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受众的主体——人民群众,既是精神产品的接受者,又是精神产品的传播者。受众选择大众传媒已呈现明显的功利色彩,对大多数传媒所传信息的反应是有选择性地接受,且在接收信息的行为方式上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搜寻。受众在地域分布上表现为大分散,小聚集;人员构成也具有多层次结构,兴趣、爱好和需要更趋于复杂多样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既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喉舌,又是人民大众的舆论工具;既是负载新闻信息的媒介,又是引导舆论的纽带和桥梁。现在,我国正在经历伟大而深刻的历史变革。新闻传播要适应改革、开放、搞活的需要,就应当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树立一些新的观念,以适应时代对新闻事业的要求。本文想侧重于新闻受众的心理特征及其构成的一般规律,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从湖南隆回金银花事件可以看出网络商业谣言的传播实质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信息传播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若干不可或缺的要素,而要素间的制约/影响关系又是与特定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联系在一起的。网络商业谣言从生成到传播扩散至一定规模,与社会环境、媒介环境、受众基础有着很大的关系。市场竞争激烈而商业道德缺失的社会环境是网络商业谣言产生的温床。金银花产品自身的鉴定问题增加了事件的模糊性,导致自身易发谣言。受众恐惧心理和科学常识缺乏等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谣言的传播。而媒介既是网络商业谣言的传播渠道,也是治理网络商业谣言的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4.
在新兴媒介环境中,新闻传播学界在新闻主体论视野中,多是在"受众传者化"的意义上讨论新闻生产与传播的变革,但更为细致的分析会发现:"受众传者化"首先表现为"民众新闻"现象中"信源主体的传者化"。因而,本文以民众新闻为对象,从两大方面考察分析了信源主体与传播主体的结构变化及其基本特征:一是从民众新闻与职业新闻关系的角度考察了"源—传"关系在历史变化中呈现出来的新特征;二是从传统新闻业时代没有的、新的民众新闻现象内部考察了"源—传"关系的结构特征。这样的考察分析对于认清新兴媒介环境中新闻生产与传播的真实面目非常必要而重要。  相似文献   

5.
对于儒家来说,身体既是展示真理的感性符号,又是示敬作则的礼仪之具;既是沟通天人的媒介,又是承续族类之永恒的结点。通过对身体的修饰与打磨,儒家塑造了文质彬彬的君子形象,构筑了通向王道理想的荡荡坦途。修身构成了儒家人生实践的全部内容:既是展示真理的学问功夫,又是生产人间秩序的政治行为机制。  相似文献   

6.
在交互性较强的新媒介环境下,任何社会公众既是媒介信息的传播者,又是媒介信息的受众,其参与媒介素养教育具有直接性、较强的时效性、便利性特点。社会公众参与媒介素养的可能路径包括碎片化的直接参与和组织化的间接参与两种形式。两种形式效能的发挥与拓展总是受制于特定的抑制性因素:缺位的保障制度、低位的公众教育素养、短缺的资源、缺失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  相似文献   

7.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农村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思辨、运用能力及媒介参与能力,进而对农民的媒介素养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农村受众接触媒介的模式欠理想;农村受众对媒介信息的思辨能力有待增强;农村受众获取信息的首选是人际传播渠道;新的认知需求未能在农村受众中有效产生;媒介传递的各种信息在农村受众的日常生活中能发挥作用的较多,在经济生产活动中较少。  相似文献   

8.
在媒介与受众之间互动频繁的今天,接受主体的媒介行为对整个传播过程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当前看似繁荣的后媒体时代,却面临着空前的尴尬。信息的海量与受众的无所适从,信息真假混淆与受众的是非难辨,唯利是图的利润目的和大众狂欢的盲目追求,导致受众的迷惘与失望。为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对媒介的表象与本质、功能与人格有充分的认识,并需要不断提高媒介与受众理性处理信息的能力。依据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提出媒介面具的观念,并对两者的相似性、存在的合理性和消极性进行对比分析,可以为媒介和受众的认知拓展一个新的认识视角,并从媒介人格的层面使媒介和受众客观认识媒介的本质与作用。  相似文献   

9.
媒介素养教育的模式转变与实践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教育是一种为使受众具备媒介素养而开展的教育.目前欧美国家的媒素教育在教育模式上已超越了传统的保护主义,进入到强调受众主动探索的新阶段.在教育目标上,已从"保护"这种单一目标扩展为包含"预备、保护、享用"的三重目标.媒介素养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从宏观上看.在于追求与"学习型社会"完美对接的终身教育;从中观上看,在于通过媒介素养课程的设置,融入已有的教学体系中;从微观上看,在于引入建立在学习者主动实践与反思基础上的行动学习法.当前国内媒介素养教育依然处在初始阶段,需要通过社会力量多元化和媒介素养教育政策化等途径来真正落实媒介素养理念.  相似文献   

10.
受众身份问题既关系到媒介自身定位,也关系到政府如何制定媒介产业管理规则.在媒介企业化转型和市场竞争中,受众的身份集中体现为"公民"与"消费者"两种身份.媒介能否恰当处理两种受众观在组织中的利益竞争关系,实现组织的认知协调,直接影响媒介的发展方向和运营效能,同时也深刻影响媒介转型与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素养的内涵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融合以及由此带来的受众分享传播,人类进入真正的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如何积极应对这一时代成为当下媒介素养讨论的核心.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应该在批判认知的基础上加入媒介生产维度.媒介技术关系到媒介生产和批判认知,媒介生产需要考量传播伦理.大众传播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是为了建构积极的受众.  相似文献   

12.
《南都学坛》2015,(5):123-124
<正>一、影响之一:去中心化传统的大众媒介是一种围绕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性传播,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居于核心位置,对信息的内容、引导、流量和受众的反应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对信息的传播有着稳固的控制权。传播者将各种不同来源的信息集中起来,经过筛选加工,层层审查,制作成符合他们标准的信息产品,然后再通过媒介传输给受众。这就形成了传播领域中的"守门人"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传播研究历时性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物既是凝聚文化的载体,又是传播文化的媒介。从文物工作者的解码、编码和不同受众的解码、编码角度研究这一特殊的媒介在跨空间和时间传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可知跨文化传播不仅发生在不同文化系统的外向传播中,也发生在同一文化系统的内向传播中;不仅具有共时的单面性,还应具有历时的多维性。历时性的定性研究和共时性的定量研究可实现跨文化传播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从受众的信息接受心理入手,重新审视被学界长期忽视的受众把关环节。目的不是要将受众把关的能动性盲目扩大化,也并非宣扬媒介无力论,而是希望受众能够意识到对媒介把关过的信息进行再次把关的必要性,并及时消除媒介崇拜,保持对媒体的警戒状态,不盲目信任媒介信息,争做自己的把关人。  相似文献   

15.
媒介素养教育:"受众中心"话语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在尊重每位受众的同时,培养每位公民对媒介信息的使用、分析及制作能力.它以最广大的受众为对象,是对受众研究中"受众中心"话语内涵的重要补充,是一种新的"受众中心"话语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央视少儿频道基于其受众的特殊性,采取"受众接收"、"受众参与"的媒介营销策略,产生了良好的营销效果,受众在节目中的参与度较高,节目和商品"联动"的营销模式也正成为媒介营销发展的主要策略之一。作为公益频道,央视少儿频道今后应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避免媒介营销庸俗化。  相似文献   

17.
科普类电视节目作为较早出现在中国电视荧幕的节目类型之一,担当着电视作为大众媒介进行科学普及的使命,也在电视媒介的发展过程中经历着形式与内容的嬗变。特别是在大众文化兴起,消费社会业已形成,媒介技术不断演进的当下,科普类电视节目发生着多方面的审美转型。既有传受关系层面的"传者主体思维"的大众化审美转向,也有节目本体的多维度审美转向,包括节目形式的景观化转型、节目模式的"真人秀"转型、节目风格的对抗性转型等,以及节目受众的多重审美转变。对当代科普类电视节目审美转型的探索既是业界创作生产所必须面对的命题,也是学界研判以科普类节目为代表的电视节目审美追求与发展走向所必须回应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学术刊物的编辑,在价值事实中,是生产精神产品的主体;社会读者是客体;作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学术期刊则是媒介,是编辑、作者、读者相联系的中介物。编辑、作者、读者之间一般的关系并不是价值关系,只有对作者、读者的正当需要,编辑者愿意并且能够满足,这时他们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才是价值关系。编辑满足作者、读者正常需要的行为是价值行为,而这种行为的心理倾向,就是编辑的价值取向。编辑的价值取向不同,其编刊的指导思想和编辑的实践行为也不同,所生产刊物的质量、价值及其影响也就不同。因此,学术编辑具有科学的价值取向,对提高刊物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在受众调查的主观指标中,"受众满意度"一直被视为惟一的评价指标。受众阈值模型的建立与推导证明:受众对于媒介评价的主观指标,不仅仅只限于"满意度"项,同时还须兼顾考察受众对于媒介的"期望值"项。在理论上这一指标的建立与推导是极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信息传播的对象是广大受众,受众不是无欲无求的信息接受符号,而是有感情的人,编辑的责任就在于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在策划报道方案、选题切入视角、编辑制作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视听神经,借助媒介平台,将健康的生活理念、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人生境界传达给受众,引发受众对生命尊严与人生价值的理性思考,从而提升受众的接受品位和审美情趣,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