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破事儿     
肖遥 《东西南北》2014,(11):80-80
清华学子:“同学你是哪个学校的?”小明:“理工的。”清华学子:“哦.我是清华的。”小明:“你好厉害。”清华学子:“其实也不算难啦,你当初要是认真点学也能考上的。对了,你是大连理工还是北京理工”小明:“麻省的。”  相似文献   

2.
在向近代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关中书院改建为师范学堂,其名称有三种不同的表述:关中大学堂、陕西第一师范学堂、陕西师范学院。笔者翻检史籍、梳理资料后,认定:首先,没有“关中书院改为关中大学堂”一说;其次,《续修陕西省通志稿》记载的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的事件,可能是将民国时期的“陕西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与清末的“陕西师范学堂”混淆,因此,误把光绪二十九年由关中书院改建的陕西唯一一所师范学堂称为“陕西第一师范学堂”。因此,关中书院改建的师范学堂应名为“陕西师范学堂”。在改建时间方面,笔者认定陕西师范学堂的设立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应该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张少君 《社科纵横》2007,22(12):157-158
中国20世纪的历史是以清政府实行"新政"为开端的。"晚清新政中最富积极意义而又有极大社会影响的内容当推教育改革"[1]。正是在这一时期,实行千年之久的科举制度被废止,新学制的设立,新学堂的发展,使现代教育迈出了步履蹒跚的最初几步。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制度是伴随着中国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而逐渐形成的。其间亦充满了艰辛。本文旨在考察其发展过程中的教学内容的变迁及教材的编写、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社会工作》2009,(4):F0002-F0002
吴文藻(1901年12月20日~1985年9月24日),江苏江阴人,中国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1917年考入清华学堂,1923年赴美国留学,进入达特默斯学院学习社会学,1925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研习社会学,并于1928年获博士学位,同时获该校“最近十年内最优秀的外国留学生”奖状。1929年应清华、燕京两所大学之邀回国任教。吴文藻先生是中国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本土化、中国化的最早提倡者和积极实践者。  相似文献   

5.
略论西汉的学校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公学、私学和重视学校与教育的实例三个方面,论述西汉的学校与教育,如何由不够重视到发展、繁荣,并为贯彻礼义、《六经》服务。作者认为,学校的形式多种多样,教育的方法各不相同,这有利于发展与扩大教育、快出与多出人才。而在办怎样的学校,如何教育学生,培养怎样的人才,教育与国家、社会、家庭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各级官吏应该狠抓教育。学校制度必须法律化等方面,不仅有它的历史意义与深远影响,而且对于今天也有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社会的道德伦理教育急需儒学的普及,在各界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及相关政府的支持下,出现了学校、学会、学堂、书院、政府等等普及形式。但是由于儒学普及的合法性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以其体制性问题、系统性问题、科学性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当前需要使儒学普及工作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争取进行正规教育体系,争取各级政府的更多支...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李鸿章创办新式学堂、改革科举制度、推动近代留学事业的教育主张和实践,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戊戌维新与中国教育近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一直在寻找西方富强之基和中国贫弱之源。经过将近60年观察与思考,维新志士不约而同地将“兴学养才”。广开民智视为中国救亡之道、富强之本。戊戌变法是维新志士和光绪皇帝共同铸造的历史丰碑。废除八股取士,改革科举制度;开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近代学制;革新教育内容,“兼习中学西学”;“参用泰西学规”,设立京师大学堂,构成百日维新期间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它是中央政府第一次以国家法令的形式,在全国范围自上而下推行的学校制度和教育体制的变革,不仅为清末新学制的出台和科举制的废除打开了通道,而且为中国新文化新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火种─—京师大学堂。因而戊戌维新“虽骤起而卒蹶”,但却以它“拨旧开新”的历史贡献,理所当然地成了中国教育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分水岭,由封闭走向开放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最近3年中,美国全国的“家庭学校”(即由家长自己充当教师,在家给子女上课)以平均每年3%的速度逐年递增。以前,办“家庭学校”的家庭多为一些宗教信仰极其强烈的基督教家庭,而今天,越来越多文化水平较高、宗教信仰并不强烈的中产阶级家庭也纷纷办起“家庭学校”——它们自办“家庭学校”的初衷并不是为加强子女在公立学校缺乏的道德教育,而只是认为公立学校教育质量太差,教育要求太低,教学速度太慢,家庭比学校更有资格教好孩子……“家庭学校”的大行其道在教育界和与论界都引发了一系列争议。首先,“家庭学校”由谁来监管?家…  相似文献   

10.
市场经济与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周国梁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通高中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建国以来,普通高中教育的发展是颇为艰辛曲折的。文革期间,贫下中农管理学校,乡乡办高中,不讲内涵的充实,不讲教育质量,其后果影响所及不只是一代青少年。1978年以后,对普通高中实...  相似文献   

11.
清华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历任校长坚持全人格教育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进通识教育,为中国学术独立和民族中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研究清华通识教育的传统对目前我国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应该与大学精神相耦合,应当坚持以通识教育为载体,以“全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完整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区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经济是全社会的生命线。既然中国经济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严,那么中国社会转型便可以概括为:从计划社会到市场社会。所谓计划社会,简言之,乃是指经济活动以计划经济为主体的社会形态。经济运作,唯计划是从,社会生活诸方面以计划为主轴旋转。在计划社会中,单位是功能齐全的社会细胞。企业办社会,学校办社会,机关办社会,个人生活对单位的依附程度,有人戏称,除了火葬之外,单位几乎包办了一切。其实,即使火葬,也是由单位负责送到火葬场的。社区功能严重萎缩。所谓…  相似文献   

13.
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历程。洋务派通过创办新式学堂、聘请西方外籍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任职任教以及对外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等方式,开始建立中国近代军事教育体制,完善中国近代军事教育课程,不断引进西方近代军事科技与武器装备。洋务运动时期西方军事教育在中国的传输,为推进中国军事教育的近代化历程产生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人文中国     
《社会工作》2009,(12):F0002-F0002
吴泽霖,中国当代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教育家。生于江苏常熟。1913年考入清华学堂(清华大学的前身),1922年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威斯康星大学、密苏里大学、俄亥俄州大学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27年赴欧洲考察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的社会情况。1928年回国后,任教于上海大夏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吴泽霖随部分大夏大学师生内迁贵阳。1941年2月赴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任清华大学人类学系系主任兼教务长。  相似文献   

15.
选取民国时期京师第一艺徒学校为个案,对现代学徒制在近代中国的早期实践与转型原因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教育工作者中摸索成长起来的教育形态,京师第一艺徒学校已然具备了现代学徒制的基本特征;学校在运行中存在诸多不足,但这并不是导致其转型的决定因素;从办学者和职教界围绕这种教育形态进行的思考与理论争议可以探知,重道轻艺的民族潜意识是现代学徒制实践在近代中国未能延续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1904年,清政府仿照日本学制,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将历史、地理与格致科纳入中国初等小学课程体系。以京师为例,初小“三科”课程实施初具规模;然国情日艰,民基不稳,为配合预备立宪推广教育之旨,1909年学部上奏将“三科”一并纳入国语科。学部此次“己酉改制”实为宏济艰难,一开始便受到教育人士的质疑与诟病;1922年新学制将“三科”以自然科与社会科的形式重新纳入初小课程,这不仅是对教育规律与受教育者的尊重,也是中国新式教育逐步本土化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的教育实践和理论,在今天仍有指导意义。当然,时代不同了。王阳明办的书院和今天的学校大不相同。然而就其精神和原则来说,仍有共同的地方。一百年来,我们对外国教育学得很多,唯独对本国教育传统了解得少,研究得少;教育失去中国的特色。因此有必要研究王阳明和其他古人的教育实践和理论。  相似文献   

18.
甲午战后,清廷在变法图强的过程中,需材孔亟。而人材的培养,有赖于教育。以中国传统的科举式选拔教育,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要。1905年科举虽停,可刚刚起步的学堂式新教育尚不足依恃。为发展教育、培养人材,视日本为师仿对象的清廷,一方面不断地派学生赴日留学,...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提质增优、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国际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提升留学生管理服务水平与质量、打造留学生管理品牌,是各高职院校需要深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该文通过定向研究广安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留学生管理过程中的有效方法和路径,将留学生教育办实、办好、办出影响力,助力学校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和高质量发展,扩大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声誉,为高校管理工作提供经验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六十年前(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上海沪江大学勃朗社会学院的《社会调查——沈家行实况》一书。这是主要由中国人组织进行实地调查,并以中文出版的有关我国社会实况调查的第一本书。它在我国社会调查和社会学研究中,是值得特别一提的一次调查和一本著作。本世纪初,随着西方社会学传入我国,在大学和社会学界首先开始了对中国国情的调查研究。早期的调查有两个特点:一是零星调查多,如最早的北京洋车夫调查,清华学堂师生对北京195户居民生活费用的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