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蔡文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4)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中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的复杂态势.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包容性的主导政治文化,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发展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形成现代公民文化体系,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26-36
文化认同是群体建立和维系的内核,国家与其域内的族群、地域等群体在文化认同中呈现一体多元的面貌。分裂势力的认同政治试图在文化层面上消解国家文化认同、挑战国家统一。原生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理论范式均分析了文化认同与认异在分裂主义认同政治中的形成与作用。以此为基础,群体间的文化差异和文化隔离不断发展,进一步导向群体对立。在精英势力的政治动员中,最终可能成为分裂主义的基础和动力。所以,加强国家文化认同建设,无疑是反对分裂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3.
韩春平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59-62
唐代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民族和亲事件。唐代诗人不仅在诗歌创作中对汉代的昭君出塞进行了历史咏叹,同时也对当朝的公主和亲事件作了现实关注。唐人的诗歌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他们对和亲政策或反对或赞同的态度,探其原因与诗人个人经历、朝廷政策以及唐边疆稳定与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历史上伊斯兰文化对回族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同时回族又是在中华大地形成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吸收和承载了大量中华传统文化,并经历了对中华传统文化到中华民族再到国家的高度认同过程。文化认同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崇尚统一"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被回族接受后指导着每个回族成员的思想行为。近现代以来,回族在反对分裂、抗击外敌入侵、维护国家统一、捍卫国家领土完整方面作出了应有贡献。这与历史上回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具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5.
王丽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5-106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存在着矛盾性,也存在着统一性。深入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对于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裴恒涛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9(6):10-17
出土的唐代墓志中出现了较多的归葬现象:从唐帝国的边缘地区归葬于国家的中心长安、洛阳。唐代国家观念中的天下观与家国观,蕴含着地域观念和家族观念:地域上是对天下中心的王朝核心区的归属与认同,家族上以忠孝方式表达对家国的忠诚。这为分析唐代的国家认同提供了理路。迁葬或归葬这种耗资巨大的行为仪式即唐代士大夫阶层朴素的国家认同的表达方式。分析唐人的国家认同与唐代社会的互动,有助于吸取历史养分,理解影响国家认同的因素,促进现代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7.
刘晓伟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179-184
"和亲故事"电视剧构建了由"哀怨者"向"自觉的民族团结传播者"转变的"和亲公主"、积极的和亲促成者、注定失败的反对者以及民族文化融合的媒介影像。和亲故事电视剧中国家认同话语的建构,深受国家意志形态、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旧有的历史或文学阐释框架等因素的影响,是对原有阐释框架的一种记忆"复刻"。这种"复刻"保留了和亲故事原有的外形和脉络,但赋予其促进"民族团结和融合"的新内核,构成了促进国家认同整合的新话语体系。同时,话语建构中显露出的大汉族主义,要以对形成过程中的中华民族的认同为归依,在电视剧中取得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陈茂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20-25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普遍推广,文化多元主义的不断兴起,世界霸权体系的去中心化和政治分裂的碎片化,多民族国家出现了诸如多元文化认同、多元价值认同、多元政治认同和多元身份认同等多样化认同形式,导致多民族国家面临严峻的国家认同危机,这主要缘于异质文化的互斥、民族认同的强化、经济发展的失衡和国家构建的滞后等因素。 相似文献
9.
国家认同建构中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汶川地震后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红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71-73
文章在分析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了国家认同建构中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建构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化认同是一切认同的核心和基础,文化统战作为统战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具有非常独特的优势.随着统战工作对象的广泛性,开放意识、民主意识及日趋多元化的价值观等特点的凸显,统战工作也具有了新的特征.因此,进一步创新和发展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方式,构建广大统战工作对象认同的管理机制,优化文化统战氛围,有助于推动具有强大凝聚力的统一战线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李然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11,(3):63-67
通过调查三个湘西土家族、苗族杂居的集镇和村落族际通婚情况,从族群选择、地区选择和人口规模等方面对族际通婚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政府政策和公众态度对族际通婚的影响.土家族苗族的族际通婚及其文化互动有助于保持和改善湘西和谐的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12.
理想与现实的两难抉择
——从唐代户婚制度看唐传奇的婚恋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律特别是户婚律这一角度审视唐传奇中的婚恋小说,其主要内容存在着突破与遵循的双重性.唐律确定了良贱等级制度,保护了家长特别是男方家长对婚姻的控制权,从而使女性处于受压迫的不平等地位,因之女性对婚恋的追求表现得比男性更为勇敢果毅.唐传奇小说及其人物对礼法突破与遵循的双重性,使得人物在理想与现实的两难抉择中刻画得更为生动活泼,从而更深层次地反映了唐代丰富而广阔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3.
岳纯之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1):88-93
在唐代,同姓不婚包括同宗、共姓和姓音同字不同三种情况,有人认为唐律所称同姓,乃谓“同宗共姓”,亦“即尝同祖”者而言,其实并不正确。亲属不婚限制的是与异姓之间的婚姻行为,反对尊卑为婚。唐律和唐令都有官民不婚的规定,但互有不同,可能在开元二十二年(734)以前执行的是唐律的规定,之后则执行的是唐令的规定。在唐代存在有妻更娶妻的情况,但不能估计过高,有妻不婚的禁令基本得到贯彻。唐朝尽管没有僧尼不婚的规定,但由于唐朝自开国以来就一直要求僧尼严守戒律,因此僧尼的身份在事实上已经构成婚姻的法定障碍,而且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僧尼不婚确实得到了比较严格的执行。 相似文献
14.
乔孝冬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81-86
唐代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里程碑。唐人塑造的一系列著名女侠形象,如聂隐娘、空空儿、红线等,不仅丰富了文言小说人物的画廊,而且被当作开宗立派的祖师爷,写进了后世的武侠小说。唐代女侠小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层面。小说中的女侠形象既是唐代任侠风气下现实侠义女性的艺术投影,又是宽松开放的环境下女权意识强化与自由人格张扬的产物。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北朝尚武骑射风俗与胡风浸染下的妇女生活为唐代女侠形象提供了艺术原型,唐女侠的奇术异能还与佛道文化的传播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唐代质子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金生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2):34-36
本文通过考察唐代的质子制度,探讨质子在民族文化交流中所扮演的特殊角色和发挥的独特作用:一是质子在唐顶班值勤,见习唐礼,受唐朝文化的熏陶;二是质子在促进唐与周边诸族的文化交流中具有种种优势;三是有些质子以"宿卫生"的身份入唐,其目的就是为了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6.
孙瑜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16-19
从唐代公主择婿的特点,以及其随当时形势的变化规律中可以看出,政治是唐代公主婚姻的指挥棒,其唯一标准是它是否有利于强化皇权,是否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7.
叶萌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1(3):101-105
唐诗之所以繁荣,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高峰,是诗歌发展到成熟阶段的必然结果,也是汉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自然趋势。如何读诗,如何理解诗,是探讨唐诗时所不能回避的问题。诗并不神秘,要更好地理解唐诗,必须从文化传统和汉语言特点这两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8.
路云亭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4):80-88
边塞诗是唐朝诗歌的独特流派,盛唐边塞诗又是唐代边塞诗的典型代表。盛唐武力强大,士人精神腾越,盛唐边塞诗不仅呈现出乐观主义的基调,还把唐人尚武传统变成了审美对象和时尚内涵。盛唐边塞诗是唐朝新边疆主义的产物,为唐朝鼎盛时期国家过剩精力的显现。盛唐边塞诗彻底地扭转了六朝以降的颓靡诗风,它特有的文化观念,有效地改良了盛唐士人的精神。边塞诗树立了一面崇尚阳刚、标举慷慨的大旗,舍弃了六朝宫体诗的诗歌道路,延续、发展并超越了建安风骨的内涵,属于唐人在吸收了包括罗马、波斯和阿拉伯文化后所缔造出的新的文化品类。盛唐边塞诗所达到的文化高度,是多民族文化高度融合后的产物,同时体现了大唐风华和盛唐精神的最根本价值。 相似文献
19.
刘亮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3):40-43
“文德”主要指礼乐教化,而“武功”多指军事战绩。一般将“文德”与“武功”连用以称颂治理国事恩德昭著,对外用兵战绩辉煌的帝王或位高者。对于文德与武功及其关系的认识与论述,由来已久。从唐代文献中多有关于“文德”与“武功”的论述,可见唐代统治者继承发扬了前代关于文德武功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的历史规律,并用于治国方略,为唐代的繁荣选择了正确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唐宋商人婚姻变迁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军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6):71-75
唐代商人的通婚阶层主要有艺妓、商人、手工业者、农民和官僚,而宋代商人不仅可以联姻于士人、高官,有的商人之女还可以入宫为皇妃,乃至正位中宫。这主要是宋代商人经济实力的提高、入宋后阶级关系的变化和财婚风气日盛的结果,此外还与科举制度的发展有关。唐宋商人婚姻变迁的背后蕴涵了深刻的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