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英汉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对比研究之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关心与冒犯中国人见面,除了问“吃了没有?”之外,还常问对方“去哪儿?”在中国人看来,这是一种非实指性的友好的“问候”语、客套话。但英美人对此很反感,认为这是一种“询问”,在心理上的反应是:Whydoyouask?甚至或是It’snoneofyourbusiness笔者曾与一位在华执教的美国人闲聊时谈到过这个问题。我问她:“在美国是不是不可以问别人去哪儿?”她说;“是的。”我又问:“如果我真想知道他(她)去哪儿。该怎以问?”她答曰:“你最好别问。”中国人喜欢问人的年龄、婚姻状况.如“你多大了?”、“结婚了没有?”以示关心…  相似文献   

2.
在秦桧身后,对于他的评价问题,有宋一代,官方就几经变化。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高宗为褒其主和之功,题其神道碑额曰:“决策元功,精忠全德”。追封为申王,赠溢曰“忠献”。太常博士曹冠撰溢议说:故太师赠中王泰桧,光粥圣主,绍开中兴。安宗社于贴危之中,恢太平于极荡之后;道德光天地,勋业冠古今,虽各道全美,不可主一善名一功,而崇报之典,严于定证。尤当先其报国之大节,传道之效焉。谨按说法:虑国忘家日忠,文贤有成日献。宜赐说日:“忠献”。①事过五十一年,宁宗开禧二年四月,以外戚入主大政的韩俯胄准备兴师北伐,使礼…  相似文献   

3.
古代有一个官吏想排挤他的同僚,便向老谋深算的师爷问计。师爷问:“此人最近的言行举止如何?” “他工作辛苦,但表情轻松;生活清苦,但操守廉洁。”师爷摇头说:“你现在打不倒他,还得忍耐,以后再说吧!”  相似文献   

4.
孔子哲学的“体”,是“仁”。孔子在他的哲学体系中怎么体现“仁”的呢?这是关于实现其哲学的非常重要的问题。这篇论文旨在通过以“孝”、“忠·恕”、“中庸”为“用”的研究方法,探索孔子哲学以“仁”与“孝”、“忠·恕”、“中庸”的关系及内容。“仁者人也。”(《中庸·二十章》)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孔子在不同场合对“仁”作过多种解释。他在这里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哲学命题。在那个鬼神观念弥漫全社会的时代,人们普遍以为自己是自己头脑创造物的附属品,缺乏独立“人”的观念。这时孔子强调“人”的存在,强…  相似文献   

5.
张献忠有“献忠”、“秉吾”、“敬轩”、“黄虎”、“西营八大王”、“八大王”、“西王”、“秦王”等名号。献忠这个名,据《尾蔗丛谈》说,是他五岁时,他的父亲将其送到私塾读书时改定的。“延安府肤施县有林生者,……舌耕于金明驿之东土桥。……张翁送其子入塾从读,改名献忠。”《井蛙杂记》亦有此说。敬轩,则是张献忠的剐号。《小腆纪年附考》说:“敬轩者,献忠招降时所以自号也。”黄虎这个号,是张献忠最初参加老回回  相似文献   

6.
洗碗与洗心     
张明 《快乐青春》2010,(7):50-51
我有位有趣又有智慧的朋友,与他聊天,挥手道别之后,常有一种充实富足的感觉。 最近与他闲聊时,他突然问我:“你知道怎么洗碗吗?”我愣了一下,诧异这么简单的事,还需讨论吗?可看他一脸严肃,我知道不是开玩笑,心里仍然觉得好笑:不就是冲水、用洗洁精洗净、再冲水、沥干这些程序吗?  相似文献   

7.
一 宋徽宗喜欢书画,并且有很深的造诣(yi)。一天,他问随从:“天下何人画驴最好?”随从回答不出来,便四处打听谁画驴最出名。  相似文献   

8.
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一次他问李宗仁对胡适的看法.李说:“适之先生,爱惜羽毛。”这位胡适的弟子也同样认为“胡先生在盛名之下是十分‘爱惜羽毛’的。”胡适本人在1922年曾反诘道:“有人说我们‘爱惜羽毛’……我们若不爱惜羽毛。今天还有我们说话的余地吗?”在时隔二十年的1947年.他在日记里明确写下了“我不是爱惜羽毛的人”。  相似文献   

9.
大雾不识路     
《快乐青春》2014,(5):57-57
闹闹上学又迟到了,老师生气地问他:“是又堵车了,还是家里发生大事了?或者是走在路上又摔了一跤?”  相似文献   

10.
李愚 《家庭科技》2010,(10):1-1
有一位老人,自78岁生日起,决定每天抽出1小时学习欣赏音乐。人们问他:“为什么这么大年纪了!还学习欣赏音乐?”他乐呵呵地回答道:“我在为自己现在的生活增加乐趣,也为将来如果卧床不起时不至于空耗光阴。”  相似文献   

11.
简单是智慧     
程刚 《快乐青春》2014,(8):42-43
古时候,一位知府新上任不久,他想考察一下手下的三位官员,好向朝廷举荐一位。一天,他坐在正堂召集三人开会,开完会对三位官员说:“我需要一根针,你们回去准备一下。”说完,便走出了正堂。“知府新上任,只要一根针,这是什么意思呢?”三位官员都有点摸不着头脑。第二天,三人都没来办公,知府便差人询问三人去了何处。不一会儿,差人回来向知府报告说:“大人,李官员昨天买了一根杵,正在家里光着膀子磨针呢,他要告假一段时间。”知府听后,点了点头。又问:“那刘官员呢?”“刘官员昨晚已经启程,不知去哪儿买针线去了,估计得两天后才能回来。”  相似文献   

12.
笑话林     
王笑一 《快乐青春》2014,(10):96-96
中午,老板视察建筑工地时,发现有个人在角落里看漫画书。老板问:“你一个月的工资是多少钱?”那人答:“1000。”老板掏出钱包数出1000元给他后.大声吼道:“这是你这个月的工资,马上离开!”那人高高兴兴地走后,余怒未消的老板问旁边的工人:“他是哪个部门的?”工人小声答道:“他是送快餐的。”一个男人来到了一家宠物店,问店主:“您好!您这儿有会说话的宠物吗?”“有。您看,这是一只会说一话的蜈蚣。”男人买下蜈蚣带回了家,让它吃饱喝足后问它:“咱们出去散散步?”蜈蚣沉默不语。  相似文献   

13.
小幽默     
不是哑巴 有一人挑柴进城,不小心挂破了一青年的华丽服装。青年大怒,把挑柴人送进警署,要其赔偿衣服。警长问挑柴人:“你挑柴进城为何不小心?”挑柴人吓得说不出话来,只显出满脸恐惧。警长问了三遍,挑柴人都没有答话。警长问青年说:“这是个哑巴?”青年说:“他是装哑,刚才在街上,他还不断大声(口么)喝卖柴呢。”警长笑着说:“你既然听到他(口么)喝,为何  相似文献   

14.
这个问题是波普尔提出的,是他的名著《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25章(最后一章也是全书结论)的章题。如果拿这个问题向人请教,估计十有八九会说:历史怎么能没有意义呢?那是历史虚无主义。也可能有个别人会说:历史有什么意义?不过是一部绞肉机。波普尔60年前这一问值得认真想一想。  相似文献   

15.
张远山 《社会科学论坛》2006,(9):145-152,160
一、秦有七都 《辞海》“秦雍城遗址”条曰:“从秦德公元年(西元前677年。下略“西元”二字——引者注)至献公二:年(前383年)在此立都达二百九十四年。”不惟遗漏泾阳、栎阳二都,而误多雍城为秦都之时达40年之久,且德公元年至献公二年实为295年,盖撰者不知计年数之法,为两数之差加一。  相似文献   

16.
周末他请三个人吃饭,两位是他的上司.一位是相识多年的朋友。中午他就打电话跟他们联系,每个人都说“没问题。”于是他在酒店订好了包厢.并提前半小时赶到。服务生问他“现在上菜吗?”他说:“上。”又问:“标准呢?”他说:“当然是680块钱的。”这个酒店的火锅套餐分180元、380元和680元三个档次。请客时他是不会给自己丢面子的。  相似文献   

17.
成功的真谛     
《快乐青春》2010,(9):25-25
有人问智者:”怎样才能成功?” 智者笑笑,递给他一颗花生:“捏它。”  相似文献   

18.
有这样一个笑话,如果有人抬头望天1分钟,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跟着他一起看,最后有人忍不住问:“兄弟,看啥呢?”他说:“脖子落枕了,这样舒服。”  相似文献   

19.
《学林漫录》第八集149页《说辛弃疾卒前三、四年中的情绪波动》一文,引辛弃疾词《六州歌头》:“千载传忠献,两定策,记元勋。孙又子,方谈笑,整乾坤”,然后说:“词中以韩世忠、韩侂胄两世扶盞问?极尽颂扬之能事。”这是以“忠献”为韩世忠,以韩侂胃为韩世忠后人,均误。按《宋史》卷474《韩侂胃传》,开首即言:“魏忠献王琦曾孙也。”卷312《韩琦传》载:“嘉祐、治平间,再决大策,以安社稷”,“(?)其碑曰‘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曰忠  相似文献   

20.
乾隆是个喜欢钻研学问的人。有一年,他和群臣们在一起讨论仁德,大学士纪晓岚也在其中。工作几个小时后,乾隆有些累了,想放松一下,恰好此时在书上看到了“忠孝”两个字。乾隆想起知识渊博、机智聪明的纪晓岚就在身边,突然玩性大发,就问纪晓岚:“纪晓岚,我问你,这‘忠孝’二字是什么意思呀?”其实,乾隆对“忠孝”二字又怎能不知?他之所以这样问,只是想找茬刁难刁难纪晓岚罢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