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外部性、公共物品和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问题,需要政府"看得见的手"发挥作用。在深入分析政府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基础上,阐述了政府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方式,全面梳理了促使负外部性内部化、促使正外部性内部化、提供法律和金融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降低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围绕如何提升政府在绿色金融发展中的作用效率问题,结合当前绿色金融发展实际,就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试点与非试点、绿色金融与绿色财政四对关系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我国防范化解实体企业金融化带来的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背景,选取2011—2021年我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碳排放信息披露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碳排放信息披露提升了实体企业金融化水平。机制检验结果显示,碳排放信息披露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以及提高代理成本加剧了企业金融化。管理层持股比例越高以及企业所处地区法治化水平越高,碳排放信息披露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正向影响越弱。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进行碳排放信息披露主要提高了长期金融资产的投资比例,表现为“投机获利”动机。异质性分析表明,碳排放信息披露加剧实体企业金融化在非高碳排放行业、自愿形式披露以及管理层短视行为较严重的企业中更为显著。因此,企业应当完善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薪酬激励机制,政府应当进一步加强环境规制相关的法治化建设,引导企业管理层坚定绿色发展信念,立足长远,聚焦主业经营。  相似文献   

3.
发展低碳经济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绿色金融是支持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的有力工具。重庆已经初步形成绿色信贷体系,但重庆绿色金融的发展存在形式单一、信息共享机制不健全、绿色金融法律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要求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完善信息机制,创建环保政策性银行、成立专门的环保基金,建立金融机构环境信用评级制度,实现金融法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4.
碳排放权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创新,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我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碳市场流动性不足、碳价格发现功能有待加强、碳市场制度体系亟待完善、碳市场金融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减排效应。对此,提出碳市场支持“双碳”目标实现的路径,主要包括完善碳市场运行机制、建立灵活的碳定价机制、健全碳市场相关制度体系建设以及推动碳金融建设发展。  相似文献   

5.
依据2009-2020年我国31个地区(港澳台除外)省际面板数据,对绿色金融及农业碳排放进行测算后,采用融入绿色金融因素修正的引力模型构建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关联状况进行整体网络特征、网络个体特征、块模型以及QAP相关和回归分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9-2020年我国农业碳排放网络形态较稳定,不存在孤立的点,各地区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性水平及紧密程度均不高,网络结构有待优化;河南、山东、江苏、湖北、湖南、陕西一直为网络中心;京津冀、东北部、东中部地区位于“双向溢出”板块,部分西部地区位于“净溢出”板块,长江中下游地区为“净受益”板块,东南与西南部分地区为“经纪人”板块;各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差异越大其农业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性越强,对各地区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的稳定性越有利,且2015年后绿色金融对其影响不显著,表明绿色金融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有待提升。除技术水平差异外,空间邻接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农业生产结构差异对农业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存在不同影响。由此提出如下建议:充分利用空间关联关系,实现区域协同减排;提升各地区绿色金融水平,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日益推进,碳金融作为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手段,其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发展时间较短,缺乏对监管理念、监管主体以及碳排放权等基本法律理论的深入研究,法律制度尚存在完善空间。因此,在明确界定碳金融监管理论问题的基础上,优化监管法律制度和监管模式很有必要。本文首先对“双碳”目标下的碳金融进行法律溯源分析,阐述了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监管模式。其次,本文对比分析了欧盟和国内碳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寻找对我国碳金融监管有益的法律制度经验。最后,本文通过全面剖析目前我国碳金融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结合我国碳市场的发展阶段和需求提出了碳金融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路径。本研究有助于明确碳排放权法律属性及碳金融内涵界定问题,并为完善我国碳金融监管法律制度提供可行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7.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我国政府激励企业碳减排、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境规制工具。本文基于2008—2021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从企业视角研究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碳减排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1)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碳减排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在机制检验层面,绿色技术创新和企业碳信息披露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碳减排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政府的参与加强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企业碳减的促进作用;(3)异质性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施对非国有企业的碳减排效果强于国有企业,相比于非高耗能行业,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实施对促进高耗能行业碳减排效果更加明显。本文不仅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增长与非国有金融的发展现状表明非国有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表现在:促进储蓄和资本形成功能;合理配置风险、激发企业家才能的功能;促进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完善金融市场功能;弥补国有金融的体制缺陷、信息劣势和治理结构的缺憾,支持技术创新、完善企业组织创新机制等。现阶段中国应该大力发展非国有金融,创新适应不同地区、产业、企业特点的金融组织金融产品,鼓励和支持各类民间金融机构在内的非国有金融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VAR模型以及脉冲响应函数的方法,检验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与样本行业股票收益率之间的联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碳排放行业股票市场收益率与上海碳排放权市场价格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而且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相互影响,来自碳排放权市场的冲击在早期会造成高碳排放行业股票收益率的下降,但是随后很快会转为上升并持续保持正向影响,直至影响减弱为零.而对于低排放行业股票收益率,影响没有体现规律性.为提高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效率、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需要培育完善的碳价形成机制和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引导企业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升级,并积极推动碳金融的创新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金融创新开放的内在逻辑以指导中国自贸区稳健发展,基于供求关系视角,阐释自贸区内部金融创新开放的市场需求与政策供给的内在逻辑。在理论层面,研究认为,从金融创新开放的形成、发展、扩散直至推动经济增长,均存在一致的理论演进脉络。在实践层面,研究认为,陕西自贸区金融创新开放应进一步融合“一带一路”倡议形成的政策合力,统筹发展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引进充裕资本激发市场活力,加快本土企业上市进程,完善创新开放的市场体系;正确处理市场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通过改革和创新推动要素在市场自由流动;发挥政府调控的主动性、前瞻性,搭建经济金融风险动态监测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围绕政府管理、营商环境、市场主体、高新科技、绿色发展等多层次深化自贸区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陕西自贸区金融创新开放更加有效,推动中国自贸区建设稳步有序。  相似文献   

11.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因为受到现有金融系统的排斥,普惠金融把融资视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种权力,并认为应当通过建立普惠金融制度以保障这一权力。从世界实践来看,发展普惠金融有三种途径:一是发挥既有金融体系的作用,通过完善和发展银行与金融市场来扩展对中小企业融资及其他金融服务;二是进行金融创新,建立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模式,解决信息不对称、抵押不足及交易成本过高问题;三是发挥政府干预作用,克服信息缺口、集体行动难协调等市场难以解决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金融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关键领域和清洁型现代服务业,会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保障作用.本文基于我国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限模型与联立方程组等方法,实证检验了金融发展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且考虑到金融分权对金融发展和金融效率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考察了金融分权制度下的金融减排效应.研究发现,金融发展具有减排效应,并且随着金融规模扩张,金融业对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减的特征.金融发展对城市环境污染的抑制作用存在基于金融分权的门限效应,较高的金融分权有利于发挥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本地信息优势,强化金融发展的减排效应.此外,机制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会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间接抑制城市环境污染.因此,一方面应当发挥金融在我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另一方面要深化金融分权制度改革,发挥地方政府和金融部门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和环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创新驱动视域下绿色金融发展的动因、困局与实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创新驱动视域综合考察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推动因素、现实困境及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路径。研究表明:资源与环境的约束、国家政策的转向、金融业自身的转型、“一带一路”建设、G20全球性新治理框架的构建等因素为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因;当前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呈现在绿色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机构缺乏开展绿色业务的动力、相关配套体系不健全、地方政府行为扭曲、绿色金融风险偏高且创新程度不足、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绿色金融法律制度缺失等方面;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可选路径包括多政策协同推进、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权交易平台创新、绿色投融资机制创新等。  相似文献   

14.
逯进  高洁清  苏妍 《东方论坛》2023,(6):120-134
基于2007—2019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从绿色金融视域讨论了各省份碳排放的异质性特征。研究表明:从全国层面看,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抑碳作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具体可以利用包含3条模式的有限混合模型进行异质性特征的细致刻画;绿色金融是促使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抑碳效应得以释放的重要因素;考察期内11个省份碳排放的模式发生了转变,且发生模式转换的省份大部分位于东中部。这一研究结论对于以金融发展促进减碳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绿色金融逐渐引起中国学者及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绿色金融制度体系作为该新兴市场发展的重要规则指引,主要从标准制度、披露制度和激励机制三个方面影响绿色金融推动我国经济低碳转型的效用。研究发现:中国当前绿色金融制度体系存在绿色项目认定统一标准缺失、信息披露制度不完善、配套激励机制力度不足的问题。因此,基于以上分析,该文建议借鉴国际绿色金融制度构建经验——《欧盟可持续金融分类方案》标准体系,TCFD框架信息披露倡议和差异化资本要求激励机制,以“无重大损害”为原则完善我国统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具体而言,定期修订配套绿色标准以引导棕色项目绿色化;建立渐进式强制绿色金融信息披露制度,允许企业以“不强制执行即提交报告”方式披露环境信息;完善以市场激励要素为主导的系统化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利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设计准自然试验,借助2011-2022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为样本构建双重差分模型(DID),从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两方面考察碳排放权交易对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效应。结果发现,碳排放权交易显著促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与非试点区域相比,碳排放权交易政策试点地区内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成效更明显。机制检验表明,绿色技术创新是碳排放权交易促进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进一步研究显示,在不同城市层级与城市规模条件下,碳排放权交易对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激励效应存在异质性作用,在中心城市与大中型城市中政策激励效应更显著。有鉴于此,提出持续实现碳市场主体与品种扩容、激发绿色技术创新减排作用、制定差异化激励措施相关建议,为提升企业碳减排成效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7.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普遍面临资金投入不足、生态产品市场驱动力缺乏以及无法吸引潜在购买者的循环困局。而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吸引主流投资者、撬动更大规模资金支持及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必要条件。为了探讨绿色金融系统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首先明确了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条件。其次,将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划分为生态产品价值核算、产权明晰化、商品化及生态产品市场金融化四个发展阶段,就此提出了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框架。在系统梳理基于绿色金融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基础上,明确了绿色金融充分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外部性的内部化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最后,提出了充分发挥绿色金融的资源配置、风险管理和市场定价功能,系统支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所需的支撑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8.
金融支持可以有效地促进碳交易市场的建设与发展。在我国商业银行业普遍处于忽视应对气候变化的局面下,将商业银行业强制纳入碳交易市场,可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量的发放、低碳融资模式以及低碳金融产品的创新。同时,可使碳交易市场活跃度增加,促进碳排放责任划分方式由"生产责任"向更为公平的"共担责任"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苏州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金融需求结构变化的特点,可以看出,苏州城乡一体化区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压抑。金融制度安排不完善、覆盖一体化区域的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匹配、金融创新不足构成金融效率不高的主要影响因素。只有通过金融制度创新、金融产品创新、金融发展理念创新,进一步推进金融市场化,完善相关制度体系的建设,才能实现金融深化,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发展农村消费市场必须重视金融支持作用。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农村消费的金融缺失,表现为金融产品创新不足、政策不健全、金融服务质量不高等。应立足扩大内需,特别要把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完善农村金融网点、创新金融产品、加强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以及农村金融机构自身建设等方面,积极构建农村消费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