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昆仑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境,有关它的地理位置,历来众说纷纭。有的认为它就是今日的昆仑山;也有人分别断定它是巴颜喀喇山、祁连山、岷山、泰山;还有的猜测它在西亚的两河流域、印度境内。本人在《蓬莱、昆仑神话同源于东夷考》(《东岳论丛》1991年第1期)一文中,从总体上论述了昆仑神话所体现的东夷文化特征,认为它和蓬莱神话出自同一母体。至于昆仑的具体方位,却未暇考证。下面,从昆仑的地理位置上进一步证明,昆仑神话确实出自东夷,昆仑是古代东夷文化区的西限。  相似文献   

2.
李炳海 《东岳论丛》2004,25(4):139-143
汉武帝在求仙过程中兼顾昆仑神话和蓬莱神话 ,是造成二者融合的契机。由于蓬莱神话在汉代的影响超过昆仑神话 ,这就使得它在与昆仑神话融合时居于主导地位。蓬莱神话对昆仑神话的同化 ,造成昆仑神话在两个方面发生变化 :一是昆仑神境的形态变成下狭上广 ,是东海三神山的投影 ;二是昆仑神境的仙性得到强化 ,最后成为道教圣地和天地的中心  相似文献   

3.
在昆仑神话与蓬莱神话之间,还存续着一个“中部神话群”,它有着自己鲜明的地域特点,折射出浓郁的人性之光与盆地意识,与昆仑、蓬莱神话又保持着某种特定的链接。发现和整合“中部神话群”,是对顾颉刚先生“两个神话系统”理论的重要补充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昆仑神话是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也是中华文明的源头之一。而她与青海高原的昆仑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主要梳理了昆仑神话的文化意象、神话昆仑山的基本风貌和女神西王母形象的文化变迁,从五个方面探讨了昆仑神话与青海的密切关系,进而探讨了昆仑文化的基本概念和在中华民族史上的神圣地位。  相似文献   

5.
<正> 山东省历史学会于1982年3月30日至4月2日,在淄博市举行山东东部古国及东夷文化座谈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二十四人,就有关东夷文化和齐、莱、(己其)等古国历史诸问题,进行了座谈讨论。一、关于东夷文化问题。山东东部,古称东夷。东夷族创造了相当发达的古代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都是东夷族创造的。从地层叠压关系、共同的分布范围、陶器上一致的发展序列上可以看出二者的承继关系,说明它们是一个文化序列的两个发展阶段。这种文化在山东相当普遍,相当久远。上可追溯到大汶口文化以前,下直延续到商周之间,历史地位极为重要。它不仅是中原文化的补充,而  相似文献   

6.
雷州半岛因雷而得名,那里的雷神话也内容丰富,色彩斑烂,在中国古代神话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雷州半岛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但是,那里的雷神话却与东夷文化有渊源关系,它留下了古代部族迁徙的影子。古代雷神话主要源于东夷故地和雷州半岛,是同一类型地理环境、自然生态所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考古复原的古蜀史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广宏 《天府新论》2005,(2):116-118
古蜀史时跨 40 0 0年 ,有考古证据。古蜀先王蚕丛三代与以后两代之间 ,约有80 0年的空白。从文献和考古成果对照得知 ,古蜀人来自嘉陵江和岷江两个来源。前者进入成都平原 ,曾经修建许多古城 ,是与中原有联系的人皇族 ;后者来自西北 ,源于氐羌。后来两族文化融合。夏商时期均被中原征服 ,直到西周末期 ,始由杜宇复国。  相似文献   

8.
"昆仑神话与世界创世神话国际学术论坛"是2010年"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国际学术论坛"的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将昆仑文化放到了国际学术话语的语境中,与世界创世文明、神话相作了比较,凸现了昆仑文化在世界神话体系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昆仑文化与西王母神话学术论坛是促进中国神话研究的契机,将加深世界对东方文明的认同。昆仑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母,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来源于昆仑文化。王母神话是中国神话体系中最完美的部分,与青海有着较为紧密的源缘。  相似文献   

10.
古朝鲜文化探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朝鲜文化有三个来源:一是中华古老的汤谷扶桑十日神话,汤谷指朝鲜半岛东南端观日出测日景之地,也是朝鲜一词产生的人文基础。二是颛顼高阳族团文化,颛顼萨满文化、卵生神话与人工改变颅形习俗影响古朝鲜文化。三是殷商文化,殷商先起于东北并影响东北与朝鲜半岛,古辰国是商族海外属地,箕子所以“ 走之朝鲜”正与之有关。  相似文献   

11.
昆仑神话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不可替代性,开发以其为核心的昆仑文化品牌是未来青海旅游,甚至是西部旅游的重要课题。本文论述了作为旅游资源的昆仑神话及其文化的旅游开发类型,并提出了如何围绕昆仑神话进行旅游开发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 1986年5月26日——30日,山东古国史第三次学术讨论会在山东滕县举行。会议由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省博物馆、山东大学历史系、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曲阜师范大学历史系及孔子研究所主办。北京、江苏、湖北、湖南、陕西、河南等省及山东各地市七十多名考古和史学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四十余篇,集中讨论了山东史前文化和先秦古国史问题。一、东夷及其史前文化关于“沂源猿人”、山东旧石器时代文化与新石器时代文化及其相互关系问题,逢振镐、李步青、李锦山、刘心健等同志认为,沂源骑子鞍山发现的距今40至5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化石,沂水、日照、沂源、新泰、蓬莱相继出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都集中在后来新石器时代东夷  相似文献   

13.
在<淮南子>的神话系统中,鲧禹治水用的息壤出自昆仑,而昆仑的原型,是位于楚国西北的岷山.息壤出自岷山,证据有三:其一,岷山为大禹故里;其二,岷山附近流行石崇拜;其三,荆州有息壤祠祭,而楚人出自巴蜀.故鲧窃帝息壤,即鲧盗挖帝之下都--昆仑.  相似文献   

14.
论邹鲁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鲁文化与齐文化是齐鲁文化中异同互见的两大文化系统,二者均以周文化为主导,继承吸收殷及东夷文化而各成一体,此谓质同;二者因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针及地理环境、民风民俗的差异而形成各自的文化特色。邹鲁地区因殷及东夷文化的丰硕遗存、更因独受周文化之厚赐,从而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产生了震古灼今的儒家学说和诸如孔、孟等历史文化巨人,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华“日月文化”源流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的概念是中华各民族,以汉民族为主体,同时包含着五十几个少数民族。从洪荒时代起,中华民族先民就生养蕃息于莽莽苍苍的神州大地。先民们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以汉文化为代表,绵延了五千年以上,尚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黄河流域是孕育人类最大的“共同体”汉族的摇篮。在上古,汉族的前身华夏族包括两个基本单元:东夷和西夏。东夷文化属太阳文化;西夏文化属月亮文化。太阳文化的代表是先殷文化;月亮文化的代表是先周文化。夷、夏长期争斗与和盟,交相融汇,终于走到一起  相似文献   

16.
将汉文化瑰宝———《诗经》与反映纳西族祭天文化的纳西古文学集成《祭天古歌》作比较分析 ,可以找出若干“契合点” :都展现出了以农为本的古代社会面貌 ;都反映了古代农业经济的组成 ;都有着共同的民族文化思想 ;都揭示了相同或相似的古代自然科学规律。在语言技巧和语言风格方面也有着相似之点 ,说明了古汉民族与古纳西族的思想观念与文化内涵的亲缘性与同质性。而二者的异质文化 ,则是由于民族文化观念及其社会历史发展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7.
从《说文·鸟部》看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说文》中与神鸟文化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人本精神等众多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从中发现《说文》鸟部字存有一个"凤"神字族系列。对该字族进行细致分析,可以管窥到其中蕴涵着丰富的神鸟文化意识,它体现的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源于上古的原始神话,进而上升到图腾崇拜,在两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最终构筑了"凤"神字族独特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8.
<正>文化认知与文化实践要求我们对于自身传统、自身文化体系有清晰的认知与理解。这种认知与理解必须立足于当下新的世界历史语境中,而不是封闭孤立地做梳理工作,更不是盲目拒斥外来文化。真正清醒的"自知之明"是怀抱有开放包容的心态,重新审视我们自身,系统而深刻地考察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从而在这个多元文化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早期历史总是与神话传统缠绕和纠结在一起。赵宗福先生长年积累,探幽钩沉的《论昆仑神话与昆仑文化》一文,通过对青海远古文明的追寻、对青海多元文化的深度考察,将昆  相似文献   

19.
张丽 《齐鲁学刊》2003,(3):133-137
希伯来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系统。希伯来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在关于宇宙起源、人类起源、文化起源、洪水灾难等神话题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 ,也在形与神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希伯来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的特殊思维方式 ,显示出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20.
<正> 孔子是殷人后裔,齐鲁是东夷故地,春秋时期,虽然周族与商族的融合已经基本完成,但是,殷商及东夷文化作为历史传统依然具有强大的惯性,潜移默化地起着作用。在这样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孔子,对各族文化兼收并蓄,斟酌取舍,从而成为思想界的泰斗,他的学说具有集大成的性质。本文是从一个侧面探讨孔子与殷商乃至整个东夷文化的关系,以期能在更广阔的背景上认识孔子及其学说,进而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符合实际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