挖掘。  相似文献   

10.
具有师承关系的沈从文、汪曾祺显示出与其他乡土作家不同的视野,他们展示的是诗意、空灵的乡土世界,抒写着自然风俗与人性美好的纯净牧歌。但他们亦有着各自的不同,沈从文的乡土书写充盈着的是坚硬厚重的悲凉,在远离尘嚣之中,持守孤绝;而汪曾祺包融着平和温润的乐观精神,有着世俗温情的圆通。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两位杰出的文坛巨子,鲁迅与沈从文具备一定的可比性.本文拟从生命意识、叛逆品格、孤独情结等方面来探索他们殊异的艺术建树和内在的精神遇合,缕析不同文化品格开拓的历史踪迹,以展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文化归趋和多元风貌.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和李健吾是"京派"批评家中的"两翼",他们将表现真诚的人生与人性作为其文学批评观;风格批评注重从美学的角度探讨作品的整体审美价值;对待作家作品持以公平与宽容的批评态度。该文将他们置放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通过对他们批评特点的比较,显示出他们的文学批评作为独特存在的艺术魅力,为今天的文学批评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从文学本体论出发 ,一方面肯定鲁迅在小说创作上的重要成就及影响 ,另一方面又否定鲁迅的杂文创作及其社会政治意义。这就使得沈从文对于鲁迅的认识与评价居于疏离与接受之间 ,表现出一种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女性观既与鲁迅女性观存在着异同浅深之处,也同胡适女性观有着亲疏远近之趣.总体比较而言,沈从文则更多从人性论角度来观察和思考我国女性问题.其女性观既反映了封建习俗对乡下女子生命情欲的残酷扼杀,又揭示出现代都市女性的精神空虚;既主张女性思想解放和独立自主,又深受男权思想意识浸染而轻视女性人格,因而呈现出纷繁复杂而矛盾...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代大师。他经历了不屈的、传奇似的坎坷人生。他身在京城,心怀湘西,努力创作,大量作品盛名中外,是一位“文体作家”、“多产作家”。他的创作观念极富个性化:写作是战争,是生命的投资;写作要探索人类灵魂的美与爱,重新诠释人生。他界定了短篇小说的特征与创作方法,以及小说语言的特殊功能与要求。沈从文的小说富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鲁迅和沈从文通过《阿Q正传》《边城》的文学创作阐述对生命和人生的认识,执著而痛苦地探寻生命意义与价值。鲁迅要求我们要正视中国人的生存困境,并且反抗一切妨碍国人生存与发展的现实黑暗。沈从文则认为,生命是上帝的造物,本质上是美丽的,生命本性只有在其最初家园即自然中,才能得到真实而充分体现。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即生命形态:卑琐萎缩与刚柔相济的不同展演;生命内核:祖先崇拜和爱与美的张扬;生命归宿:摧毁奴隶根性与天人合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老庄思想与沈从文的审美意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从文是在中国文坛有相当影响的作家,他的写作有着特定的风格.沈从文力图通过其作品解开文学与政治社会生活的纠葛,还原文学的主体自我地位,这正好契合了老庄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