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经历了由诱致性变迁向强制性变迁的转变。早期流转制度的发展与乡镇企业发展相协调,因村集体响应获利机会导致了流转制度的诱致性变迁,但其存在内部规则难以外化、制度滞后及制度供应不足等问题,危害了国家经济安全和农民权益。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单一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已无法满足土地制度改革的需要,政府主导的流转制度强制性变迁作用日益凸显。影响流转制度强制性变迁的因素主要有政府利益偏好、土地要素价格扭曲、充分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土地供求矛盾等。  相似文献   

2.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可以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妇女组织的制度变迁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当时背景下有其合理因素,但是也受到统治者的偏好、有限理性和一致同意原则的影响.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制度环境的改变,在制度选择集合和制度服务需求两个方面导致了制度非均衡状态的出现,引起了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发生.因此,在新的制度环境下,探寻适合我国妇女组织发展的制度变迁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结果。当前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强制性制度变迁预期制度模糊导致"规制过剩"与"规制匮乏"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动力系统不足导致依附性与独立性并存;强制性制度变迁职能错位导致监管过剩与监管不力并存;诱致性制度变迁利益机制偏差导致"非营利性"和"利益驱动"并存。优化我国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制度变迁的基本思路是:确立政府与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互信关系,为制度变迁奠定思想基础;完善农村民间社会组织发展的法律法规,为制度变迁提供外部环境;加强农村民间社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制度变迁提供内部保障。  相似文献   

4.
制度变迁的类型及转换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 ,每一种变迁方式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在实际运用中要把两者结合运用 ,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需要强制性制度变迁来完成后期任务 ,强制性制度变迁也需要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来进行前期探索 ,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5.
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创新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农村公共产品的普遍短缺,已严重制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亟需创新。应走强制性制度变迁与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之路,分阶段、分步骤构建合理有效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  相似文献   

6.
农村宅基地流转的制度创新——以“联众模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有制度约束下,"联众模式"是一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它推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社会资源、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现了有关利益相关方的双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创新是诱致性制度创新结果,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最终需走复合式制度变迁路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银行制度变迁已从单纯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迈进了更有效率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交互演进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民间组织的兴起与发展——基于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组织生成的两种主要途径。文章基于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民间组织的发展进行了制度经济学的阐释,并分析了当前民间组织制度变迁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我国民间组织制度变迁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9.
经济发展过程中制度创新的形式可能纯粹是市场诱致性变迁 ,也可能是政府强制性变迁。改革以来 ,我国企业所有权制度的变迁是一个连续和渐进、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的交织过程。第一阶段中央政府放权改革最大的成功是促进了市场的发育 ,引致各级政府在第二阶段改革中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市场性 ,并在第三阶段出现市场诱致的企业内部多中心分权制度。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对中美高等教育评估制度的变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美国采取的是诱致性制度变迁,我国采取的是强制性制度变迁。得到以下启示:应选择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相结合的制度变迁路径;重视指导社会评估组织的发展;注重培育高等教育评估市场;应进一步明确政府、高校和社会评价组织在高等教育评估中的角色。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流转与政府政策调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劳动力流转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此间出现了流转动机、流转规模、流转地域等变化。尽管政府政策因应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每一变化,但农村劳动力流转的候鸟式迁徙方式并未根本改变。在城乡统筹发展目标下,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政府政策应该由干预型向引导型、由扶贫型向济身型等政策转变。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使农村公共服务供给面临新的问题和困境,重新调整政府的角色定位、工作方式,积极培育农村基层组织,变"管理型一元"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为"服务型多元"供给体制是新形势下提升农村公共服务和农村公共产品的要求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生产和消费范式是以"物"为视域分析现代性制度和日常生活的两种社会理论范式。集体经济时期,农村制度安排具有"去商品化"特征,农民日常生活层面"神圣化"和"去神圣化"并存。改革开放后制度变迁以"商品化"为方向,日常生活中农民则"双重分化"。现阶段包括农村公共物品"去商品化"等改变"物"的供给逻辑的制度实践,对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对外开放在推动中国经济模式的转变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外开放打破传统观念,指明改革方向,为转变中国经济模式扫清了思想上的障碍,推动了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变;同时,对外开放推动农村工业崛起,打破“城乡二元” 模式,促使中国走向全面工业化道路;促使封闭的“进口替代”模式转向“出口导向”模式,推动了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以对外开放推动经济模式的转变是中国特有的经济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15.
在农村社会生活中,人情一直是建构和维系人际关系最为重要的纽带。改革开放20多年来,关中的定村在生产领域中发生了明显的人际关系变化,并主要表现为村民在生产活动中出现了从“叫人”到“雇人”的转变。这种转变,一方面反映了市场化背景下农民思想观念的改变,表现为人际交往对象的扩展以及交往中理性因素的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传统人际关系在农村社会生活中的渐变,表现为人情和面子仍然是理性交往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具体论述了我国改革开放坚持市场取向的过程:农村改革是市场取向的起点;企业改革是市场取向的中心环节;实施对外开放是市场取向的路径;经济改革的方向是发展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由于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相似文献   

17.
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中国借助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动力,快速从一个低收入国家跻身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使起点极低的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成绩斐然,但“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痼疾尚未破题、仍难破题。“新常态”下,中国要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彻底斩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死结,迫切需要依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方能再次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延续农民收入“增长奇迹”,最终走向城乡协调和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8.
在时空语境转换和社会结构变迁的背景之下,梳理东北移民群体的创业历程,挖掘东北移民文化的创业精神,找寻移民创业文化的内在特质,建构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创业文化,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题中之义。东北移民创业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被动生存型"移民创业文化;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组织动员型"移民创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的"自主发展型"移民创业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新兴移民创业文化的注入,有利于营造尊重创造创业的社会氛围,有利于培育东北本土的区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加快新疆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新疆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的国家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新疆改革开放30年统计资料为依据,通过分析研究得出:改革开放30年,是新疆发展最快,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历史时期,然而也是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时期,其主要是城乡发展失调、城镇化滞后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转移就业机会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着力构建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等加快新疆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培训的逆向选择及破解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关键就在于加强农民工培训。目前,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加大;但用人单位对农民工培训却缺乏积极性,其深层次原因在于农民工培训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破解对策就是农民工通过“信号传递”的方式使企业了解到其个人素质的完全信息,这样企业将针对高素质农民工与低素质农民工制定不同的服务合同。政府在农民工培训过程中要加强政策导向投入、财政支付投入以及技能凭证管理投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