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它讲述一名黑人女孩佩科拉为得到周围人的关爱,迫切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女孩才有的蓝色眼睛,并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命运。文章试图从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中的三界理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佩科拉的主体心理结构,并说明佩科拉的疯癫实际上是主体在象征界中构建主体失败和完全异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2.
在<最蓝的眼睛>中,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通过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剧,探索了美国黑人艰难的生存处境,展示了一幅美国黑人社区失衡的生态图谱.这种失衡是与黑人社区的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失衡交织在一起的.佩科拉是一个符号,代表着在黑人社区双重失衡的生态环境下悲剧的不可避免性,她最终发疯预示着黑人救赎的无望.  相似文献   

3.
《最蓝的眼睛》主人公佩科拉的生存心态揭示了制度化与合法化的主流文化如何最大地影响和支配了黑人的自我定义与身份认同。白人的审美观和价值观通过大众媒体、各种各样的宣传工具、日常生活用品以及学校的教育渗透到黑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黑人的生活和心灵。佩科拉的悲剧是美国黑人的悲剧,黑人必须重建文化身份,追求自身价值,树立自己的审美标准,否则将仍然处于被精神奴役和压迫的循环中。  相似文献   

4.
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所展示的悲剧表面上看只是以佩科拉为典型的诸多黑人放弃本位文化身份的悲剧,但事实上,在这一显性文本的背后还贯穿着另一个以佩科拉的父亲查里确认本真身份为核心的潜文本。这两个悲剧性的文本结构在小说的前半部分平行发展,但在高潮部分又发生交叉。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古典悲剧魅力,更深化了小说的存在主义内涵:在世纪中叶的美国社会,黑人无论是放弃还是恪守自己的本位文化身份都不可避免地走向荒诞的结局。  相似文献   

5.
从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杂交性理论的视角分析了托尼·莫里森三篇小说中三位女性佩科拉、秀拉和吉丁的身份建构问题,从佩科拉内化了殖民主义黑人身份走向悲剧,到秀拉颠覆了传统黑人女性身份重建自我的艰难,再到吉丁自我女权主义身份的积极追求获得自由,揭示出英里森建构其现代黑人女性身份的解放之路.  相似文献   

6.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该小说讲述了大萧条时期一个黑人小女孩佩科拉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白人文化价值观,尤其是主流社会流行的审美标准对黑人的影响与栽害。文章从多方面入手就女主人悲剧的根源进行探析,深刻地揭露了女主人公佩克拉悲剧的多面性。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蓝眼睛"(白人文化)作为小说的主题,揭示了黑人女孩佩科拉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小说中的象征意象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作者创作的主题,并且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也使小说蕴含了更加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8.
以《最蓝的眼睛》为文本,从佩科拉的遭遇揭示非裔美国人在以西方为中心的社会同化作用下的问题与困境,探究佩科拉身份迷失的内外因素,进而指明非裔美国人只有获得正确的身份认同,才能在保全自己民族性的基础上得到个人生存的继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最蓝的眼睛》是关于黑人小女孩佩科拉被父亲强奸而精神分裂的悲惨故事。她的悲惨结局是由于当时盛行的极具危害性的白人审美标准——惟有金发碧眼、白色肌肤才是美丽的,而不是经济条件和社会政治地位等因素造成的。莫里森旨在告诫黑人族群如像故事的主人翁抛弃自己的文化,一味的羡慕乃至追求白人文化价值观,那么势必导致心灵扭曲、人格分裂,最终酿成人生悲剧。该小说揭示了黑人惟有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才能实现和完善自我的深刻哲理。  相似文献   

10.
精神生态研究主要是关注人自身“精神圈”这一内自然的生态平衡,并探索精神生态失衡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在《最蓝的眼睛》、《秀拉》、《宠儿》三部作品中,托尼·莫里森塑造了美国黑人社会一系列悲剧人物形象,悲剧的因素包括“黑人性”的丧失与母爱的扭曲:在《最蓝的眼睛》中,黑人社区在白人强势文化面前迷失自我,丢弃“黑人性”,酿成了佩科拉一家的悲剧;在《秀拉》中,秀拉抛弃“黑人性”,蔑视黑人传统,给黑人社区带来了灾难;《宠儿》中塞丝杀死亲生女儿,《秀拉》中伊娃杀死深爱的儿子,都是扭曲的母爱带来的毁灭。如此种种,都折射出美国黑人精神生态的危机状况。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最蓝的眼睛》中佩科拉和克劳蒂亚不同命运的对比出发,对文化传承和社区责任感两方面进行分析,力图揭示莫里森心目中黑人自身存在的种种问题。文章进一步指出:在美国黑人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莫里森代表着一种从抗议转向自我探索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女主人公佩科拉对蓝眼睛的畸形渴望,不但反映了美国黑人女性被白人价值观所同化的现实,而且揭示了白人强势文化乃是造成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根源.作者莫里森透过<最蓝的眼睛>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真理:美国黑人只有尊重和继承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才能在白人文化占统治地位的美国社会中健康生存.  相似文献   

13.
托尼·莫里森《最蓝的眼睛》刻画了三位各不相同的母亲形象:佩科拉的母亲波琳的母性完全扭曲,成为白人文化的忠实奴隶;杰拉尔丁厌恶自己的黑人身份,处处模仿白人的生活方式却始终无法融入白人社会,最终沦为黑白文化的边缘人;克劳迪娅的母亲麦克蒂尔太太坚守自己的黑人身份和黑人文化,她的浓厚的母爱使得孩子们得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4.
《最蓝的眼睛》中女主人公佩科拉是一位生活在经济严重萧条时期的黑人小女孩,深受着在美国主流社会流行并被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文化价值观的毒害,偏执地以白为美.这种审美标准对她造成不可估量的肉体伤害与精神折磨.她自我意识的淡薄,反抗意识的缺失,在人际交往中自我认同感的缺失以及最终自认为拥有一双最蓝的眼睛的妄想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她的悲惨结局.  相似文献   

15.
托妮·莫里森在《最蓝的眼睛》、《秀拉》、《所罗门之歌》等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种族压迫下深陷精神生态困境的黑人形象,白人主流文化的侵染导致他们心灵的迷失。波莉对白人的热爱、佩科拉对蓝眼睛的渴望、杰萝丹和海伦娜对白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盘接受以及第一代麦肯·戴德迷失的痛苦阐释了莫里森应对种族歧视下精神生态危机的主张,那就是要尊重和继承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价值观,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6.
托妮·莫里森发表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代表着她最早期的作品,在展现长期倍受白人和男性压迫而失语的黑人女性的苦痛和挣扎方面,这部小说极具震撼人心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她批判美国社会、政治、性别和种族歧视的代表之作.运用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从时间顺序,时间频率和时间距离三个方面对<最蓝的眼睛>中时间叙事策略分析后认为,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断层的时间叙事技巧去讲述主人公佩科拉那悲惨,断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托妮·莫里森发表于1970年的《最蓝的眼睛》代表着她最早期的作品,在展现长期倍受白人和男性压迫而失语的黑人女性的苦痛和挣扎方面,这部小说极具震撼人心的影响力,同时也是她批判美国社会、政治、性别和种族歧视的代表之作。运用热奈特的叙事时间理论,从时间顺序,时间频率和时间距离三个方面对《最蓝的眼睛》中时间叙事策略分析后认为,作者正是巧妙地运用了这种断层的时间叙事技巧去讲述主人公佩科拉那悲惨,断裂的人生。  相似文献   

18.
托尼·莫里森在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一个黑人小女孩佩克拉的悲剧故事为主线,展示了黑人,尤其是黑人女性在白人强势文化冲击下所遭受的不同程度的迷失与异化,呼吁黑人应坚持自己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并暗示了黑人文化身份建构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美国当代墨西哥裔女作家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代表作《芒果街上的小屋》描述了墨西哥移民在美国辛酸的奋斗史。小说以一家移民后代的女儿埃斯佩朗莎.科德罗为主人公,讲述了她的成长经历,反映女主人公埃斯佩朗莎以及其她少数族裔女性在美国社会的弱势地位以及在家庭受男性压迫的现实,折射出以埃斯佩朗莎为代表的墨西哥裔女性对象征阶级、种族和性别平等的一所完全属于自己的房子不懈追寻的心声。  相似文献   

20.
以斯坦纳为代表的“悲剧消亡论”认为,悲剧在现代已经消亡。从作为一种戏剧形式的悲剧来说,斯坦纳的观点具有其合理性。威廉斯认为不能仅从悲剧传统来论述悲剧,应将悲剧传统和悲剧经验相结合。每个时代都有其包含特定情感结构的悲剧经验,从悲剧经验入手,悲剧在现代并没消亡,而是表现为革命悲剧。延续威廉斯的这一思路,悲剧观念在当代已广泛渗入到以电视、电影为代表的视觉媒介之中,悲剧在当代表现为一种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