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国东南区距今4000多年前的一支以农业为主,多业为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经跨进奴隶制方国阶段。本文以新发现的考古资料为基础,用人类学方法分析良清文化的社会现象、社会心理。前者包括良渚人的祭祀体系、政治体系;后者分析良渚文化群体的从众心理、奢侈心理、新异心理等特点。这个区域性文化还表明史前期确实存在一个“以玉为兵”的时代。  相似文献   

2.
东汉末年的张鲁北迁,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使五斗米道在全国范围传播开来,并逐渐向上层社会发展,转化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士族道教.同时又造成五斗米道内部思想上组织上的分化,营造出新道书、新道派产生的环境,开启南北朝天师道之变革,从而为完成原始民间宗教向官方正统宗教嬗变、蔚成道教正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考古界对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的研究,早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梁思永先生时就开始了。但是,这个问题解决起来却并不是那样简单。直至解放前,它一直“成为传播论派和独立演化论派的争论的交锋点”。①解放以后的四十多年时间,由于中国考古工作者的艰辛劳动和不懈努力,终于用无数无可辩驳的考古学证据,有力地证明了中国文明主要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土生土长、独立发生、发展的。然而,中国文明究竟是怎样起源的?中国文明要素的源起是多源头的,还是仅仅只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一个地方?却在学术界仍然是有严重分歧的问题,特别是1987年安志敏先生的大作《试论文明的起源》在《考古》第五期上发表以后,在全国考古界中引起了一片震惊和反响。随即,有关中国文明起源的讨论也更热烈起来了.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第一个朝代是虞代,良渚文化是虞代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并未消亡,而是因生存环境的恶化而北迁中原建立了夏朝.中国东南是华夏族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相似文献   

5.
传说与民俗     
传说与民俗属于不同学科范畴,两者虽然相对独立,却又联系紧密,甚而互为因果,是个微妙复杂的关系,值得进行探讨。笔者试述一孔之见,敬请批评指正! 传说与民俗虽然不同,却关系密切。传说是各族劳动人民集体口头创作的,与一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自然风物、地方古  相似文献   

6.
良渚文化高台墓地作为一种大型人工营造物,对于探讨良渚文化的聚落分布模式和聚落等级分化具有重要意义。高台墓地共时性的考察是利用高台墓地进行聚落分布研究的前提,而高台墓地的共时性研究则需探明两个方面:即土台堆积或营造的持续时段;作为墓地利用的持续时段。基于这样的认识,将良渚文化高台墓地划分为4个区域,对各墓地的相互年代关系以及土台营造、堆积过程的差异进行了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高台墓地资料所反映的良渚文化各个时期的聚落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7.
良渚文化的兴起缘于数百年的能量蓄积,其间,人口与资源压力推动了稻作种植的强化发展.由于社会复杂化程度较低,以稻作农业为重心的良渚经济所释放出来的能量远远高于社会所消耗的能量,过剩的能量不断蓄积,最终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能量漉,并在良渚中期迅速释放出来,使良渚文化发展到它的峰值期.随着这股能量漉喷发的结束,良渚社会丧失了抵御灾难的能力,从而在一系列打击下迅速衰落下去.  相似文献   

8.
李海鹰 《新天地》2017,(2):62-63
关于古埃及的金字塔,历来有很多传说,比如外星人遗迹说、金字塔能量说等等,由于金字塔属于超越了当时科技水平的人类工程学杰作,因此被赋予了大量的猜测与想象. 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考古水平的提高和历史研究的深入,埃及金字塔的神秘面纱正在逐步揭开.  相似文献   

9.
良渚文化以良渚遗址命名,它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旧中国时期发现和取得成果的极少数重要遗址之一。良渚文化是一支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原始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和杭州湾地区。它从1936年首次在浙江省杭县良渚镇发现以来,迄今已经50年过去了。在这漫长岁月中,我国考古工作者对良渚文化做了很多的调查和发掘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又有很多极为重要的新资料陆续不断地发现。良渚文化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我国原始文化中的重要性而为国内外的学者所关注。值此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之际,谨写此文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10.
传说     
一个故事开始在冬季却唱着春天的旋律亮晶晶的冰柱滴滴嗒嗒染亮晚霞的艳丽秋风中的落叶轻轻迈着爱的步履  相似文献   

11.
何仙姑传说最初是3个地方民间传说,内丹道为建构吕洞宾的宗教圣者传说对它们进行了整合,确立了何仙姑在仙传体系中的谱系和地位;民间宗教利用何仙姑的影响宣扬其宗教教义,确立了何仙姑的宗教圣者形象;民间艺人则借何仙姑传说宣讲民众的世俗欲求,淡化了其中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2.
蜀汉与魏晋对立时期,蜀人北迁是小规模的,大多是将士不满蜀汉的统治而叛逃北方。蜀汉灭亡后,魏晋政府将蜀汉的统治者和部分官员强迁北方进行控制。十六国北魏时期北迁蜀人后裔与北魏政府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归附、融合和反抗三种形式,而蜀人后裔反抗北魏政府成为社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良渚文化以良渚遗址命名,它是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旧中国时期发现和取得成果的极少数重要遗址之一。良渚文化是一支具有地方鲜明特色的原始文化,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和杭州湾地区。它从1936年首次在浙江省杭县良渚镇发现以来,迄今已经50年过去了。在这漫长岁月中,我国考古工作者对良渚文化做了很多的调查和发掘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又有很多极为重要的新资料陆续不断地发现。良渚文化已经越来越显示出它在我国原始文化中的重要性而为国内外的学者所关注。值此良渚文化发现50周年之际,谨写此文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14.
阆中历史上曾出现过两对兄弟状元,成为中国科举史上的佳话。伴随着四大状元的出现,自放状头、陈母教子等众多关于状元的传说也随之产生并广为流传。这些传说是古城科举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具旅游开发价值。  相似文献   

15.
黄道婆与上海乃至中国的棉纺织技术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她的贡献,在于提高了上海地区纺织技术水平,并对从海南带来黎族的技术进行了创新,当然这一切都离不开当时上海的社会、经济、人文环境等因素,这说明元代的上海的农村虽处于小农经济的状态中,但它依然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另外,黄道婆对社会和历史所做出的贡献,不仅是传授、发展了棉花纺织技术,而且大大提高了上海地区妇女的经济地位,促进汉族与黎族之间的交流,这才是研究黄道婆非常重要的文化基点。  相似文献   

16.
秦冉 《社区》2008,(26):28-29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作文》2007,(3):52-53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 今天。  相似文献   

18.
阆中古城有关张飞的传说流传甚多,皆源于张飞镇守阆中的历史。这些传说将张飞神话为阆中古城的保护神,千年传诵,影响深远,成为阆中古城重要的文化资源,时下理应成为阆中古城旅游开发的"主牌"。  相似文献   

19.
传说的孕育和出胎是要有生活机遇的,其建构的过程往往伴随其他民俗活动。传说的反复演述,不断坚固着村民的信仰和禁忌。作为村落记忆的传说,是村落的口述史,为村落成员的自我认同提供了基础,满足了村落认同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妈祖信仰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福建莆田县湄州岛上一个名叫林默的女子的传说,渐而成为以舟楫为生的人们崇祀的偶像,作为一种民间信仰,从福建向西传到了广东、广西,向北传到了浙江、江苏、山东、河北等沿海地区.随着航海和贸易的发展,妈祖信仰逐渐为日本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人民所接受,成为影响最大的海神信仰.当我们整理有关妈祖的传说和记载,进而研究它们的文化内涵时,发现不仅妈祖的传说和信仰本身饶有兴味,它所提出的文化传播问题,也带给我们某些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