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在清朝统治下,多数蒙古部落都被纳入“盟旗制”统治系统。关于这一制度的大体情况,过去已有不少论著说清楚了。但这些论著几乎都是依据《大清会典》、《大清会典事例》、《理藩院则例》等清代史料或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史料写成的,而且只提到构成盟旗制度的几个必要条件,却没有涉及制订盟旗制度的具体过程,甚至似乎使人觉得蒙古归顺清朝之后,盟旗制度顺利实施而没有遇到任何抵抗。那么,盟旗制度果真是如此受蒙古人欢迎的统治方式吗?本文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试就喀尔喀蒙古引进盟旗制度的过程重新加以论述。根据过去的研究情况,下面首先探讨盟旗制度的梗概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2.
清代内扎萨克六盟和蒙古衙门设立时间蠡测达力扎布盟旗制度和蒙古衙门(后改称理藩院)都是清朝为有效地统治和管理蒙古地区而建立的制度和机构,在清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内扎萨克盟、旗以及蒙古衙门建立的具体时间史籍缺载,因而目前有关清代蒙古史的著述对内扎萨克...  相似文献   

3.
清朝将蒙古族划分为八旗蒙古政》藩蒙古、内属蒙古三种管辖体制,实行不同的政治制度。司法制度以及不同的法规。因此,它们呈现不同的社会风貌和发展趋势。①在清朝,由于外藩蒙古活动的地域辽阔,几乎占半个中国之大,其人口占蒙古族总数的绝大多数;由于外藩蒙古保持了蒙古族固有的尚武精神、游牧业生产和传统风俗习惯,成为蒙古族的象征。因此往往引起误会,认为实行了外藩蒙古的盟旗制度、王公制度和扎萨克制度,是清朝统治蒙古的唯一的政治制度,从而忽略了八旗蒙古和内属蒙古两种体制,并由此产生许多误解。比如有的学者大谈清代的呼…  相似文献   

4.
清朝建立以后,对蒙古地区施行了封锁民族之间政治经济往来的国策,扶持喇嘛教(黄教),使喇嘛教垄断了文化教育,奠定了它在蒙古族意识形态中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形成了蒙古地区只有宗派没有世俗思想学派的黑暗社会局面。 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统治者“隔离蒙古”的封锁政策瓦解了,代之而起的是肆无忌惮的经济剥削与掠夺。放任的农业经济渗透,致使蒙古地区的农业、半农半牧业、牧业经济阶梯迅速向纵深扩展。与此同时,蒙古地区喇嘛教独尊的统治地位也衰落了。当时,在思想领域中呈  相似文献   

5.
蒙古的盟旗制度起源于成吉思汗与蒙元时期的"忽必"、"爱马(克)"与"鄂托克".清朝建立了蒙古盟旗制度,清末实行省治;北洋军阀建立特区;南京国民政府建省置县;新中国时,实行民族区域制度,使得盟旗制度发生根本变化.  相似文献   

6.
自从漠南蒙古各部归附清朝政府后,喀尔喀、卫拉特蒙古诸部不久也先后被招抚和征服,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满族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在蒙古地区的统治,一方面运用“联姻”政策,对蒙古各部上层贵族进行拉拢,使之为其披坚执锐。“属(?)前驱”。另一方面,又在其聚居区推行“盟  相似文献   

7.
盟旗制是清朝统治者在蒙古地区仿照八旗制度所推行的一种组织制度,它形成于清代,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对西北地区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度剖析蒙旗制形成的社会背景,总结提炼蒙旗制的文化内涵,全面梳理蒙旗制发生、发展以及衰落的历史过程,对我们正确认识蒙旗制在西北地区蒙古族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有重大帮助.  相似文献   

8.
元代乌思藏十三万户行政体制研究(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乌思藏十三万户是蒙古统治者在征服并渐次牢固地统治乌思藏地区的过程中,因地制宜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地方行政单位。它是元代管理乌思藏地区的整个行政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它的建立为元一代有效地统治乌思藏地区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本文企图通  相似文献   

9.
自天命元年(1616年)起,努尔哈赤开始派兵征讨赫哲人,直至顺治元年(1644年)才最后征服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的赫哲人,历时几近半个世纪。自后金时代起,清朝统治者为了征服和治理赫哲人,采取了武力征讨和怀柔羁縻的两手政策。由于赫哲地区远离清朝统治中心,加之赫哲人普遍以渔猎为生,民性强悍,不易管理,因而自顺治以后,  相似文献   

10.
明清两代中央政府与蒙古地区的政治互动从内容到效果虽大异其趣,但治蒙方略却异中有同,相同点是:都极其重视蒙古问题、推行恩威兼施方针、注意吸纳历代治蒙经验、施行分治之策。不同点是:清代突破了明之华夷观,形成了新的中国观;发展了明朝以神道设教的理念,形成了以黄教安众蒙古的思想;创造性地运用满蒙联姻、满蒙联盟等互动形式,发展并巩固了与蒙古的政治统合关系,使漠北蒙古成为清朝的边疆屏藩,困扰中国历史若干世纪的蒙古问题就此迎刃而解。明清解决蒙古问题的政策体系与政治体制的成败得失,值得深入总结,以为解决至今犹存的民族问题,提供重要的历史启示与鉴借。  相似文献   

11.
13世纪初,蒙古族的势力在我国北方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崛起。蒙古乞颜氏贵族铁木真兼并群雄,统一诸部,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统一。当时的漠北各部(除极少数外)都信仰萨满教。随着军事占领和向外扩张,被征服民族的各种宗教与蒙古民族发生了接触。蒙古统治者为着征服和占领的需要,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明智政策。外来宗教为赢得统治者的独崇,彼此间展开了激烈角逐,最终佛教取得了胜利。忽必烈即汗位  相似文献   

12.
在13世纪的南下军事扩展中,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的战略思想,即绕道中原侧翼,进攻金、南宋。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就不断对藏彝走廊地区用兵,最终以忽必烈穿越藏彝走廊远征大理而达到高峰。通过长达30余年的用兵,蒙古基本实现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并有力地配合了蒙古对金、南宋的战争以及对卫藏地区的征服与统治。这一军事征服无论是对藏彝走廊本身的历史发展,还是对蒙(元)统一事业的完成以及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蒙古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3世纪的南下军事扩展中,蒙古统治者提出了"先取西南诸蕃,后图天下"的战略思想,即绕道中原侧翼,进攻金、南宋.从成吉思汗时代开始,蒙古就不断对藏彝走廊地区用兵,最终以忽必烈穿越藏彝走廊远征大理而达到高峰.通过长达30余年的用兵,蒙古基本实现对藏彝走廊的军事征服,并有力地配合了蒙古对金、南宋的战争以及对卫藏地区的征服与统治.这一军事征服无论是对藏彝走廊本身的历史发展,还是对蒙(元)统一事业的完成以及对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清朝在统一天山南北以及与中亚各部族政权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蒙古语文在中亚的地位和作用,使蒙古语文成为相当重要的沟通语言工具。蒙古语文在清朝与中亚诸部族政权沟通交往环节中所扮演的语言媒介角色,亦从另一个侧面呈现了清代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本文廓清清朝颁给中亚各部族统治者蒙古文敕谕的历史背景,并展开讨论蒙古语文在清乾隆朝统治新疆、经略中亚时期所发挥的沟通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清代的满蒙联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清代历史上,满蒙联姻,即清朝的满族统治者集团与蒙古王公之间长期持续的通婚活动,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作为有清一代奉行不替的基本国策,这种联姻活动已经远远超出单纯的家族间通婚的含义,而成为清代民族统治政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虽然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为着某种目的采取政治性通婚的例子并不乏见,但清代的满蒙联姻活动无论其政治用意,实行方法以及效果,都超过了前代。因此,为了研究清代民族统治政策,将满蒙联姻的产生、发展过程、基本特点及其作用作一探讨,是完全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罗树杰 《民族论坛》2011,(7X):38-43
土司制度是历代统治者不断总结统治少数民族的经验,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俗而治的一种产物,少数民族首领在维护地区稳定和保卫边疆中具有汉族流官所无法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中央王朝依靠少数民族首领的间接统治方法同样体现了实事求是和因俗而治的原则,随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司制度已日益失去其经济基础,被改土归流实际上也是因事制宜的结果。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其"灵魂"可以说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原则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5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成就 第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推行,进一步巩固了祖国的统一和边防的稳固,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但从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情况来看,旧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保留着不同的政治制度。例如,内蒙古地区有盟旗和省县并存,省县由中央委派的官员治理,盟旗则由世袭王公统治。西藏地区存在着“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制度。西南和西北一些民族地区还保存着不同范围的土司制度、山官制度、千百户制度、头…  相似文献   

18.
四等人制是元代统治的一个重要特征,从社会历史、文化心理、地域差别和社会政治四个方面分析了四等人制形成的原因,从而得出以下结论:阶级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是四等人制形成的历史根源;民族心理差别.也是影响其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地域差别的存在,是元代四等人制形成的一个客观现实条件;而汉人世侯李璮的叛乱,是蒙古统治者实施民族差别对待的一个直接原因,总之,蒙古统治者实施民族分化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和统治.  相似文献   

19.
明初河州是中央王朝经略包括河州地区在内“西番诸卫”的起点,因置立时间最早,其本身承载的统治策略及政治倾向对于广大藏区后来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大规模军事征服的前提下,为了在河州地区建立“体统”、形成民族国家认同,明政府采取军政合一的手段来稳定地方统治,并利用土汉混编参治、宗教力量利用、茶马经济控制、广设驿递联通等措施来固化和加强这一开辟的藏区统治新模式.此不仅为“体统”的建立和维系有重要作用,也为后来清朝对广大甘青地区的统治策略提供了较高价值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西海“流虏”是指经常往来于蒙古草原与青海湖地区的蒙古部众,他们为护持藏传佛教而频繁来往于蒙古与青海甚至是西藏之间。他们的行为在客观上密切了蒙古与青海西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格鲁派在蒙古迅速普及并在西藏占据了优势地位。从长远来看,流虏”对蒙藏关系的沟通为清朝进一步巩固多民族统一国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