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7 毫秒
1.
在中国古文字学第五届年会发言中,一位专家谈到他论文中“之”字有关的金文形体说:象植物滋生之形。他的说法不但有金文形体为据,也和《说文解字》:“之,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之为足。”一致。古文字“之”和“止”原是一字。另有同志在发言中不同意上说,据甲骨文、金文“之”皆作脚趾形,提出异议。究竟谁是谁非?为什么产生这类分歧呢?引起了人们的思索。我在探索“弱”字的形义来源时,也曾遇到类似的困惑。王国维据两弓相比的形体释为弜是弓檠的柲的本字评既衔跛凳谴淼?指出殷代“图画文字”的弜,“都画两张弓,有的是很清楚的弛弓的样子,根本看不到弓柲、弓檠的形象?笨蠢础皬x”的古文字确有两支弓并列表示并比、比较、比赛的一种形义来源,和另一种缚弓于弓檠,代表正弓器的“柲”的  相似文献   

2.
“臨”字有金文、小篆形体,它的产生年代最迟也在周代。许慎《说文解字》云:“臨,监临也。从卧,品声。”林义光《文源》云:“从臣(转注)。臣,屈伏也。临下必屈其体。品,众物也。……(?),即品之变体”。今按:许慎以为“臨”字的本义是临下,即从上往下看。从卧,品声,是个形声字。此以小篆形体立说。古文“臣”与“目”同为眼睛形。卧字从人从目。觉时目张,卧时则目合。闭目寝卧,哪有“临下”之义可言?林氏是研究金文的专家,他认为临字是个象形会意字。从臣,臣有屈伏义。从品,品为众物,屈体临视众物。林氏肢解金文字形,维护“临下”之陈说,“臨”本不从品,强说“品之变体”,更谬。笔者认为金文“臨”宇从人从目,目下有行行泪水,或曰从(?)省,是个象形表意字,象人哭泣时从眼睛里淌下泪水之形。请参见图一。  相似文献   

3.
“临”字有金文、小篆形体,它的产生年代最迟也在周代。许慎《说文解字》云:“临,监临也。从卧,品声。”林义光《文源》云:“从臣(转注)。臣,屈伏也。临下必屈其体。品,众物也。……(?),即品之变体”。今按:许慎以为“临”字的本义是临下,即从上往下看。从卧,品声,是个形声字。此以小篆形体立说。古文“臣”与“目”同为眼睛形。卧字从人从目。觉时目张,卧时则目合。闭目寝卧,哪有“临下”之义可言?林氏是研究金文的专家,他认为临  相似文献   

4.
一、字形“易”古字本有繁、简二体,甲骨文作、,金文作、和、其中繁体象(用手)持两器皿倾注液体形,简体则象直接从器皿中倒出液体形[1]。金文的后一形在器皿把手的圆耳中加一装饰性点符,遂讹为小篆作。《说文》:“易,渐易,蜒、守官也。象形。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一曰从勿。”这完全是据小篆笔势的望形生训,其失同其释“为”为母猴。其实汉代时“易”字已失去笔意,许氏也拿不准三说何说为胜,故一并录出。从古文字字形可明显看出,“易”字的最初构形是倾倒、倾注液体(金文的第二个字形尤似),既非晰蝎象形,更非从日从…  相似文献   

5.
《古文字中所见的人》全书分八个部分:一、古人对自己的认识与区别;二、孕育与乳保;三、姿态;四、装饰;五、劳作;六、生活;七、歌舞;八、刑罚。现将其中一、二两题发表如后,向读者和师友请教。 (一)古人对自己的认识与区别 人——同类 造字时期先民对人类自己的认识和对同类的称呼,可以从最常见的汉字——“人”字进行探讨。 人、甲骨金文均作(?),象人之侧立形。 《说文》:“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象臂胫之形。”段玉裁注:“性,古人以为生字。”在古人心目中,人是天地间最贵者,即最高等的生物,这种看法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人之形态甚多,为什么要以人之侧立形表示人呢?《金文诂林》引张日升之  相似文献   

6.
一、释鬼、甶《说文》释鬼字:“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所谓“鬼头”,即鬼字所从之甶字。《说文》释甶字:“鬼头也,象形”。今按《说文》释鬼、甶之形、义皆可疑:鬼魂本无形可象,何来“象鬼头”?此可疑处一。鬼魂、鬼物既然虚无,则脱离鬼物而存在的“鬼头”(我们只好姑且理解它是鬼魂的脑袋)更是罕见寡用之物,频频以通假济文字之穷的古人何以特意为之造字?此可疑处  相似文献   

7.
说“赢”     
说“赢”胡新生周代金文赢、赢字所从的偏旁“”有多种写法.其中有代表性的两种构形为:方益《缀遗斋彝器款识考释》卷十二释此字为赢(蜗牛),谓其“象赢出首负壳其纹重叠之形”。又有学者根据前一类构形将此字释为螺蠃的“赢”字初文,谓其象黑蜂之形。③按,两说均可...  相似文献   

8.
释“禽”     
“禽”字金文的早期形体上为部件,的含义为天盖状。“禽”的金文早期形体为用长柄上有网的工具在天空中擒鸟状。“禽”的金文后出形体将早期形体中的部件“”形变为“今”,从而将原来是会意字的“禽”改造成形声字。《说文》对“禽”字的训释和形体分析的不确之处。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里的“所”是从古汉语中继承下来的。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对“所”是这样解释的:“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李玉洁在《常用汉字形音义》中对“所”字是这样说的:“所是形六字。金文从斤,户声。小篆略同金文。隶书、楷书笔画化,形体变异。所本是居住的地方。户是半扁门的象形字,居住的地方必有门。故从户声。”所以,“所”由本义“伐木声”而演变成的基本义应该是处所、地方.是名词性的。如《左传·隐公四年》“不如早为之所。”所,就是地方之义。此句的意思是:不如早晨给他准备住的地方.即臣子们要庄公早给共叔段一…  相似文献   

10.
《说文三下·臣部》“臣”字下云:“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凡臣之属皆从臣。”许慎于“臣”之说解,可谓得其神髓,本无疑可举,然自郭老释“臣”为竖目以来,后学莫衷一事,至以许说为误。细检甲、金文及先秦古玺文字,方悟今世之“臣”,其字形由来有两个源头:“臣”象人被束缚之形是正宗主流;象竖目之形乃是旁支杂厕。“臣”于造字之初,与“目”在形、音、义三方面都完全无涉,但后来甲文横写之“目”有变竖者,字形与“臣”混而为一,竖写之“目”原有的读音遂为臣的读音所取代,各自原有的意义却在形、音统一的条件下保持下来。是以“臣”字不但字形的由来  相似文献   

11.
一、对甲骨文“卯”字的诸种解释在甲骨文字未发现以前,人们对“卯”字本义的解释多从许慎于《说文》之说解,认为“卯”就是“冒”,是“二月万物冒地而出”之“冒”。其字形“象开门之形”(见《说文》冒字说)。唯朱骏声稍有异议,朱氏在其所著《说文通训定声》中云:“卯,两扉开也,从二户,象开门之形,门从二户相向。”而古文“卯,从二户相背”,且“象柴门桑门。”这便是古人对“卯”的本义的解释。其后,人们便将其引入一切重要字书之中,从来没有人对之加以怀疑。自从甲骨文被发现之后,因其“卯”之形体与小篆稍有差异,因而引…  相似文献   

12.
古六国考     
<正> 一、名称古六国名称的由来,是与该地的地理环境有着密切关系。《说文、六部》:“六、易之数,会变于六,正于八,从入八。”按“六”不从“入”,当从“亠”,与甲骨、金文的“亢”、“京”、“高”、“毫”等字的“亠”同。丁山谓“借入为六”①,亦不确切,甲骨、金文均有“入”和“六”,不同字。林义光说:“《说文》云:‘夫,菌夫,地蕈,丛生田中,从(?)六声。’按《说文》夌下云:‘从刄从夫,夫高也。’夫义为高,当为陆之古文,古作(?),象陆,(象陆下有水形)(?)陆上草木,或作(?)。“又说《说文》”“六,从入八”之义不可晓。古陆字或  相似文献   

13.
“辛”及其字族在公元100年许使《说文解字》中,已产生了解释的含混与字族的失散。在近现代的文字研究中,又产生了各种歧误,直至目下仍未得到满意的考释。本文试图从对手族的整体考察中,对这一问题予以探讨。辛,甲骨文作:铁二十二、馀一,一、拾一,十、林一,九一、金文作:拾一十、后上十八,三、林一,九一、金文作:父辛簋、子辛卣。《说文》:“辛,秋时万物成熟,金刚味辛。辛痛即泣出,从一从千,辛,来也。辛承度,象人股。”吴其昌回:“辛之本义亦为金质刃属兵形之器,辛之形体亦由石斧1一形化衍而出,甚为浅著明白。盖由工…  相似文献   

14.
“省”字和“眚”字从秦代小篆起就是两个形体“■”“■”,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小篆的形体训释说:“省,视也。从眉省从■”。“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声”到现代仍是两个不相干的字,但在古文字中它们却是一个形体。《甲骨文编》的编者就说道:“■,眚,卜辞用为省字。按眚省古通用”。金文中它的写法基本仍是那样,高明先生《古文字类编》和徐中舒先生主编的《汉语古文字字形表》都收在“省”字下。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中认为是“眚”字借作“省”字。如《大盂鼎》铭文有这个字,写作“■”,郭老就隶定为“省”字,唐兰先生的《金文讲义》  相似文献   

15.
说“■”     
“中”字金文或作“■”。一般认为,“■”字写法有误,当作“■”,取旗帜之象,因为上古有立旗(即“立中”)聚众之传统。学界的这一普遍看法其实是错误的,因为通过对古代神话文本与哲学文本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对“中”字得以构形的经验原型的具体考察,便不难发现,“中”字在上古除了取象于旗帜之外,还取象于“旋转”,而这恰与金文中“中”作“■”形是相吻合的。“中”字之所以在取象于旗帜之外,复取象于“旋转”,这与它内含“世界本原”之意蕴有关。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说文》中的指事字。讨论《说文》指事字,应以《说文》所列字头为对象,同时参照甲、金文。这是因为: (1)《说文》所列字头,绝大部分是小篆。它与隶变以后以基本笔画为构件的今汉字比较,结构上根本不同。与甲、金文比较,它虽然在本质上同它们一脉相承,保持着由象形构件组成的结构特点,但是并没有字字沿袭甲、金文的形体结构,有些字已经发生了变化。如“箕”宇,甲文作“(?)”,系象形字;小篆作“箕”,从竹其声,系形声字。 (2)小篆由于“引长书写”的原因,同甲、金文比较,有些字的结构并未发生变化,只是由于笔势变化较大而造字本意被湮没了。后人未见甲、金文,又据篆体臆说,难免错误。一、指事字的界说  相似文献   

17.
金文“搏”字有从干、从 、从戈、从厂等不同的形体,其所从之“ ”当由“干”演变而来。两周金文未见从手之“搏”字,该字直至战国时期才出现在石鼓文中。由于早期表示打击义的“博”字后世多假借为博大义,打击义则由后出从手之“搏”字袁示。金文中“搏”可单用,也可与“追”、“敦”、“伐”等征伐类的语词连用,传世文献中的“薄伐”即金文中的“搏伐”。金文“敦”字与甲骨文“敦”字形、用法一脉相承,皆是指打击、征伐,同类者金文中还有“敦搏”、“敦伐”。《诗经·大雅·常武》“铺敦淮演”及《鲁颂·陶宫》“敦商之旅”之“敦”,与金文用法相同。《逸周书·世俘》中的“憝”字,当是“敦”之分化字,亦表征伐。  相似文献   

18.
说“朝”     
“言者意之声,书者言之记。”〔注一〕作为记录汉语之符号——汉字,远在造字之初,表意性明显。按其形皆可知其义,形义一也。因形表义,义蕴于形。由殷虚甲骨,可察一字之源;纵览金、石、籀、篆、隶、楷之变,其正、误可辨。(?)(朝)字,以殷代甲文较今之楷书,其结构无二,古人造字之旨亦明。然汉·许慎《说文解字》主小篆之形,附会其说,“朝”之形义离矣。今人康殷《文字源流浅说》(荣宝斋出版)一书,“朝”字释例,据金文而未之验以甲骨,溯流而未穷其源。笔者欲探“朝”字本源,遂  相似文献   

19.
《说文解字》:“弜,彊也。从二弓。其两切。”音义和现代汉字的“强”相同或近似。《康熙字典》引《说文》:“彊也,弓有力也。”《集韵》:“弓彊貌。”《华阳国志》“世号白虎复夷,一日板楯蛮,今所谓‘弜头虎子’者也。”如果弜字从二弓会意,读为彊(强),“强头虎子”又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是从《说文》以来弜字的音义已经(讠为)误了,我们从甲骨文、金文的研究,可以发现它的形义来源,纠正历来字书关于弜字音义解释的错误。弜为比初文,比头虎子,犹双头老虎。甲骨文、金文都有大量的弜字形体和句例,今将其形体选摹若干于附图(一)中。  相似文献   

20.
释自     
“自”是一个很古老的字,甲骨文作,或反向,金文将右边两曲画分开作(召尊);篆文作。其形义来源有十几说: (一) 小。《说文》:“,小也。象形。”是从两字形体相比较推出来的:三重者为大山,两重者便是小山了。王筠《说文句读》、孙海波《甲骨文录》、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释》按语从其说。 (二) 同堆。徐铉曰:“今俗作堆。”段玉裁从其说。郭沫若《殷契粹编》:“辞云:‘王作三右中左。’自乃古堆字。然多用为屯聚之也,此亦当以读屯为适,言作左中右之三营以屯聚三军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