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明清易代之后 ,文人心态普遍复杂化 ,王士祯生于官宦之家 ,典型体现了那一时代文人的复杂心态。他既希望通过科举考试以实现政治上的理想和抱负 ,又对参加清廷科举考试存有一种明显的抵触情绪。在这样的心态下 ,王士祯创作了大量哀怨凄凉的作品。在诗学观念上 ,王士祯提出了典、远、谐、则的主张 ,表现了对低沉哀婉的创作情调的适应 ,带有浓厚的格调论色彩。同时 ,其时距易代已有十几年 ,遗民心中的反清情绪渐趋淡泊 ,诗风亦趋向“温柔敦厚”。因此可以认为 ,王士祯的诗学观念乃是一种既源自古典诗歌美学又顺应时代文学思潮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2.
黄宗羲的“诗以道性情”说在清初诗学中独具特色。考察其诸多诗学撰述,“真”、“广”、“深”这三重向度实为黄宗羲诗学情感论的基本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艺术史上,“神”、“气韵”、“神韵”好象是一串略带神秘色彩的术语,不易捉摸。荀子在《天问》中最早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观点。他在解释天地自然万物变化时,慨叹“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就把这种天生万物而无形迹可言、其间消息似不可捉摸的自然作用,称之为“神”。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一文中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著名论点,揭开了中国绘画史上新的一页。“气韵”一词首见于南齐谢赫所撰《古画品录》。他提出了论画的六个准则,将“气韵生动”列于首位,其余五项是“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神韵”一词也首先出现在绘  相似文献   

4.
清代中期的沈德潜对王士祯所选《唐贤三昧集》表示了不满,翁方纲则对王氏的“神韵”说狂傲地进行了批评,这看似平常的文坛小事却反映了清代前中期诗歌的发展走向和诗学思想的发展变化。清代前中期的诗歌从王士祯开始是由宗宋而宗唐,再由宗唐而宗宋;诗学思想上是由“神韵”说而“格调”说,再由“格调”说而“肌理”说。诗歌风格上是由实入虚,再由虚到实。而诗歌上的这些变化都是由当时各个阶段的政治或文化政策决定的。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与王士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清初,山东文风甚盛,在文坛上崭然露头角的颇不乏人。蒲松龄和王士祯要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了。蒲松龄与王士祯的情况大不一样:王士祯是当时的达官,四十五岁上,皇帝召对懋勤殿,授翰林院侍讲,此后一帆风顺,历官国子监祭酒,詹事府少詹事,兵部侍郎,户部侍郎,至刑部尚书;同时又很早就有诗名,海内尊为诗坛圭臬、一代文宗,当时的文人恐怕很少不知渔洋先生。而蒲松龄却只是一个一生困于场屋的秀才,长期靠舌耕笔耘维持家计,著述虽不少,《聊斋志异》  相似文献   

6.
王士祯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顺贵 《齐鲁学刊》2003,(2):110-113
王士祯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三百年来 ,王士祯研究的范式不断变化 ,研究也不断趋于深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王士祯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时期 ,对王士祯的审视也趋于全面与客观。总起来看 ,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开始从追根溯源和整体的宏观角度探讨“神韵”说的渊源、内涵及其得失情况 ;开始关注其诗学理论与诗作、词学理论与词作的关系 ;对于王士祯与赵执信在诗学观上的分歧及其关系的考辨成为关注的重点 ;研究范式上突破了前此相对单一板滞的局面 ,呈现出多元化、多视角、多层次的态势 ,体现了一种当代性特征 ,显示出王士祯研究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7.
王世贞与王士祯文翰明代的王世贞与清代的王士祯,往往被人混为一谈。明代王世贞字元美,嘉靖进士,“后七子”首领之一,著有《艺苑卮言》等。清代的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戊戌(1658)进士。他主盟诗坛,倡导神韵,名噪一时。著有...  相似文献   

8.
论通假实质     
一般把古代文献中用乙字代替甲字的现象称为通假。就这一现象的研究来看,关于其形成原因,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古代字少;关于其形成条件,则异口同声,认为是语音相同或相近。笔者以为,这两个观点均难自圆其说。 唐代的张参在《五经文字·序》中说:“前古字少,后代稍益之;古文经典音字,多有假借。”这大概是“古代字少”说的较早言论,今天时见有人用之作为理论依据。可是搬用者不知,他们是强命假借为通假,实质迫使古人之言就已说,  相似文献   

9.
论实质平等     
实质平等,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纠正由于保障形式上的平等所致的事实上的不平等,依据各个人的不同属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作为各个人的人格之形成和发展所必须的前提条件进行实质意义上的平等保障的原理。本文认为,相对于形式平等而言,实质平等在平等权中处于从属地位,其实现只是一种政治道义义务,不具有可执行性和可诉性。  相似文献   

10.
诡辩一词,源于希腊语soPhiste,意为技巧智慧,它最初的含义是掌握技巧,具有智慧的人,即“智者”。对“诡辩”一词的贬义理解,大约始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诡辩一词,中国最早出现在公元前二世纪时的汉朝人刘安所辑的《淮南子·齐俗篇》中:“诋文者处烦扰以为智,多为辩,久稽  相似文献   

11.
一主体性问题是近年来哲学界密切关注的一大热点,至今仍在热烈争鸣之中。这场讨论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主体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主体性原则与客观性原则,主体性与实践的关系,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关系,主体性在认识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表现等诸多方面,科学地说明这些问题,关键在于准确地把握主体性的实质或者说内在本质。对主体性实质的理解不同,会导致对上述诸多问题的不同解决。  相似文献   

12.
论本体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家们对本体论的基本概念是什么、本体是否客观存在以及能否被认识历来存在着不一致的意见,其中认为本体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认识的客观主义和认识主义本体论观点占据主导地位。从辨析哲学史上本体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出发,对本体产生及其实质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本体并不是客观自存的,而是哲学家在其所处的特殊时代根据自己的价值追求从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个人经验构想的事物本原系统。作为哲学思辨的构想物,本体的特殊性质体现为认识上的超经验性,逻辑上对其他事物的始基性、共相性和本质性以及构想它的价值指向性。  相似文献   

13.
倪正芳 《兰州学刊》2007,(6):160-164
拜伦的诗学思想散见于其诗歌和散文文本之中.拜伦对诗歌目的、任务等一系列问题展开了追问,他特别认识到诗歌的治疗作用;拜伦认为,诗人应采取认真、负责、自然的写作姿态,他尤其发掘了注释作为诗歌文本的延伸功能;拜伦的诗歌批评策略是感悟式的,这导致了其诗学成分中理性的缺失,而这与他作为个性独特、处境困窘的浪漫主义诗人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14.
论唐代的规范诗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代文学批评的价值何在、地位如何,学术界至今仍莫衷一是,亟待从总体上予以说明并作出切实的分析。唐代诗学的特点在于“规范”,而“规范诗学”的要义在“怎么写”,因而唐代诗学完成了从“写什么”到“怎么写”的转变,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周昂主要活动于金代世宗大定、章宗明昌时期,是金源诗坛上有自觉的诗学意识、存留作品较多的诗人,诗学思想颇为丰富。周昂的论诗之语基本上保存在他的外甥、金代著名诗论家王若虚的诗论著作《滹南诗话》之中,并通过这部诗话的流传对金代及后来的诗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他的创造中也有一些论诗之作,颇有精辟之见。  周昂(?—1211)①,字德卿,真定(今河北正定)人。他21岁中进士,时为大定初年。历任南和簿、良乡令、监察御史等职。后因路铎被贬,周昂“送以诗,语涉谤讪,坐停铨,”②谪东海上十余年。“久之,起为…  相似文献   

16.
曾轶峰 《理论界》2015,(1):134-139
美国19世纪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虽然没有留下明晰成文的诗歌理论,我们依然可以从她谈论"诗歌"和"诗人"的具体作品中追索提取其诗歌散论。狄金森的诗歌创作阶段有明显的旺盛期与非旺盛期之区别,其中蕴育了不同内涵的诗学观:从旺盛期受超验主义影响的诗人论,到狄金森独家的诗歌生成论和诗人论,再到从读者角度提出的诗歌本体论,最后是充满玄学色彩的诗观,显示了狄金森对"诗人"和"诗歌"的原创性认知。  相似文献   

17.
论胡应麟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浙江兰溪人,号少室山人,后又更号为石羊生,是明代中叶的著名诗论家。他的诗学著作《诗薮》,在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胡氏诗论不是停留在一般诗话的感性体悟上,而是有较强的理论系统性,有着基本的诗学范畴作为理论支点,同时,对诗歌发展史的评述也相当完整细密。可以说,对于中国诗学逐渐走向理论化、体系化,胡应麟有着较为重要的贡献。一胡应麟著述颇丰,有《少室山房类稿》等,然其诗论集中于《诗薮》一书之中。是书共二十卷,分内外二编。内编系分体总论,外编(包括杂编与续编)…  相似文献   

18.
论谢榛的诗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棒论诗尊唐抑宋,除了深受严羽影响外,也是由他的审美标准决定的。谢榛在严羽“妙悟”的基础上提出了“神气”说,主张以琢句来表现妙悟。他首先把情景两个范畴固定为对待关系,即现代美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把情景的“相因偶然”看作诗歌创作的天机,诗的最高境界是入化。因而不满意宋诗“先立意”的作法,而推崇唐诗重在情景适会,殊有天趣。  相似文献   

19.
朱弁的《风月堂诗话》是一部在中国美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都有重要理论价值的诗论著作。朱弁论诗宗旨,首在于自然浑成,不以用事为高,而主张诗人以“体物”的方法在大自然和客观事物中直接获得审美体验。朱弁还非常崇尚雄奇刚健的诗歌风格,而且认为应该达到浑涵汪茫的艺术境界。他评价黄庭坚所说的“用昆体功夫,而造老杜浑成之地”,是在诗学史上颇富理论创见的命题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2017,(4)
相比繁荣兴盛的古希腊美学和20世纪西方形式主义美学,中世纪美学中的形式观念往往不能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常态上以之为无甚理论创新和艺术史价值。实际上,从奥古斯丁到阿奎那,在神学美学笼罩下的中世纪美学观念,对于以比例、轮廓和完整等为特征的形式审美,一直有着完整而又深刻的探讨,也是其神学与美学观念的核心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