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以大学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异问卷的形式,通过一般自尊量表和生活满意感量表对大学生心理现状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自我差异、一般自尊和生活满意感的关系。研究表明:大学生自我差异与一般自尊、生活满意感呈显著性负相关,一般自尊与生活满意感呈显著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羞感、愧感、辱感以及荣誉感、荣辱观、自尊感等概念与道德耻感密切相关.它们在其内涵和外延层面与道德耻感概念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交汇.厘清这些与道德耻感范畴相关和相近的概念内涵,分析道德耻感与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准确把握荣辱观的科学含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对 2 4 2名吸毒女性施以SES自尊问卷测验 ,结果显示 :( 1)不同家庭背景的吸毒女性的自尊存在差异 ,双亲家庭的吸毒女性的自尊高于单亲家庭的吸毒女性的自尊 ;而非离异家庭女性的自尊得分高于离异家庭女性的自尊得分 ;( 2 )有稳定职业的吸毒女性的自尊得分高于无稳定职业的吸毒女性的自尊得分 ;( 3)坐台吸毒女性的自尊低于没有坐台的吸毒女性的自尊 ,并且存在家庭关系的差别 ;( 4 )吸毒女性的自尊不存在吸毒时间长短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自尊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春梅 《北方论丛》2002,(5):99-101
采用问卷法对502名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及其与同伴接纳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青少年自尊的各维度上,存在着年级、性别的主效应,它们的交互作用也显著.男生在学业、利他、家庭、人际和外貌自尊、女生在利他和家庭自尊维度存在显著年级差异.不同接纳水平的青少年的自尊不同.高接纳组青少年的家庭自尊、利他自尊和人际自尊都显著高于低接纳组;他们的学业自尊、外貌自尊和整体自尊都显著高于一般组和低接纳组.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考察了大学生权变性自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大学生权变性自尊在性别、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权变性自尊分数显著高于男生,农村生源权变性自尊分数明显高于城镇生源;大学生权变性自尊对自尊、主动性人格以及学校适应具有负向作用,自尊和主动性人格对学校适应具有正向作用;大学生权变性自尊不仅直接对学校适应产生影响,也会通过自尊和主动性人格的中介作用对学校适应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研究表明内隐自尊不是绝对的稳定,具有可变性,其中内隐自尊补偿效应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文章首先对内隐自尊可变性的相关研究进行了阐述和总结,进而重点概述了内隐自尊可变性的发生机制,然后从情绪、即时性信息及个体差异三方面探讨了内隐自尊可变性的影响因素,最后针对目前内隐自尊可变性相关研究的不足对今后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7.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普通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公平感较高,并与他们的幸福感和感恩心理之间显著相关,且过程公平感能预测贫困生的感恩心理,这提示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过程公平感入手,开展贫困生的各项工作:要引导贫困生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利用社会比较的心理让贫困生与处境更艰难的人比较,从而提高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利用上行比较的认同效应,让他们看到自己和榜样之间的共同之处,激励他们向榜样学习,提升和完善自我;了解贫困生的心理控制源、自尊等自我核心评价,保证学生的话语权,倾听他们的心声,通过了解他们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进而"对症下药"进行心理辅导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8.
自尊问题依据尊重种类的不同而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平等"承认的自尊"与差异"评价的自尊"两种,在政治哲学领域二者的实现关乎社会制度基本正义的建构。罗尔斯公平式正义理论中,自尊具有基本善的重要地位,虽然有学者指出罗尔斯通过自尊概念无法充分论证正义两原则中的自由优先性,但是在实现公平式正义理论相比功利主义更能实现正义观念稳定性的目标中,自尊概念发挥着更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前人不同研究成果的解读与比较,可以分析问题青少年不良行为与自尊水平的关系。从外显自尊和内隐自尊两个层面研究其自尊的特点,并思考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以及培养问题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切入点,对于研究相关问题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的自尊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已经发生变化。有人认为自尊是一个心理学的问题,其实自尊归根结底是人生观、世界观问题。面对当前大学生自尊心的突出表现,建立一个具有公平合理和谐的教育机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成功学和心理学的理论出发,提出学生物理课堂最佳学习心态的概念,阐述学习心态在学生物理课堂学习活动中的重要作用,构筑学生物理课堂最佳学习心态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哲学研究的过程中,历史感和现实感构成了思想发展的内驱力与生命力。历史感是思想演进的内在过程与历史前进必然规律的一致性,思想的行进要融入深幽的历史中;现实感则指哲学研究当以现实的生活世界为归宿,使哲学承担起改造现实的固有使命。达到历史感与现实感的统一,是研究者所要追求的更高目标。  相似文献   

13.
语感在朗读表达中十分重要 ,它直接影响朗读者的语言能力。本文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朗读教学来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新时期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育人责任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从高校体育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来认识;(二)从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来认识;(三)从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来认识。从而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责任感和道德感。  相似文献   

15.
赵之昂 《文史哲》2005,(2):11-15
基于现代实验心理学的肤/视联系和肤觉经验的“视觉化”,人们可以在一定的空间内对外物进行肤觉体验和肤觉把握,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肤觉比喻就具有空间的、情感的、无意识的诗性的特征。肤觉比喻以其意向性,将肤觉自我投射出去,在一定的空间中形成“大人”。肤觉比喻和肤觉“大人”是自然美、形式美、优美、壮美等审美范畴的内在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肤觉—躯体经验是人类自身创造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类一切创造的原点。人类工具创造中包含着肤觉—躯体经验的审美创造因素,这些因素通过视觉化间接表现出来。甚至在思维领域的创造中,也潜在着一定的肤觉—躯体经验的象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成人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励与引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对成人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概括了四个特点,继而从外部和内部学习动机两个层面,剖析学生学习动机产生的思想基础和社会根源.全面阐述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其形成有效的学习机制.  相似文献   

18.
《诗经》的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初步形成。这种素朴的民族精神作为社会心理 ,可分为两部分 ,即忧患意识与自然意识。忧患意识是儒家哲学思想的源泉 ,自然意识是道家思想的源泉。忧患意识与自然意识又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儒道哲学的对立统一发展构成中华文化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的美国南方文学经历了从“南方文艺复兴”的辉煌到后现代文学对“南方神话”的颠覆。第二代作家尤多拉·威尔蒂的著名小说《乐观者的女儿》中的陪衬人物菲伊就鲜明地反映了20世纪中期南方社会在经济一体化、工业文明与消费文化长驱直入的情况下,女权主义思想与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下发生的深刻变化,即历史意识的解体、地方情结的消散、女性意识的觉醒。通过菲伊这一形象,威尔蒂敏感地把握住了时代的变迁。作为陪衬人物,菲伊与女主人公之间的对比与冲突,则生动体现了作者本人面对传统逐渐消亡、价值取向多元化的矛盾心情及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因果报应说是佛教的“实理”和“根要”,排除因果报应学说,也就排除了佛教的真实理论和根本要义,七千卷《大藏经》也只是对因果报应圆融详尽的阐释而已。然而,中国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既不同于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也不同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是印度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与中国固有的因果报应观念相冲突、相妥协、相融合而逐渐形成的产物。因此,它具有许多自身所特有的理论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