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瑶族源于百越吗?练铭志,马建钊,李筱文李默先生最近撰文<排瑶历史文化)史实商议)(下简称(李文》o,对拙著(排瑶历史文化)(下简称(排瑶))提出批评。全文洋洋万余言共11部分,用相当大的篇幅对(排瑶)所持之瑶族族源武陵蛮提出批评,并以其(房氏年命书)...  相似文献   

2.
蒋文 《民族论坛》2012,(11):26-27
<正>翻开瑶族源远流长的历史碎片,从风化的记忆中寻找瑶族文明的闪光,总会有一种执著涌上心头。翻阅案头的《瑶人经书》或是《盘王大歌》,在浩瀚的书海里回望瑶族灿烂的文明,总会有很多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瑶族同胞们用辛勤的汗水、善意的心灵、质朴的性情,开荒拓土,筚路蓝缕,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瑶族文化。然而,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在强  相似文献   

3.
首先对美国国会图书馆馆藏瑶族写本中的瑶用俗字现象进行概述,分析了瑶族写本的文化属性和瑶用俗字出现的历史依据,认为加强对"美馆藏"瑶族写本俗字的研究,有利于考证、解读文字背后的瑶族文化之谜,也有助于整体了解瑶用俗字发展状态,为瑶族古籍文献整理和抢救疏通道路。  相似文献   

4.
1990年11月,我们有幸抵达广西贺县土瑶地区——沙田乡大冷水村参观访问,发现土瑶的生活习性与连南排瑶的生活习性有许多相似之处,为此,笔者有意识地作出下列比较,借以窥觅定居瑶族所具有的共同特性及土瑶与排瑶之间的某种关系。 一 众所周知,瑶族过去的历史,是一部迁徙动荡的历史。瑶族在多次大规模的迁徙动  相似文献   

5.
泰国瑶族社会考察点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5月,我参加由国际瑶族研究协会、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及泰国清迈大学山民研究院联合发起组织的第三届国际瑶族研究专题研讨会,会后得到国际瑶协主席雅克·勒穆瓦纳先生以及泰国瑶胞的资助,在征得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及率团领导的同意后,继续在泰国北部瑶族地区作为期二十天的学术调查。调查主要在泰国难府汪帕县板现、巴干瑶村进行,收集了一些有价值的瑶族族谱、宗教经书,并就一些专题作了详细调查。所获材料对研究泰国瑶族社会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现拾空整理,供专家学者们参考。  相似文献   

6.
瑶山的脚步     
我们瑶族有1425100人(1982年人口普查统计数)。其中,我们所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有863407人,占全国瑶族人口总数的60.59%。瑶族在历史上与各族人民彼此交流,互相学习,勤奋开发祖国南方山区,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史籍记载,汉代时,瑶族先民武陵、长沙蛮已知“田作贾贩”,并学会了用树皮织绩,染以草实,制成五色花衣。隋代吋使用了铁器,宋元时学会犁耕,发展了山区农业和土特产生产。手工业方面不但能制作锋利的“瑶刀”,还能织出多种较好的丝织品。使用蓝靛、黄腊染制成的“瑶班布”更精致,枕绣工艺远近闻名。我们瑶族还建立和发展了以盘王歌、密罗陀传说、长鼓舞和铜鼓舞著称的民间文学艺术,还有独特的瑶族医药,流传有重要历史经济价值的宗教经书和《过山榜》文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桂北地区不同瑶族村落的錾刻类首饰进行研究,深入花篮瑶和茶山瑶聚集地,对二者的錾刻首饰进行差异化比对分析,从工艺、形制、纹样等几方面分析不同瑶族村落文化对錾刻首饰的影响,从中探讨瑶族艺术元素发展演变的可能性及趋势。  相似文献   

8.
由于地域性特征,各"都"和"源"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和不同民族民俗的大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生活环境、生存方式和审美情趣等,对形成"都"和"源"文化的自然性本地化过程存在差异,从而出现富川平地瑶民间舞蹈、音乐文化的多样兼容、多元并存的格局;富川平地瑶文化可分为"七都瑶族群文化"、"八都瑶族群文化"、"九都瑶族群文化"、"梧州人(亦称"梧州瑶")族群文化".  相似文献   

9.
瑶族《过山榜》中的婚姻文化黄志辉瑶族的《过山榜》,又称《过山牒》、《过山榜文》、《评皇券帖》、《评王券牒》、《评王券帖》、《评王券牒文》等。它是占瑶族人口一半以上的过山瑶所珍藏的用汉字记录的文书,是研究瑶族历史和文化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献。它不仅记载了瑶...  相似文献   

10.
粤北瑶族主要为过山瑶和排瑶,他们在千百年的辗转流徙和生产生活中,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在全球化、城市化、市场化等浪潮的冲击下,粤北瑶族的传统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面临“被现代化”的问题;必须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充分运用政府和民间两只推手,在有所扬弃的基础上,用多元化的“外部刺激”促使其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以延缓传统文化的灭失过程.  相似文献   

11.
蒙古国书与蒙元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传统史学的传播、经史书籍的译刊、国史的修撰等几个方面论述了蒙元时期蒙古国书与蒙元史学的关系,进而指出蒙古族入主中原以后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对本民族传统的继承与坚守,而这种坚守对其民族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和明末清初大多数回族伊斯兰宗教学者一样 ,刘智也是一位“学贯中西”、“学通四教”的人。在他的思想中 ,伊斯兰教知识是主体和核心 ,也是他从事汉文译著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但也无可否认 ,他的思想中还掺杂着儒、佛、道及苏非主义、“西洋之学”。换言之 ,刘智除重点研读伊斯兰教经籍外 ,还广泛吸收了上述诸家的思想养分 ,并把它们融会到自己的宗教思想之中。当然 ,作为一个穆斯林宗教学者 ,他习读儒书及佛道等经籍 ,从事汉文著述 ,目的不是为了宣传儒家思想 ,也不是为了信道、崇佛 ,而是为了从主观上适应当时中国的条件 ,其真正用意在于“以阐其教” ,即传扬伊斯兰教。而像刘智这样贯通诸家的学者 ,不仅在“回儒”中罕见 ,即使在“汉儒”中亦难觅。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河湟文化与河湟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轨迹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 ,以及对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其教育在河湟地区的传播、殖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河湟文化与河湟教育的产生的历史轨迹进行较为详细的考证,以及对河湟地区藏传佛教文化、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及其教育在河湟地区的传播、殖根和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相似文献   

15.
早期本教斯巴本与释比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同美 《民族学刊》2010,1(2):59-66,162
通过对早期本教斯巴本与释比文化在称谓与器物、神灵与经典等领域的比较研究认为,释比文化深受斯巴本的影响,同时斯巴本与释比文化之间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斯巴本与释比文化比较研究对重构斯巴本,阐释释比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晨怡 《世界民族》2020,(2):117-126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文化的交互作用下,在新加坡华人社会兴起了一场规模浩大的儒教复兴运动。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虽明显受中国本土的孔教运动影响,但与康有为试图借助政治的力量将孔教定为国教不同,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走的是民间化的道路。基于新华社会多元的语言状况,儒教复兴运动中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运用中英双语来推广儒学。受新加坡地区浓郁的宗教氛围影响,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以构建儒教为要旨,力图整合佛教、道教以及民间宗教信仰,并通过与基督教的论争来完善理论体系的建构。新加坡儒教复兴运动的兴起,是儒家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由自发走向自觉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儒学在宋明理学之后第二次转向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回回民族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伊斯兰文化是回回民族精神文化的另一方面,它是回回人的精神支柱。伊斯兰文化是一个没有中断过的世界性的大文化,它包含着认一论的信仰、伦理道德、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诸多方面,它是一个庞大的文化综合体。同时,中华民族养育了回回民族,使回回民族具有了儒学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这二元一体的文化结构,构建了回回民族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8.
以建立民族国家为目标,以市场诱因为核心的政治民族主义传播范式在和平时期渐趋僵化,儒家民族主义传播范式更好地弥补了文化连续体缺失的状况,相应地带动了民族认同的强化。本文认为,转向之后应通过仪式性的特殊文化符码来复活传统文化的核心,这样才能最终完成想象共同体的构建及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19.
明清以来,外来文化对羌族聚居区域的影响日益加强,形成了羌族传统的宗教建筑勒色与汉族儒教、佛教、道教建筑宫观庙宇比肩林立的文化景象,也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建筑之间的文化对话.对话是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坚守,也是对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的认同,汉族儒释道的思想文化对羌族勒色崇拜的建筑形式、释比仪式、神灵形象、语言符号等都产生了影响,使其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多民族关系的发展史中 ,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 ,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而在这些丰富的中华文化中 ,大一统的思想、儒家文化、汉语汉俗和各民族科学、文学艺术的交汇 ,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