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杂剧是一代文学创作的高峰,创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从元人对各种题材的运用和留下的不同版本的比较研究中,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确有粗细之分,高低之别,可以看出经过加工提炼演变的轨迹。概括、总结这些加工提炼的可贵经验,可以探索出戏曲创作中一些带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来,对繁荣我们今天的创作仍是有益的。所以本文试就元杂剧戏剧情节艺术加工提炼的几点主要经验作些分析论述。戏剧冲突是元杂剧的基础。抓住全剧戏剧冲突的核心、矛盾的焦点,把戏剧情节充分展开,发挥使透,产生出强烈的戏剧性,这是元杂剧艺术加工提炼的第一条经验。我们把《古名家杂剧》本(以下简称名家本)与臧晋叔编的《元曲选》本(以下简称臧本)《窦娥冤》第  相似文献   

2.
<正> 元杂剧中的《西厢记》、《墙头马上》、《拜月亭》和《倩女离魂》四个爱情剧以男女恋情为题材,从家庭、婚姻等关系着眼着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封建盛世的风情画,同时也深刻地表现了与城市市民阶层生活相适应的新的婚姻观。因此,剖析这四个剧本的深邃内涵,不仅可以形象地了解封建礼教的腐朽和虚伪性,还可以从社会演进的角度,来理解当时青年男女在爱情、婚姻生活中的心态和行为,及其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我国先秦时代,男女恋爱和婚配比较自由,没很多束缚。这从《诗经》的有关诗作就可  相似文献   

3.
元杂剧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瑰宝。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奚海在整理、编纂元曲史料的基础上 ,对元杂剧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元杂剧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元杂剧的艺术特色以及元杂剧作者群的人文精神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把元杂剧研究从文学艺术评论领域向历史学和社会学研究领域延伸 ,完成了《元杂剧论》(河北教育出版社 2 0 0 1年 5月出版)这部学术专著。一、资料丰富 ,观点鲜明 ,赋予创新。作者不仅掌握了元杂剧艺术本身丰富的资料 ,而且对世界文化史、中国封建社会史研究具有较深的造诣。在这部专著中 ,作者充分借鉴了我国数百…  相似文献   

4.
《宋刑统》的制定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刑统》是宋代建国后的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从其篇章体例和主要内容上看,它具有因袭《唐律》的明显特征。因此有的学者将其视为“只是唐律的翻版”。但把二者加以比较,却发现它们之间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宋刑统》并非“实亦全部唐律也”,而是表现出了自己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5.
《周礼》中的"八议"制度应形成于战国之前,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时就存在如此系统的规定,不排除《周礼》作者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整理完善的可能。"八议"制度是贵族官吏司法特权的集中表现,对中国后世的法律制度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对汤显祖的《牡丹亭》传统看法认为应划归悲喜剧,而实质上《牡丹亭》是一出悲剧。我们可以看剧中的主要情节:寻梦、化魂、皇帝判决,都有着喜剧性的表象和悲剧性的实质,是典型的悲剧情节。而这些悲剧情节正说明了作者汤显祖运用喜剧手法揭示悲剧内涵的原因。深刻地分析剧中某些情节,就可以看到“乐不胜悲”,从当时具体的社会情况来看,作者是以他自己与剧作主人公都难以回避的悲剧情绪,来表现那个社会“人”的悲剧。通过对杜丽娘的行动、遭遇的描写来反映生存悲剧,并将之扩展到当时整个社会的所有“人”。  相似文献   

7.
复杂心态的曲折流露——郭沫若《百花齐放》的重新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过去已有的对《百花齐放》的文本分析中 ,我们往往更多地着眼于对其艺术上粗制滥造的批评 ,而对其思想内容 ,则往往简单地归结为“颂歌”。这种以偏概全的分析不符合《百花齐放》的实际情况。《百花齐放》不仅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特殊的社会现实 ,更重要的是曲折地反映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现实。同时 ,由于郭沫若的心态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作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就使得对《百花齐放》这一文本的分析进一步具有了思想史和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在建国三十五周年前夕,周来祥同志的《美学问题论稿》、《论美是和谐》、《艺术的审美本质》三本论著相继问世,共近一百万字。《美学问题论稿》全书35万多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论著运用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审美关系为轴心和中介,对美、审美和艺术进行综合地分析和整体地把握,在东西方美学的比较中探讨了中国古代美学的性质和特点。作者兼取众家之长,又有自己独到的见地,使其论著显示了比较严整的科学体系和鲜明的特色。《论美是和谐》全书30万字,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本较集中的美论专著,它把辩证逻辑的科学方法有机地化为其美学体系本身,从美的本质特征、美的形态的划分、美的范畴发展的历史形态等方面,全面而细致地论述了美是和谐的思想。这不同于历史上的美是和谐说,也不同于建国后国内较流行的关于美之本质的四派学说,它成为作者  相似文献   

9.
发表在《读书》一九八五年第五期上的《愿将忧国泪,来演丽人行》(作者:高尔泰),《新华文摘》一九八五年第六期加以转载。这篇文章对丛维熙的中篇小说《黄河雪落静无声》提出了批评。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来宣传作者所谓  相似文献   

10.
《玉台新咏》是我国古代第三部诗歌总集,它以妇女为描写对象,表现出浓烈的妇女之“怨”。这种“怨”虽然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不同于《诗经》和《楚辞》中的怨,但却从妇女独特的视角,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同样有着“刺上政”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1.
人类学从西方传入中国至今已有90余年的历史,关于这一点国内外都有过论述。(陈国强《中国人类学发展史略》《人类学研究》试刊号1985年;(美)顾定国《变迁之风》《社会研究》第54卷4期,译文见《中国人类学学会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第141期)中国人类学的重建也过去了整整十年(1981—1991)。本文拟对这十年人类学发展历程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发展一般都以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为起点。但如果具体分析,1956年也应当算是一个重要转折点。我是1950—1954年读大学本科,1954—1956年在北京作编辑工作。那时我所接触的老师、作者在欢庆解放之余大都还要经受“阶级斗争”的风雨,暂时还难以做到专心致志地开展深入系统的学术研究。当时除了供辅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刊物(如发行量较大的《学习》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学与研究》)外,供发表学术论文的刊物屈指可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几个研究所开始创办专业刊物,《光明日报》上设有哲学、史学、文学…  相似文献   

13.
建国后“十七年”的文学创作虽是以乡村生活为主导题材,却因承载着政治社会化的功能,而呈现出非乡土化的特征,暴露了乡土文学写作的窘境。从《三里湾》到《创业史》再到《山乡巨变》、《艳阳天》,“十七年”乡村题材的作品越来越走向对当时农村现实生活的疏离,甚至都不能够客观地描写合作化时期中国农村真实的社会环境,不能够客观地反映农民在这场运动中的遭遇。  相似文献   

14.
唐文权、罗福惠同志的学术论著——《章太炎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7月第1版),全面深刻地探讨了章氏的经济、政治、道德学说、哲学认识论、宗教观、佛学思想,以及经学、史学、诸子学及其对西学的汲取和对历代学术的评议,把国内章太炎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本著特点之一,是以历史社会土壤学(国情学)的方法,把章氏思想、观念及其发展演化,如实地放到它所从出的社会政治、经济、地理环境、文化背景中加以考察.作者独具匠心地指出,章氏思想乃近代江浙经济和江浙文化这一特定地域环境的产物.地域环境是思想文化的重要要素.章太炎  相似文献   

15.
全面调整基本建设经济关系,必须制定基本建设法马克思曾经告诉我们,“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一定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和需要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292页)。并且说,“需要往往直接来自生产或以生产为基础的情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87页)我国的每项经济法规,都是根据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的,基本建设法也是如此。建国三十二年来,我国曾制定过大量的基本建设法规,  相似文献   

16.
唐传奇《莺莺传》流传数百年,从宋代秦观、毛滂《调笑令》、赵令畴《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代《董解元西厢记》,经历了从本事缘起,因袭发展,根本改造的演化过程,到元杂剧《西厢记》已定型臻于成熟。由于作品产生的客观时代背景,作家主观思想心态的及经历,文学接受的欣赏习惯与心理态势都发生了变化,所以这些作品的思想题旨以及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也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形成了西厢故事深厚的艺术传统。  相似文献   

17.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是贯穿《邓小平文选》中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深入学习和领会这些思想,对于搞好整党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深入领会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实质,在实践中自觉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我们建国,立国、治国的根本。1954年,毛泽东同志总结历史的经验明确指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又提出了判断我们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标准,并指出:“最重要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领导两条。”(《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第393页)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针对当时出现的怀疑或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潮,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郑重  相似文献   

18.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1994年所载文章被转载、摘编、引用情况政治·哲学·法律研究《浅析毛泽东对党员干部素质的论述》作者薛红旗,原载《阴山学刊》1994年第1期,责任编辑王登成。人大复印资料《毛泽东思想研究》1994年第5期索引选目。《论青年毛泽...  相似文献   

19.
自一九八一年《贵州社会科学》第五期和《贵州民族研究》第四期发表了廷贵、酒素同志的《苗族“习惯法”概论》、《略论苗族古代社会的“三根支柱”》的文章以后,我省几个刊物陆续发表了这方面的几篇论文。这些文章除了所叙鼓社、议榔的组织活动概况基本相同外,其起源和是否是“习惯法”问题仍存在很大分歧。一些文章认为:鼓社、议榔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一些文章则认为:起源于原始公社末期开始有了私有制财产的时候。至于榔规榔约,有的认为:它便是苗族的“习惯法”;有的人则认为:它不能叫做“习惯法”,更不能当做法律规范加以论述。苗族鼓社、议榔究竟起源于何时比较符合史实?榔规榔约是否可以叫做“习惯法”、能否当作法律规范来加以论述?由于历史原  相似文献   

20.
《曾国藩与洪秀全比较》一文(以下简称《比较》,见《光明日报》1987年8月5日),将中国近代史上这两位引人瞩目的人物进行了比较和评价,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但该文认为,就本质而论,曾国藩表现出彻底的守旧倾向,洪秀全则表现出在社会变故中对传统的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