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从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视角来考察激情,认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感性对象性存在物,激情是人的本质活动的感性爆发。首先,人的存在是激情的"真正本体论肯定"之方式,人首先是一种类存在物,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也是一种感性的对象性存在物;其次,人的劳动是激情的"真正本体论肯定"之本质,正是在劳动中并且通过劳动,这种对象性活动得以以感性的形式爆发而成为人的本质活动;再次,私有财产是激情的"真正本体论肯定"之中介,个人的私有财产是私有财产的最早形式,普遍的私有财产是对个人的私有财产的否定和扬弃,真正的私有财产是对普遍的私有财产的否定和对私有财产的真正的、积极的扬弃。至此,人的激情的本体论本质才在总体上、在人性中存在。因此,感性对象性、劳动、私有财产才成为激情的"真正本体论肯定"之含义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在对不同生产劳动理论进行批判、继承的同时,提出了对劳动的看法,认为劳动是具有褒义性的活动,判断一种劳动是否为生产性劳动的关键在于看该劳动是否参与了社会交换,参与了则具有生产性.反之则反.以此逻辑,教师劳动应被区分为生产性教师劳动与非生产性教师劳动,而且,生产性教师劳动边界的确定对于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激发、教师权利申诉、保障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劳动概念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存在论内涵。马克思既不是把劳动视为与自由无关的自然必然性活动,也不是把劳动建构成为确证自我意识之纯粹主体的精神活动,而是把劳动理解为“感性的对象性活动”。在马克思看来,劳动是一种受动性的感性活动,彰显了人之主体性力量。存在论维度的劳动与人类的自由本质紧密相连。一方面,劳动是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人通过生产把自身和动物根本地区分开来了,从而获得摆脱生物性的消极自由。另一方面,劳动蕴含的积极自由体现在人类通过劳动展现了对象性的本质力量,劳动促进了人的个性、能力的发挥和自我实现,创造了属于人的文化、历史和世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济萍 《南都学坛》2003,23(4):121-122
<正> 劳动一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首先对“劳动”进行如下分析:(1)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首先是人维持其肉体生存的必要的手段;(2)劳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使人在这种对象化的过程当中得以确证自己的力量。这是劳动在现实生活中所具有的两个层次。也就是说人通过劳动,一方面满足了自身肉体的需要,维持他个人的存在,另一方面人实现了他的本质力量。  相似文献   

5.
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及其大规模应用使人类迈入“智能+”时代。从批判“异化劳动”到提出 “消灭劳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分工造成的“异化劳动”思想在“智能+”时代已具有经验的现实。“智能+”时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为“消灭异化劳动”创造了日益充分的条件。“软工作”兴起意味着劳动复归为一定程度的人的本质活动。资本与劳动的博弈出现了有利于劳动的趋势。“智能+”时代,“软工作”兴起,变革僵硬的劳动制度、建立新的劳动认知框架成为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整个社会应遵循协同、互利、合作、共赢的价值准则。资本主义历史暂时性和社会主义历史必然性更加凸显,劳动正义必将成为整个社会共识。信息革命以来劳动形式和劳动内涵的不断嬗变确证了“智能+”时代是复归人的本质时代。  相似文献   

6.
鲍德里亚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是在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理解劳动,认为劳动是人改造自然从而满足人的需求的活动,并把人类历史理解为劳动的发展史,但马克思主义忽视了劳动在不同时代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从政治经济学的劳动概念出发无法正确理解原始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也无法正确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特性.因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应该由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来代替.实际上,鲍德里亚在强调不同时代劳动的不同特点、强调劳动的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的差异的时候,忽视了劳动的根本特性;在强调用差异的范畴来理解不同历史时代的同时,忽视了历史中的基本联系.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对自由的理解是一个完整统一的体系 ,具体体现为三个层次的统一 :自由是人类存在的理想状态 ;自由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在本质规定 ;自由是肯定人自身的劳动活动。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为我们把握人类现实的实践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是人类历史上"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表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定义时,应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来考虑,即只有合理、合法和社会必要并且能满足劳动人民或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的劳动,就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劳动.  相似文献   

9.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不仅站在关系的立场阐述了劳动范畴,而且从社会关系出发对经济学的重要范畴——商品和资本——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并不在于它的物性,而是在于以物的形式承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资本也不是一种物,它也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且只能是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因此,从关系出发厘定劳动、商品和资本等几个重要范畴,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立足点,也是理解《资本论》的钥匙。  相似文献   

10.
综合理论界关于劳动的各种定义和界说,从哲学认识论层面来看,劳动主要是指作为劳动主体的人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在依据客观规律和主体需要而确立的合理目的制约下,按照某种方式结合起来,利用人自身的劳动力和已掌握的劳动资料对特定劳动客体进行直接或间接地改造或服务,从而既创造出具有某种效用性的有形或无形产品又不断提升自己素质的活动过程;这一活动过程实质上是人、自然和社会之间在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转化、变换并发挥效应的过程。劳动的这一规定,内在地包含了劳动的主体、劳动的客体、劳动的中介、劳动的环境、劳动的内控因素和劳动的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相互联系和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劳动的内涵。  相似文献   

11.
劳动可分为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与不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与物化劳动。对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界定 ,应该以其与资本或收入的关系为依据 ,而不能拘泥于社会经济部门。创造价值的劳动一定是生产性劳动 ,但生产性劳动不一定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物化劳动只能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转移其自身价值 ,但是物化劳动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幸福是人们的根本追求,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活动,劳动是基本人权,人们通过劳动实现人的类本质,得到深层次愉悦体验即为劳动幸福。劳动正义不是劳动权利而是实现劳动幸福的道义基础。劳动主体正义是劳动幸福的实质所在。劳动主体正义实质是劳动对社会主体的有用性超过有害性。生产资料正义是劳动幸福的客体正义。国民是国土等自然资源的共同所有者,劳动生产而成的生产资料应归生产者共有。劳动动机正义是劳动幸福的深层动因。实现劳动幸福应成为人们进行劳动的根本动因。劳动过程正义是劳动幸福的关键环节,确保劳动过程正义的根本要求是充分保障劳动权利。  相似文献   

13.
劳动合同法自制定、颁布到实施就一直存在各种不同主张。由于人们对劳动合同法基本问题缺乏共识,对诸如劳动合同法与市场经济、劳动合同法的属性、劳动的弹性化、劳动合同法与现实的关系、劳动纠纷的调解与仲裁、劳动合同法与常识、劳动合同的解除、劳动合同法与国家责任、劳动合同法的发展完善等问题还需要加强研究,以有助于劳动合同法的健全完善和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4.
劳动争议日趋频繁与复杂,但我国的劳动诉讼处理制度相对较落后。通过实证分析和借鉴他国的劳动诉讼制度,提出我国应采取严格条件的"双轨制"的劳动处理机制,制定单独的劳动诉讼法规,并于密集工业区的人民法院下设专门的劳动法庭。  相似文献   

15.
构筑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剩余价值理论,既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同时还是一个"先验的结构”和范畴系统."一般人类劳动--社会劳动--活劳动--剩余劳动”范畴序列的每一次限定,都导致"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范畴序列的升华和在思维行程中"具体的再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 ,首先是一种用来说明商品经济中“劳动的社会关系及其表现形式”的理论 ,而不是专门的关于“交换价值或价格的量的决定的理论” ,也不是专门的“收入分配”的理论和“剥削理论”。在私有制商品生产条件下 ,人类劳动采取了“私人劳动”的形式 ;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和关系” ,采取了“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和价值关系”的形式。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价值” ,就是人类劳动的这种“异化形式”。它是“私有财产对私有财产的抽象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条件下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适用的 ,但在具体应用上应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劳动价值论中所说的“价值规定的内容” ,是“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 ,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条件下它应当更多地用来解决生产方面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价值论仍然是一元的 ;但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 ,则可能是多元的。应当允许和鼓励在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前提下 ,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理论的创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与生产劳动理论是两个不同的理论。在“生产劳动一般”中 ,包括了“脑力劳动”和“一般管理职能”。在“使用价值”中包括了“服务”  相似文献   

17.
劳动合同立法事关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实际利益,对劳动关系的稳定与和谐影响甚大。《劳动合同法》(草案)针对当前劳动用工领域存在的不良现象,加大了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充分体现了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核心的立法宗旨。但在立法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影响劳资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对等因素,权衡利弊及利益得失,把握好对双方利益的倾斜力度和宽严尺度,正确处理私法自治性与公法干预性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地合理平衡劳资关系,体现实质公平。  相似文献   

18.
劳动受损赔偿纠纷在司法实践中数量多、种类复杂 ,特别是事实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极易混淆。通过劳动法的调整对象以及劳动关系、劳务关系的特征、性质的研究 ,对劳动受损赔偿纠纷正确适用法律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针对法律衡平与劳权保障中的现代劳动法的价值理念及其实现探析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者相对于用工者所处于弱势地位,与其用工者在订立与履行劳动契约过程中,存在着实质上是以法律形式平等掩盖了双方的实际不平等地位。这就要求现代劳动法应以约束和规范用工者劳动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为立法价值取向,要在法律上形成劳动基准制度、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和劳动监察制度,运用法律手段衡平劳动者与用工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对于当代中国的劳动法制建设、劳动立法、司法与执法工作并举,为有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法律机制的形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是现实赋予的重要课题。为了从理论上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和认识 ,我们必须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与社会必要劳动区别开 ,把社会财富生产与价值财富生产区别开 ,把价值源泉同生产要素重要区别开 ,把价值创造同收入分配区别开 ,把决定价值的依据同生产要素分配依据区别开。只有这样 ,才能为推动和充实劳动价值理论提供研究框架 ,寻找劳动价值理论研究的切入点和理论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