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插图,用以图释文的形式阐释和再现阿Q的形象与情境,对于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传布和经典化历程的推进,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20世纪30-40年代的插图,可以视为插图的尝试阶段,成为小说《阿Q正传》另一种副文本。新中国建立后,插图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趋向,无论是插图的美术类型,还是对于阿Q的造像,无论是写实,还是写意,都呈现出各具风采的追求。通过对鲁迅《阿Q正传》插图创作历程的研究,不难发现,认真研读文学文本是插图成功的基础,从现实生活中寻找素材是造像的灵感,注重人物造像的神韵是创作个性的根本。  相似文献   

2.
从鲁迅的文化背景出发,揭示《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中受尼采影响的部分,及其在英译中的空缺,提出英译时应特别注意鲁迅作品中的隐含意义,用加注及参考尼采作品《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文版的方法完全传达鲁迅的本意。  相似文献   

3.
“旷代文章数阿Q”(《郭沫若代表质文社同人手书挽鲁迅联文》)。鲁迅的《阿Q正传》是一部具有深广思想内容和高度艺术价值的传世之作。小说发表近六十年来,论家蜂起,蔚为壮观。建国三十年来,《阿Q正传》的研究是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绩和突破的;但  相似文献   

4.
异乎寻常的社会反响与阿Q形象的世界性一在中国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里,阿Q的知名度是最高的。这位清末民初的未庄人氏,是鲁迅的代表作《阿Q正传》中的主人公。《阿Q正传》连载于1921年12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的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自阿Q首次现身以后,就有许多读者关注着他。由于小说在《晨报副刊》上每周或每隔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一年末到一几二二年初,鲁迅在《晨报副刊》连续发表了他的不朽杰作《阿Q 正传》,立即引起社会的注意,各色各样的人们对鲁迅创作《阿 Q 正传》的本意作了种种分析和猜想。一篇小说能引起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把这些反映归纳起来,文学界一般认为阿 Q 是各个阶级身上的阿 Q 精神的“寄植者”,或者说他是“一副中国人品性的‘混合照像’”,因而认为《阿 Q 正传》意在暴露“中国人的最大的病根”。这种意见抹煞了阿 Q 形象的阶级属性,把阿 Q 抽象为“阿 Q 精神”的化身,鲁迅对此从未表示过赞同。还有一种意见来自社会上,就是认为鲁迅通过阿 Q 这一人物来揭露某些人的阴私,意在骂人。鲁迅对此无限感慨,他说:“直到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从鲁迅观照悲剧人生题材的艺术视角和小说的情节构成、艺术描写等艺术传达方式考察,作为艺术品的《阿Q正传》,体现出鲁迅喜剧性的审美方式.进而,文章结合鲁迅创作的理性精神——否定性地批判国民劣根性思想,与阿Q形象的喜剧性人生内涵——民族文化心理的病变内质,论证《阿Q正传》喜剧性审美方式的深层意蕴:以喜剧性审美方式,撕破了阿Q及阿Q式民族文化心理的荒诞性,送入历史的“坟墓”.鲁迅喜剧性审美方式,在艺术创作领域所完成的,是将老旧时代的思想“丑角”置于历史的“坟墓”的世纪性变革.  相似文献   

7.
鲁迅小说的代表作《阿Q正传》和《祝福》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表现为两者是完美的合璧之作。小说中的主人公阿Q与祥林嫂分别是封建社会男性民众和女性民众的代表人物 ,两者交相辉映 ,具有整合封建社会民众生存状态本质和民众国民性本质的意义 ,开掘出鲁迅小说社会批判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8.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它因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依靠精神胜利法而活着的悲剧性小人物阿Q的典型而受到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因此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也很多。然而纵观国内外有关《阿Q正传》的文献,学界对《阿Q正传》内容的研究多于对其叙事形式的探讨。文章从叙事学的角度,对《阿Q正传》的叙事视角进行了研究,认为该书在总体的零聚焦全知型叙事视角的模式下,运用了视点转换、视角模式转移和视角越界等叙事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达到了作者所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鲁迅的小说里,《阿Q正传》是最杰出的一篇。这不仅是鲁迅在小说创作上没有给我们留下宏篇巨制,唯有这《阿Q正传》是比较长的了的缘故,主要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非常深刻。鲁迅塑造的阿Q形象,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阿Q的时代虽然早已过去了,但直到今天,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仍未消失。“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只要碰到那种拒绝批评和自我批评、而且用一些可耻笑的想法和说法来掩饰他的缺点和错误的人,不管他的想法和说法和那老阿Q是多么不同,我们仍然不能不叫他作阿Q。”本文试就‘阿Q’形象的社会意义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阿Q正传》的主题及有关评价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有影响最为著名的代表作之一,曾给二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国外也有强烈的反映。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有许多阿Q式的人物。”苏联汉学家艾德林指出,《阿Q正传》这篇关于中国国民灵魂的小说,理应属于二十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的行列。索罗金称此作为“天才的讽刺小说”。印度也有作家认为“阿Q只有名字是中国的。”总之,阿Q其人,恰如哈姆莱特、堂·吉诃德、奥勃洛摩夫和葛朗台等艺术典型一样,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相似文献   

11.
鲁迅是一位最富于中国特色的文化巨人,又是一位最善于汲取外国文学艺术营养的伟大先哲。周作人曾指出:“《阿Q正传》的笔法的来源,据我所知道的是从外国短篇小说而来的,其中以俄国的果戈理和波兰的显克微支最为重要。”(周作人《阿Q正传》)本文拟对鲁迅的《阿Q正传》与显克微支的《胜利者巴尔代克》的渊源关系进行一些探求。 1 《阿Q正传》取材于清朝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农村生活。作品中的未庄,概括了当时中国农村最显著最本质的特征:破败的自然经济,封建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鲁迅在未庄构筑的是当时中国  相似文献   

12.
(一)近来,在鲁迅作品教学研究中,有一种“新”的观点,认为《阿 Q 正传》应当念成《阿桂正传》,阿 Q 应当念成阿桂,Q 不应当念成Q(克育、克由),而应当念成Quei(桂)。理由是: 一、鲁迅在《阿Q正传》第一章《序》中说:"他(阿Q)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  相似文献   

13.
关于鲁迅早期对中国国民性问题的探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研究鲁迅五四时期小说创作,尤其是关干《阿Q正传》的思想意义的重要问题.《〈阿Q正传〉与国民性》一文(见《武汉师范学院学报》一九七九年第二期)就提出了这样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读了这篇文章,有些不同的看法,愿意提出来讨论讨论.  相似文献   

14.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杰出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深刻地描绘了辛亥革命前后江南农村的历史图景。从它问世以来就备受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文人的诽谤和攻击。在这连台的反革命大合唱中也掺杂着反动文痞姚文元的鼓噪声。姚文元在《鲁迅——中国文化革命的巨人》这部黑书中,作了相当充分的表演。姚文元说,鲁迅写《阿Q正传》时,“还不能从阶级关系上来观察革命力量的消长”。这是胡说。事实上,鲁迅正是从当时特定的阶级关系中写《阿Q正传》的。  相似文献   

15.
《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最著名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最杰出的代表作.小说的主人公阿Q成为人们熟悉的典型形象,“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更成为我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用语.小说问世以后,评价它的文章很多.最近看了南京市教育局教研室编的《鲁迅小说选讲》(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选讲》)受益不小,但我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分析问题,还有不尽同意的地方.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6.
“慼而能谐,婉而多讽”虽然是鲁迅对《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的精辟概括,但却在他的《阿Q正传》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遗憾的是,在《阿Q正传》的研究文章中,虽然大多数论者注意到了这种“含泪的微笑”的悲喜剧艺术,却往往或点到为止,语焉不详,或大而化之,不着边际。这便造成了《阿Q正传》研究中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空白。本文作者认为,虽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如宏观研究之气魄宏大,但却对理解《阿Q正传》的思想价值,了解鲁迅卓越的艺术才能不无意义。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对《阿Q正传》慼而能谐,婉而多讽”的悲喜剧艺术构成机制作些具体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阿Q正传》是新文学的经典之作,思想意蕴深刻,回味无穷,启发一代又一代中国民众的觉醒.作品构思独特、艺术手法精湛、内容贴近生活现实、故事的可读性强,影响较大.小说自1921年发表于《晨报副刊》后,不断有人将其改编为剧本等文学形式.1941年,伪满期刊《麒麟》曾刊发过杨六郎改编的单弦弹词《阿Q正传》.这些改编都试图让“阿Q”从知识分子的新文学书斋走向大众的文艺场,让更多的民众认识并了解“阿Q”.改编者们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煞费苦心的改编尝试,力求通俗化解读《阿Q正传》,把这部新文学经典引向普通的阅读群体,既体现了鲁迅精神的再度“呐喊”,也推动了鲁迅精神的传播.同时,经典改编本身也成为文学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改编电影有1956年北京电影制品厂的《祝福》、1957年香港长城电影制片厂的《阿Q正传》,1981年的《阿Q正传》《伤逝》《药》和1994年《铸剑》六部作品。这些改编电影在寻找忠实文学原著的精神内涵和契合改编的时代语境间平衡,艺术表达上暗隐当代中国文学性渐弱而视觉性渐显的趋势。改编电影从原小说中挖掘贴合电影表达的质素,强化电影的故事性,强化情节结构,增添情感元素。充分利用原小说中包含着现代性的“看”的思考和现象,在银幕上下、故事内外的各种历史文化影像中试图寻找小说和电影共通的解读编码,演绎成各类影像化模式。鲁迅小说电影改编的实践经验都显示了20世纪中国现代性文化语境中的视觉语言和文字语言影响和交融日益加强的文化现象,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字文化经历影像转化进入更为宽广的“公共领域”的努力过程。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有世界声誉的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为全球广大读者所深深喜爱;而他的代表作《阿Q正传》又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作品,已经有了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于《阿Q正传》这部作品和阿Q这一典型性格,近几十年来国外已经有了很多的研究和评论,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见解。法国的伟大作家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意见,特别深刻和精辟,尤其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罗曼·罗兰对《阿Q正传》的评语,鲁迅在生前只约略地知道个大概,并没有看到确切的书面文字。最近,经我国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专家罗大冈同志的努力,在高龄的罗曼·罗兰夫人的直接帮助下,已经在罗曼·罗兰的卷帙浩繁的档案中,把他对《阿Q正传》评论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阿Q正传》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一篇著名的划时代的伟大著作. 《阿Q正传》发表于一九二一年十二月。这正是辛亥革命失败、领导五四运动的各派政治力量激烈分化、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中国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新阶段的时候。鲁迅用小说这个文艺武器,形象而又生动地总结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求和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