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林惠英 《浙江社会科学》2012,(8):111-119,159
石涛晚年作为"文人职业画家",在绘画理论与现实抉择上都体证了绘画的自主性。处身于明末清初"异业同道"所呈现的多元认同中,绘画不再只是文人抒情遣怀的余兴节目,而是与道德、事业并列,因其不同文化型态,展现"道"的全体。石涛自觉"书画非小道"、"笔墨资真性",视绘画"创作"为"超凡成圣"的修行,乃是即画业以成学,进而即画业以成圣。呼应于王龙溪"即业以成学"的思想,石涛的"修行绘画"是鲜明而深刻的实践个案。  相似文献   

2.
王红 《江西社会科学》2004,(11):128-132
中西古典绘画无论是绘画理论,还是艺术创作,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分别论述了中西画家在创作理念、绘画材料的运用以及透视用色上的各自特色,进而指出中国画着重在"心看",要走进"画中",达到心境与画境的和谐统一;西方古典绘画重在"眼看",强调表象的真实、理性与科学.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中西视域下中国绘画批评的现代探寻之路。以中西比较的视角,结合个案考察,在对"中西融合""传统演进"两条路径展开详细探究的基础上对中西绘画美学思想的差异性进行论证。在"中西融合"这条路径的论述中主要以融西方写实表现手法入中国传统绘画的徐悲鸿、将西方现代表现手法与中国民间美术形式相结合的林风眠等为例;在"传统演进"的论述中则主要考察了提高传统画地位的陈师曾、黄宾虹、潘天寿、齐白石等画家的实践及其绘画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4.
《江西社会科学》2016,(5):105-111
北宋江西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是宋代题画诗、跋之大家,留存至今的约有两百多首,这些题画诗、跋中蕴含着丰富的绘画思想。归纳其蕴含的绘画思想主要表现在以禅论画、画当观韵、浑然天成三个方面:黄庭坚认为绘画在表现笔墨情韵之外还应表现画家的心灵感悟,通过超越技法、富含意味的物象来传递只可意会、无须言传的意趣与韵味,从而达到明心见性、表现理趣、直指"本真"的境界;绘画作品的优劣主要表现在是否有"韵"上,"韵"是一种超越物象与笔墨技巧之外的画外之意,象外之神,笔外之趣,是以心驭笔,心迹自然外泄的结果,绘画有"韵"则不欲,应当绝俗、避俗;绘画是"心象"的自然流露,强调"心"与"悟"的作用,突破一切法度与规矩的束缚,达到"技进乎道"、"不装巧饰"、"与天成功"的自由创作境界。  相似文献   

5.
谢赫提出的被后人引为绘画总法则的"六法"自古以来为画家所重视,"六法"中的"经营位置"不仅是绘画形式的重要法则,其中也凝结了画家的情感表达。本文从形神、意象、气韵这三个要点出发,分别对绘画空间的经营、绘画空间的形成以及空间形式的艺术表现作了阐述,认为中国山水画经营空间首先基于对绘画形神的关系处理,而山水笔墨意象的形成则是绘画空间创意经营的重要基础和必要条件,同时中国山水画气韵生动的意境创造是中国画经营位置的最高美学表现。文中举例说明了经营位置在绘画空间形式中的诸多美学表现方式,以此表明谢赫关于空间形式的美学理论在绘画艺术创作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人画是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以文人特有的精神情趣体现着中国画的美学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文人画的美学意境是在儒、道、玄、禅多重思想合流的共同作用下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物我相融、清静空远、荒寒洒落、重"神"用"韵"的美学特征.这些对于当代绘画的发展和境界提升都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7.
园林绘画是考察园林历史不可多得的图像材料,文人画家在绘画作品中有着自己的艺术诉求,文徵明绘制的《拙政园三十一景图》册将"士人画"的创作手法及意念运用于园林景图的表现之中,夸张表现园林中的自然元素,细致经营,构图巧妙,笔法率真,表达文人隐居林园的意态,突出了隐逸的主题。在笔法、构图与意境营造上都匠心独运,将内心的学养与情愫自然的融入园林绘画创作中,把自己对艺术高雅的追求体现在园林景致的描绘中,传达着"士气",并采取各种艺术手法甚至改变园林实际的样貌达到超逸的"天趣",在画中博古纳今,挪用文人绘画中的图像,或是夸张处理园林中的自然元素,营造超凡绝尘的园林胜境。  相似文献   

8.
自南朝谢赫"六法"确立了古典绘画以形象为中心、笔墨服务于形象的规范后,古典绘画在唐宋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时至元代,书法介入绘画,古典绘画出现了异常现象。从赵孟頫到董其昌的系列绘画作品告诉我们:自元代至晚明,以形象为中心的古典绘画规范正逐渐发生量变,进而质变成以笔墨为中心的文人画规范。  相似文献   

9.
印象主义画派是19世纪后半期西方重要的绘画艺术流派。莫奈是印象主义最杰出的代表,对印象主义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被誉为"印象主义之父"。文章分析了莫奈绘画的艺术特征,明晰莫奈及印象主义在西方绘画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凹凸法"又名"天竺遗法",指的是古代印度绘画中的染色方法。汉译佛经和梵语文献《画经》都有关于这种方法的记载,印度阿旃陀石窟现在保存着较多的用"凹凸法"绘制的壁画实物。本文逐一分析文字记载和壁画实物,综合三种资料总结出印度古代绘画中凹凸效果的三种表现方式,比较了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原地区的凹凸画与印度古代绘画在"凹凸法"应用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1.
广州十三行时期,岭南绘画风格出现了明显的嬗变,形成了以"居派"绘画风格为代表的早期岭南画派。而十三行时期岭南绘画风格之所以出现明显"折衷中西"特征,是与以下四种因素密切相关,即传教士的东来与西洋画的引入、西洋人的文化需求及外销画的市场交易、岭南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合力以及十三行商对艺术事业的热衷与推动。十三行时期特殊的外贸体制和行商的独特作用对岭南画派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岭南艺术家们开放接纳、学习借鉴的创新精神在岭南绘画风格嬗变和岭南画派形成中则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徐悲鸿试图"以西改中",突破传统绘画的基本格局,这突出地表现在"写实"绘画因素的引入,其在创造观念、造型意识和形式语言等方面对原有系统造成了解构.他的历史作用是他把当时变革者的"以写实改良中国画"落实到了教学训练过程与画面的具体造型表现方式上,并迸一步建立新的理论体系以实现他所希望的融合中西绘画长处的主观理想目标.蒋兆和最大的贡献是对中国画素描教学的改革.他改变了"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基础"的教学理论,力图革除以苏俄素描代替中国画造型带来的弊端,通过对传统的"六法论"和"传神论"的再认识,对中西绘画的再比较,提出了以"骨法用笔"为原则,以白描为基础,吸收西画素描之长的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教学体系.西方绘画改革的现状及中国画向传统的回归,使我们应对这种改良进行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13.
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绘画美学的系统化著作,其所提出的绘画"六法"则被视为中国绘画重要的理论依据之一."六法"又被视为中国画六法,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特征所在.而"六法"中的"气韵生动"则被谢赫视为绘画的最高审美标准,对后代的影响极大.通过对<古画品录>的解读和分析,本文将对谢赫<古画品录>中的美学思想进行全面的介绍.  相似文献   

14.
由"图传经史"发展而来的中国古代图文关系形成了以文为主,以图为辅的基本结构。"诗画一律"的提出虽未溢出这一框架,但是它更注重绘画主体的情感表达和诗画共同的审美追求,从而建立以艺术为本位的图文关系。自宋代以后,对诗意的追求,即诗意空间的营造,成为文人画与诗歌的隐秘联系。然而,重视图像的"言说"功能也可能带来对绘画作品的过度阐释,以诗意为绘画的唯一审美导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绘画本体的缺位。  相似文献   

15.
萨尔瓦多·达利的绘画艺术多与梦幻、奇异、非理性等术语发生联系.通过对感觉的"拼贴",在"拼贴"的感觉中,实现其绘画艺术作品中的现实与超现实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利画作中的日常生活元素在非理性内重新组合,作为一种视觉性的意象与超现实主义的客体,突破理性对真理的遮蔽,进入超现实主义所宣示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孔子和子夏在《论语》"绘事后素"章中由言诗而及礼。由于这则对话简略且以比喻的形式进行,后人对此有不同的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郑玄和朱熹。子夏不理解诗中"素以为绚兮"的意思,孔子以绘画要先有绘画的材质,在此之上才能作画的回答给子夏以启发。子夏从孔子的回答中所隐含的思想引申出: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对外在于人的礼的接受必须以内在的"礼之性"为依据。孔子对此表示肯定。  相似文献   

17.
杨华 《殷都学刊》2009,(2):150-151
"六法"的提出是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人文思想、宗教的产物,为当时的绘画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极大.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3):101-105
本文以老子的思想解读石涛(1641~1720?)的《庐山观瀑图》,以其为典型范例阐释了东亚传统绘画所蕴含的道家生态美学思想。对于东亚传统绘画尤其是采用山水素材的绘画的解读十分丰富,从素材到表现形式,此类绘画和古典哲学思想都有着很深的渊源。可以说,东亚传统山水画就是"视觉性思维空间"。老子的道家哲学思维对传统山水画有很大影响,因为从特定绘画中能窥见可称之为道家情趣的诗情画意。更进一步,这些以老子的思想作为诗意基础的东亚绘画,蕴含着画家们希望融入自然韵律的东亚文化思想中固有的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19.
新印象主义是在印象派基础上把绘画色彩技法发展到了一个极端的画派,其发起人修拉致力于科学理论于绘画实践研究,把一切对艺术有用的因素都融合到他自己的画中去.其严格按照色彩分割理论来做画,创建了"色差消失"原理在油画技法中的运用,并采用"点彩"技法,改调色板上的颜色调和为"视觉调和",是印象主义画派在色彩和技法上的一个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1):242-246
在艺术的分类中,建筑艺术与绘画、雕塑艺术同属于造型艺术,正因为如此,人们常常混淆了它们的界限。尽管它们在审美层面上存在着一定的联系,但建筑艺术在空间和实用性方面却与绘画、雕塑艺术有着本质的区别,不能用绘画、雕塑的艺术性去规范建筑艺术。从根本上讲,审美只是建筑艺术的一部分,建筑的艺术本性更多源自人们对居住、家园及人之存在的理解,即作为一种为人类提供"诗意居住"的空间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