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庆中 《中州学刊》2006,(3):162-166
老子之道可以有“有”、“无”两个诠释的向度。而自“有”言之,《易经》机体主义观念则是老子哲学的“后设陈述”。根据《易经》,植物的体用成为理解自然万物的尺度。老子“道生万物”的过程思想以及对生命过程节律性的认识,即渊源于植物生命机体的出生性与生长性;老子尚柔守弱与“道法自然”的自然主义观念则来自于他对生命活体的柔弱性状以及生命自组织化的自我完成性的体悟;而生命进行过程的强健,亦是生发老子崇尚过程之“中”思想的本源。当我们跳出了老子哲学而从一个更为宏阔的后设上来观照老子之“道”时,我们便发现了那形下的真实、深厚的农业生活背景。  相似文献   

2.
在老子哲学中,道作为功能本体,通过自然无为、守弱用反的方式创生万物并范导、辅助着万物的自造自作。而在社会政治领域,圣人作为“有道者”,虽然其行为举措亦步亦趋于道的功能活动方式,但是其最终的效用落实点却只在圣人自身上面。《老子》书中圣人形象的矛盾性表明,守弱用反在充满利益纷争的政治现实中可能会蜕变为一种工具主义的手段或策略,而圣人的所谓自然无为则会给人们造成一种圣人无私的错觉。  相似文献   

3.
在《老子》中,“道”不仅是世界本原,还是价值依据.作为价值依据的“道”受“自然”的规范.《老子》中的“自然”,不是实然的描述,而是一种判断、规范,乃是应然之自然.“道”作为最高范畴,受“自然”的规定,“自然”实际上成为价值标尺.由于老子学说本质上属于价值理论,因此老子在自我问题上肯定的不是“形躯我”、“认知我”,也不是“隋意我”,而是“价值我”.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不仅注重道德伦理实践,而且具有表现为理性思维的形上之学。以“道”为理论核心的《老子》哲学就是中国形上学思维的最早表现形式。“道”是《老子》哲学确定的宇宙本体。《老子》哲学中的“道”是一种可以称为“无”的客观实在,是有与无的内在统一,是万物发展的宏观场合。“道”的观念的确立奠定了中华民族理性思维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本文发掘内证 ,阐述郭店竹简本《老子》“德”的含义既有人伦 ,更有物理 ,是一个本体化、物化了的概念。从《德经》和《道经》的内容分量相当 ,可推知郭店《老子》是另一传本系统的全本。“道”和“自然”则处处体现客体和主体的融合。“道”是一种状态 ,含人之道、物之道、治世之道。文章运用语言文字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方法 ,考释和讲论郭店《老子》道、德、自然“主客体相融”的种种含意 ,分析了春秋《老子》物我一体、主客融合与具象思维的关系 ,以及其认识论原因和历史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王晋卿 《江海学刊》2023,(5):103-112
春秋以降,以重视视觉为特征的广义形名思潮兴起,成为诸子学说形成的重要背景。《老子》提出了“为腹不为目”的主张,自觉走上了超越视觉的形上之路。从“视之不见”到“吾以观复”,从“光而不耀”到“玄之又玄”,从“物形之”到“执大象”,《老子》中的视觉语词、视觉表述一再显示其对视觉的反思、批判与超越,即超越对象化、形式化、客观化的修道、在世、为政。在超越视觉的同时,《老子》重视基于味觉、触觉的存在方式,主张“味”道、“守”道,并以合道的方式在世、为政。《老子》哲学所开辟的超越视觉的形上之路为反思高度形式化的现代社会、探索中国哲学自身话语等重要问题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相似文献   

7.
王肃  姚振文 《船山学刊》2012,(4):108-109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世人甫知《老子》世传诸本中的“常道”,原文应为“恒道”。而根据“恒”的字形分析,“恒”的本义应该是“心交天地,循环不已”,根据《老子》原文语境分析,“恒道”的意思应该是“体悟自然之道”,故“恒道”与“常道”不是完全同义词,世传本《老子》以“常道”易“恒道”实属封建陋规(避讳)下的无奈之举。  相似文献   

8.
道家思想以道论为核心内容.理解老子道论,是把握老子哲学精神的关键所在.道论,亦即今语所谓本体论.问题在于,应如何理解这个本体的涵义?以往讲老子,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以西方哲学的本体观念附会老子道论,无形中产生了对它的种种曲解.西方哲学倾向于从理论的立场出发讲形上学,老子的道论却是一种人学本体论,二者有很大的差异.老子所谓道,不是一个理论化了的形式存有的概念.以人生或人的精神生活为核心,从人存在的文化显现的总体性上确立作为形上本体的道,这是老子道论的出发点.道,首先被理解为一个自然法则.《老子》二十五章说,“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道为法则,而道则是一自然法则.这里所谓自然,不是讲自然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中不存在脱离人的单纯自然哲学.自然在这里不是一个实体词,而是一状词.物各任其天性,自然如此,不假外力的干预,即所谓自然.三十七章说,“万物将自化.”“自化”,即由其本性,自己化生,不假外力.这就是老子所谓自然的涵义.  相似文献   

9.
《老子》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开创了关于道的哲学形上学 ,但《老子》的形上思维并非横空出世。不仅是《老子》的道所作出的形上形下之分与《周易》有着思想史上的传承 ,而且《老子》道的字源特征及其注重天地人事形上形下贯通等思想 ,都深深地扎根于夏、商、周三代以来的时代话题所构成的形上语境。  相似文献   

10.
张其淦于民国八年十月作《老子约》四卷.他从“黄老之学”的视角来注《老子》,指出:《老子》之道是永恒存在之道,无名;道常“无为”才能“无不为”.黄老无为之治,顺万物之自然本性,不可有意作为使之过或不及;“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以武力逞强于天下;不以“仁义”、“圣智”、“巧利”和“政法”治天下.这在近代《老子》注家中可谓独放异彩.  相似文献   

11.
《老子》哲学以“道”为最高范畴,“道”的本质内涵则为“自然”,是为“道法自然”;而“自然”乃是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由于“道法自然”的命题最终归结为“人法自然”,故“自然”的理念实为《老子》哲学的主体性价值原则,透露出对人之主体性的重视与强调。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文本,《老子》包含着多重哲学观念。本文从道与名、有与无、无为与为、本然之“在”、天与人、美与善等方面,对《老子》的哲学思想作了考察,由此具体展示了《老子》关于道及人之“在”的沉思以及这种沉思的所见与所蔽。  相似文献   

13.
自然原则与道的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原则与道的智慧杨国荣一《老子》哲学以道为第一原理。作为存在的终极根据,道并不是一种外在的主宰;毋宁说,它更多地表现为存在的自我统一。循沿这一思路,《老子》进一步提出了“道法自然”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①从本体论上看,所谓“道法...  相似文献   

14.
在解释“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时有这样的说法: “鉴”是观照,“玄”是“道”,“玄鉴”就是对于道的观照。把“玄”释为“道”在这里是不当的。按《老子》所言“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来说,“玄”是指深奥而幽远。因为“凡远而无所至极者,其色必玄,故老子常以玄寄极也”(苏辙《老子解》)。沈一贯《老子通》说:“大道之妙,非意象形称之可指,深矣、远矣、不可极矣,故名之曰玄。”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理论源头,在社会治理上,老子从“道法自然”推出“人性自然”,在“自然人”的人性假设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治理的三个层次:道治、礼治和法治。老子的治理思想对中国历史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陆建华 《江淮论坛》2011,(3):65-68,108
《老子》中的“吾”、“我”多指老子本人,《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多为老子“自传”。由《老子》中关于“吾”、“我”的文字可知:老子借助于人们对“帝”的信仰而建构了以道为核心的哲学体系,其所谓“道”出自于“帝”;老子以道为人生准则,以得道为人生目标,似“愚”实“智”,与“众人”和“民”等相区别;老子一面践行道,一面宣扬道,以失败告终,原因是天下人“无知”。“被褐怀玉”是老子生命的写照。  相似文献   

17.
诗贵自然说     
“自然”一说,最早见于《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弼注云:“法,谓法则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老子原本论道,以为道以自然为法则,“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既然于自然无所违,故能得人心,顺天意,从而亦能自得。南朝时,文学批评家们借“自然”以  相似文献   

18.
《老子》开篇即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禅宗也采取了“棒喝”等开悟方式,这都给人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老子和慧能在面对语言与世界的终极性问题的关系时,仿佛阐述了一种“出言即非”的思想,而许多人也确实是在沿着这条路去解读《老子》和《坛经,》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老子和慧能处,“道”“、空(”佛性)只是被悬置于语言之上,而并非完全隔离于语言之外。后人的极端性误读,不仅背离了老子和慧能的原旨,而且终使得《老子》和禅宗陷于文字的囫囵之中。  相似文献   

19.
老子对语言传播的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五千言辞约义丰 ,幽深玄远。其表达的含蓄朦胧 ,用语的殊异独特常使人们产生许多的误解。陈鼓应先生曾专门撰文对比较流行的误解加以澄清 ,以期还老子之本来面目。① 如果我们从字面上看老子有关语言传播的论述 ,我们很容易得出老子否定语言传播的价值的结论。通行本《老子》第一句便是“道可道 ,非常道” ,《老子》一书中反复出现“不言”、“不争”、“不辩”之类的概念 ,老子似乎对语言传播的价值进行了彻底的否定。当然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如果老子真的否定语言传播 ,那么《老子》五千言不是将老子自己逼入道“不可道”的悖…  相似文献   

20.
在《老子》书中,“德”是仅次于“道”的重要范畴。“德”的概念亦较复杂,它至少包含两层志思:一是指由“道”赋予事物的自然本性。五十一章曰:“道之生,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这里所谓“德畜之”的“德”,乃是万物生长发展的内在根据。因此《管子·心术上》对“德”作了这样的解释:“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可贝,“德”乃是万物所得于“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