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8年1月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未尽,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两院发表了“十四点和平纲领”(以下简称“十四点”)的演说。“十四点”出现的原因,较多著述曾涉及。本文试图围绕“十四点”主要内容来分析其实质以及“十四点”给美国传统的外交政策带来什么样的变化,从而进一步认识这一时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和威尔逊外交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看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已经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手段加以阻止,就积极策划“和平”阴谋,以此欺骗人民,争取喘息时机,妄图挽救其垂死的命运.这时(一九四八年十二月到一九四九年二月),由湖北省参议会发动的“和平运动”,震动全国.当时华中各省市纷纷响应,蒋介石被迫发表元旦求和声明,随即“引退”,当时驻汉口的华中剿总白崇禧利用“和平运动”,逼蒋介石下野,拥李宗仁上台;而湖北社会贤达发动“和平运动”则顺应了人民渴望和平的善良愿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发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一湖北“和平运动”,是社会贤达顺应湖北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利用蒋、桂之间的矛盾,通过民意机构发起的.一九四八年冬,随着人民解放军辽沈战役的胜利和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国民党在战略上已宣告失败,长江以北全线溃退,长江以南无力组织防御力量,人民解放军百余万饮马长江,南京已微闻枪声.此时,国民党内部更加分崩离析,蒋、桂之间矛盾尖锐,国民党反动  相似文献   

3.
读者广场     
当今美国的霸权主义表演,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凭借其经济及军事优势,试图夺取战后欧洲的领导权,进而称霸世界。1918年1月8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发表的所谓争取世界和平的“十四点”主张,就是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雏型。“十四点”提出,“不得私结国际之盟约”;公海航行绝对自由;各国“门户开放,机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初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国际“新自由”中关于美国“引导世界”、划分“文明国家”和“独裁政权” ,认为国家制度决定战争与和平等观点 ,在 2 0世纪后期最终发展成为“民主和平论”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中国同有关国家一道举办相关纪念活动,正是为了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1月27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回答有关“今年中方将举行阅兵仪式”的问题时如此表示.自从有消息称中国将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之际举行阅兵式后,这场“首次在10月1日国庆节之外举行的阅兵”引来大量议论和猜测.  相似文献   

6.
台湾与大陆隔绝近三十年,咫尺天涯,同胞饱受骨肉分离之苦。出于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责任感,为了早日结束祖国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毅然提出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1978年12月15日邓小平的一次谈话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思想。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文告倾诉骨肉同胞之衷情,力陈民族团结之大义,发自肺腑,情真意切,在此之后,邓小平又相继提出“一国两制”的概念,具体方案和其他一系列主张,为和平统一祖国开辟了新的途径。可以说是一付治世良方、兴国  相似文献   

7.
汪幸福 《百姓生活》2012,(11):53-53
1948年年底,国民党军队遭遇了大失败,平津、淮海战场频频告急。焦头烂额的蒋介石考虑再打下去对国民党十分不利,便改换面孔,于1949年1月1日发表了一份要求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元旦文告》。人们看到这个不伦不类的文告,就知蒋介石是在打不赢的情况下,才玩起和谈花样。  相似文献   

8.
李家忠 《百姓生活》2012,(10):56-56
1979年1月29日上午10时,美国总统卡特在白宫南草坪举行仪式,以欢迎外国元首的礼仪欢迎邓小平副总理。在简短的致词中,卡特热情地借这个机会邀请中国同美国一道“共同走向亚洲和全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相似文献   

9.
举世哀悼世纪伟人邓小平各国领导人哀悼邓小平综合新华社北京电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2月19日发表文告,对邓小平逝世向邓小平的亲属、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表示深切的哀悼。文告说,邓小平所提倡的改革开放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欢迎,而且得到整个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朝...  相似文献   

10.
南京国民政府“行宪国民大会”在一片吵闹声中,终于1948年3月25日在南京开幕。1679名“依法当选”的国大代表出席了会议。所谓行宪,就是按照《中华民国宪法》选举总统,实行总统制。 4月9日,蒋介石向大会作施政报告。在报告中他出人意外地提出自己不愿参加总统竞选。总统乃是蒋介石长期以来孜孜以求的宝座,何况国民大会总统角逐在即,蒋介石缘何突然提出放弃竞选?还是最善于体会蒋介石用心的张群道出了其中的隐情:“并不是总裁不愿意当总统,而是依据宪法规定,总统是一位虚位之首,所以他不愿处于有职无权的地位。如果常会能想出一个补救办法,规定在特定期间,赋予总统以紧急处理的权力,他还是要当总统的。”鉴于此,莫德惠、胡适、谷正纲等721名国大代表联名向大会提出《请制定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案》,主张:“总统在动员勘乱时期,为避免国家或人民遭遇紧急危难,或应付财  相似文献   

11.
中国“和平发展”战略视野下的海洋权益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以来,我国国家领导人提出“和平发展”的国家发展战略。2005年12月22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表明“和平发展”成为中国的战略选择和庄严承诺。在“和平发展”的战略背景下,海洋成为推动和制约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因素,事关我国的根本利益。当前,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在受到严重的侵害,海上形势严峻,大力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紧迫任务。我们应该把海洋强国作为“和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海洋开发;积极运用外交手段妥善解决海洋权益纠纷;和平强军,加强海军建设,增强军事威慑力量。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权集团经常就“硬实力”、“软实力”和应该更多使用其中哪种力量以及二者的关系问题进行争论。争论中的两个最大代表人物,恰恰是克林顿和布什这前后两任总统。前者民主、自由的调子唱得很高,但是照样屡屡发起军事行动,所说和平也仍然定位于“美国领导”、“美国控制”、“符合美国利益”的和平。布什倒  相似文献   

13.
2003年11月5日,来华访问的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专门“会晤”了来自河南濮阳市的农家女刘丽敏,并高兴地接受了她赠送的“和平万岁”麦秆画。 一个农家女,究竟干出了什么?值得总统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专门“会晤”?说来令人称奇,这位农家女还是美国天  相似文献   

14.
今年3月24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动空中打击,狂轰滥炸,南斯拉夫到处呈现出战争惨状,数十万难民流离失所。南斯拉夫人民在渴望和平的同时,毫不屈服,他们在米洛舍维奇总统的领导下,“采取一切手段”,“不惜一切代价保卫国家”。全世界在关注着这场战争的同时,把目光投向南联盟总统——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 米洛舍维奇是近几年南斯拉夫政治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也是铁托逝世后南斯拉夫的“第一强人”。无论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还是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乃至波黑内战和西方长期封锁制裁,米洛舍维奇都能沉着应付,将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相似文献   

15.
释“题辞”“题辞”是“野草”这一本诗集的序言。但“题辞”的本身也就是一首强有力的诗篇。在题辞”中鲁迅先生以象征性的语言谈到产生“野草”的时代背景及“野草”的社会作用。对翻天复地的新的革命高潮之到来,鲁迅先生在“题辞”中表示了无限喜悦及迫切盼望的心情;而对腐朽的黑暗统治则是不惜与之偕亡,向之作决死的斗争。这篇“题辞”是在1927年4月26日写的。最初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第138期“语丝”上(新版“鲁迅全集”注)。“野草”出版后,初版,二版,都有这篇“题辞”。  相似文献   

16.
正确、全面地认识和把握作为时代主题的“和平与发展”,是我们对一切重大社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一个重要关节点。作为时代主题的“和平与发展”有三重规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人类直接追求的目标和当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和平与发展”是在一定限度内存在着的事实;“和平与发展”是一个特定的实现过程。这三重规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全面地把握“和平与发展”这三重规定间的辩证关系,有助于澄清目前学术界在有关时代问题研究中所存在的种种模糊的或不准确的认识,科学认识社会主义中国“和平崛起”的社会发展战略,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国家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时代中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曹晋杰 《中华魂》2010,(5):11-15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奥等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次年1月,英、美、法、意、日等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和平会议”,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的分赃会议。中国在大战中参加了战胜国一方,也属战胜国之一,派了代表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8.
从对中国道家、儒家和墨家的“和”哲学的分析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儒家和道家的“和”哲学强调“和谐”的同时,也重视“和”的“和平”内涵,或者说和谐与和平是“和”的统一体中的两个方面,而墨家的“和”哲学,“和平”的内涵成为重中之重的同时也强调“和谐”,三家共同之处,就是“和谐”的最高境界是实现持久和平。如何取得和平,道家以辩证思维主张大小国家互相“谦下”但大国应该率先垂范,同时,道家重视高级政治和低政治的平衡以建立和谐,儒家重视和平机制与信守条约,而墨家除了在理念上更注意“兼相爱”和“交相利”的结合之外,同时也特别重视实力后盾特别是强大的科学技术在阻止侵略战争中的作用,并用实际行动劝阻侵略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创造和平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当前,对池田大作和平思想、文化思想的研究已较为成熟,但从“和平文化”视角切入的研究还较为缺乏。池田大作十分重视构筑“软”的和平文化对于世界和平的重要意义,其文化思想也具有明显的“和平主义”特质。1983年以来,每年发表的“SGI”纪念日和平倡言集中体现了池田大作的和平文化观,其中2000年以来的和平倡言又有一些新的特点。通过梳理这些和平倡言可知,池田大作所着力构筑的和平文化实际上是以“SGI”运动为现实基础,以人民和NGO为主体,以对话为基本路径,这为构筑和平共生、每个人都有尊严的21世纪提供了新的思路,对于当代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恨不得”与“巴不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恨不得”与“巴不得”为一组近义动词,两者都具有表示“迫切盼望”的意义。以往判断两者的不同,多是从所希望的事情能否实现这一性质着手的。然而,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以此手段来区别两者间存在的差异。现试从语义角度,将其分成“恨型”、“盼得型”,“盼型”三部分,从而说明“恨不得”与“巴不得”间存在的差异,不仅是一个所希望的事情能否实现的问题,而且在表示“迫切的盼望”这一意义时,它们往往要受到“恨”“巴”词义本身的限制,其不同是与其本来意义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