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古代的谏臣,就其作用、成就与影响,首推初唐的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馆陶人(一说河北曲城,今大名县东)。少时出家为道士,隋末投瓦岗起义军,后降唐。又被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入唐为太子李建成洗马。唐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后又任侍中等职。他前后进谏二百余事,多被唐太宗采纳。唐王朝统治地位的巩固,唐代初期社会的发展,以至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魏征的谏议起了不小的作用。这在史学界似无争论。  相似文献   

2.
唐代魏征执政思想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新 《云梦学刊》2005,26(4):69-71
唐代魏征关于执政者必须具有责任意识、公正意识和危机意识的执政思想,曾指导唐太宗李世民执政23年,成就了其功载史册的“贞观之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汲取魏征这一执政思想的积极成果,强化共产党人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意识、对社会和人事的公正意识、对现实和未来的危机意识,有益于贯彻我们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3.
唐太宗李世民是个“文治武功”兼备的封建皇帝。在唐王朝建立过程中,他建有赫赫武功;唐王朝建立后,他又确立并大力推行“假武修文”之举。贞观初,魏征曾向他建议:‘堰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眼。”①唐太宗采纳了这个建议,实行数年,成效卓著。贞观时期,唐太宗“堰武修文”的文治思想,包括对待儒、释、道的思想、大兴礼乐的思想、驰情文史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的确立和与之采取的文治措施,不仅对巩固唐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起了重要作用;而且直接架构了“贞观之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一、对待儒、释、道的思想与政策…  相似文献   

4.
谈到唐太宗和“贞观之治”,人们就会想到《贞观政要》这样一本书,这是后人研究唐太宗和“贞观之治”的必备之书,也是人们探讨国家兴衰存亡原因的主要参考书.它随着历史步伐的前进,名声越来越响.然而在它的盛名之下,却有两个问题被人们所忽视:一是它问世后的情况;一是编撰者吴兢和它的关系及个人际遇.二者互为联系,演成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史实.本文就此史实,试作一番阐述,以求教于识家.  相似文献   

5.
试论唐太宗的民本思想与“贞观之治”段塔丽陕西师大古籍所唐太宗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在位期间,善于审时度势,顺应时代潮流,对前朝遗留下来的各种积弊大胆进行改革和整顿,从而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少有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作为唐太宗治国...  相似文献   

6.
唐太宗贞观年间(627一649年),政治比较清明,这是史家一致称誉的。但是,对贞观之治与政治清明的关系,政治清明究竟表现在什么问题上,尚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笔者认为唐太宗以“亡隋为戒”,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推行的若干改革及其政策,是促使贞观之治出现的主要原因。而其核心则是政治改革,贞观之治的精髓是政治清明。  相似文献   

7.
唐太宗与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贞观之治”,向为史家所瞩目。举凡纳谏、取鉴、轻徭薄赋等均为贞观一世之美谈。然贞观治世政治,政策之由来却鲜为人谈,尤其是贞观治世的直接源头——武德政治、政策对其的影响,则更鲜有所论,应该说这是“贞观之治”完整认识中的一个缺憾。牛致功在《唐高祖与“贞观之治”》一文中,对此进行较深入的补充研究,谈来不无启发之感。  相似文献   

8.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家强盛,出现了治世之极的“贞观之治”。《贞观政要》为唐吴兢编撰,是记载唐太宗在位期间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此书问世之后,唐及以后的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其推崇备至。书中记录的唐太宗治国和用人思想,这对我们当代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国家强盛,出现了治世之极的"贞观之治".<贞观政要>为唐吴兢编撰,是记载唐太宗在位期间君臣讨论政事的政治文献.此书问世之后,唐及以后的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其推崇备至.书中记录的唐太宗治国和用人思想,这对我们当代仍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唐太宗“精简官员”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评价唐太宗与“贞观之治”时,人们大都要提及贞观初年,唐太宗曾把中央政府机构的官员从原来的“二千多人”,精简为“六百多人”。比“隋朝、唐初和后来的开元年间的数字少四分之三”。甚至有人把这件事,誉为贞观时期的善政之“首”。但是,我认为,此说证据不足,很难使人首肯。  相似文献   

11.
唐朝初期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少有的太平盛世。唐太宗李世民的励精图治,也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但是,唐太宗励精图治并未能慎终如始,“贞观之治”后期不如前期不应忽视。笔者试就这后一方面的情况,略述浅见,以就教于学者、专家。  相似文献   

12.
由中国唐史学会发起、昭陵博物馆主办的唐太宗讨论会,于1984年10月在昭陵博物馆召开。来自全国十个省市的唐史研究专家出席了会议。会议以唐太宗与“贞观之治”为主要议题,展开讨论,提出了一些新见解,使唐太宗研究取得了开拓性的进展:(一)与会同志认为“贞观之治”的出现固然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但与唐太宗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是分不开的。大家列举当时以长安为中心,同东西方各国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对这种看法作了有说服力的论证。(二)“重农抑商”历来是封建制度的基本经济  相似文献   

13.
魏征是曾被唐太宗李世民誉为“一面镜子”的重要谏臣。当他觉察到李世民偏听奸人之言,欲加害于他时,仍敢于直言不讳地向唐太宗提出批评。他说,我不愿作百事顺从的忠臣,但愿做个直言的良臣。李世民问魏征;“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魏征答:臣子进谏正确,君主采纳,政治修明,天下太平,臣子落得美名,君主也获得光辉的声誉,这样的臣子  相似文献   

14.
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这是人们熟悉的,但他不迷恋权位、尤其是他退位以后的行为,还不大为人了解,今天读来也还是很感人的。 魏征(公元580——643年),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时胸有大志,博览群书,避乱曾为道士。隋朝末年参加瓦岗军起义,继又在窦建德起义军中做过事,最后,他投奔唐王朝,开始任太子洗马,为李建成主管经籍图书。魏征见李世民勋业日隆,多次劝告  相似文献   

15.
唐太宗是封建社会一位励精图治的开明君主,在位23年,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贞观之治”。当时,“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①。四五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斗米。到贞观十四年,唐朝的版图已“东极于海,西至言者,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唐朝大地一片太平盛世。宋代欧阳修誉之:“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自汉以来,未之有也。”贞观之治能取得成功,使唐初满目疮疾的局面得以迅速扭转,这应归功于唐太宗及其群臣的努力,其中…  相似文献   

16.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在二百八十九年中间,出现三个重要皇帝,即唐太宗、唐玄宗、武则天。唐太宗既是开国创业皇帝,又是封建社会“明君”,解放后出版了四本《唐太宗传》。武则天的业绩远逊于唐玄宗,也出版几部传记。直到1986年,还没有唐玄宗传问世。今年五月,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郑英德的专著《唐明皇全传》(以下统称“全传”),这对繁荣隋唐史研究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唐初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曾出现过封建史家所盛称的“贞观之治”。它是在什么样的社会条件下出现的?它与隋末阶级斗争以及唐初统治阶级的政策有着什么关系?如何评价“贞观之治”的代表人物唐太宗?这些问题史学界一直有所争论。本文就是对以上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为政清廉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之一.贞观廉政的兴起、发展及其变化与唐太宗的作为不无关系。本文拟从唐太宗在贞观前期的“躬履节俭”、惩治腐败以及贞观后期的“渐不克终”等方面,对贞观廉政的发展变化略加论述,以期揭示贞观廉政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登基后倾力实践儒家“为政以德”的政治理想,创建了“贞观之治”,被后世誉为治世明君。唐太宗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君者政源、主明臣直、己正则天下正等内容。唐太宗德治践行活动的特点是:心存百姓,沥心勤政,从谏如流,改过不吝,克己省身,公正无偏,勤学明理,戒奢从简。唐太宗的德治思想及其践行活动能为今天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以德治国方略的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刘洎之死真相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洎是唐太宗贞观后期宰相,其直谏之言多为太宗所嘉纳,被太宗誉为魏征之后的重要谏臣。可是贞观十九年(645),太宗突然将他赐死,留下了一桩争执不休、发人深省的悬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