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有义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民族审美心理对西部民族作家的审美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规范,制约着他们的审美理想。西部民族文学人物性格的演变、命运的沉浮以及价值取向均呈现出民族审美心理积淀的影响。在作品价值功能实现的欣赏环节,读者的接受也打上了鲜明的民族审美烙印。 相似文献
2.
张玉能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16-18
关于文学艺术的功能,中国传统美学有一个"诗言志"和"文以载道"的模式。这个艺术功能模式不仅在中国古代确立和流传,而且深刻地影响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文学艺术的发展。这是中国民族审美传统的反映,中国民族审美传统是在中华民族的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传统深深地积淀在每一个中华民族成员的审美心理结构之中,制约着他们的审美实践活动和文学艺术的创作及欣赏。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标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红薇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6):183-186
中国民族声乐作为一门古老的艺术,同样深受中国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它的审美标准上,即要求民族声乐艺术要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中正平和.这种审美标准对于我们研究和学习民族声乐艺术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5.
阿塔尔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审美心理。民族审美心理世代相继,绵延不断,其恒常性和稳定性十分突出明显。究其决定因素,乃是一个民族生活栖息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独特的物质生产方式,而独特的物质生产方式是最终极的根源;并且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艺术传统与审美情感方式所使然。 相似文献
6.
林晓婧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7,(6):109-112
中国民族音乐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积淀出的一座艺术宝库,其积累的众多优秀音乐剧目是中国歌舞剧创作的灵感源泉,对中国各领域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审美的角度分析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发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总结中国民族音乐剧的审美特色,为中国民族音乐剧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民族心理与边疆社会稳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边疆民族心理是在特殊的自然环境、社会生活、历史发展及其民族传统文化中形成的,它具有朴素性、互动性、感染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其中民族意识、民族认知、民族心态和宗教心理对边疆社会稳定具有深层次的影响.因此关注边疆民族的心理承受能力,淡化民族自我意识,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民族认知,建立民族心理的疏导机制,才能维护边疆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必须继承中国审美思想中关注现实的人生价值的传统,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精神,要真正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民族传统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思想精髓,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从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吸收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积极成果,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吸收,创构中国民族声乐审美观。 相似文献
9.
柳德军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103-106
由于中国拥有五千年的辉煌文明和长期领先于世界的事实,从而构筑了中国人民心目中的自我优越感和华夏文化优越论。然而,中国自明朝起逐渐落后于西方世界的事实和近代中国经受的百年耻辱,却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自强而敏感的个性特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共领导人,他们的思维和决策无疑对中苏同盟关系的进程发生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各民族的传统体育是民族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给热爱旅游的人们带来的审美价值是多方面的,既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审美感知,给人新、奇、美的审美体验,探险猎奇的审美参与,又能起到增加知识、传播文化、锻炼意志、陶冶性情等方面的审美功用。 相似文献
11.
路英勇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2):13-15
晚清时期 ,维新派小说理论家与辛亥革命派小说理论家在中西小说比较中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历史性地看 ,主要趋向为 :一是对比较对象的审视由不对等趋于相对对等 ;二是在构建新小说文本的努力上 ,由倡导模仿域外小说到为我所用 ;三是在审美态度上由误解向客观评述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迟成勇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30-34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探索,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多数大陆学者从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法家文化及墨家文化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来诠释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多元共存的、动态的理论形态,其中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精神及民为邦本精神则是学者们的理论共识。对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探索,有助于促进中华民族精神理论研究,有助于新时期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有助于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从而有助于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14.
罗树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5):51-55
民族象征作为一个民族的标志或者徽号,体现了这个民族的思维模式、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和民族性格,具有广泛认同,深入人心,突显民族精神和独有或特别的特征。中华民族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复合体。龙虽然是多元文化的复合体,但还不足以成为全中华民族的象征。要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大团结更应该强调认同于中华民族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朱碧波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2(5):113-123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出场是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双重冲击之下的理论自觉。它既是针对中华民族结构性张力和民族事务日趋繁复的靶向医治,又是拯救自由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乏力的话语创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表述,并不是“中华民族”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简单变形,而是有着自我丰富的理论面相和伦理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潜藏着中华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共同的目标诉求、共生的群体心态、共享的公民身份、共通的文明体认等多重意蕴。“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以“中华民族”和“共同体”复合而成的偏正结构,彰显中华民族建构的伦理指涉,即公益政治优先于权利政治、共和主义优先于多元文化主义、大我忠诚优先于小我关切。 相似文献
16.
陈世学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彝学是认识彝族,认识自然和认识社会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彝族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彝学自然是中华学整体中的一个局部。彝学与中华学的关系就是局部与整体互相关联,缺一不可,并互相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百年来先进的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理想,是把一个落后的中国引向现代化的中国,走向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集中体现。中国大陆及台湾的现代化成就都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组成部分。两岸在推进现代化中的经验都是对世界现代化进程的贡献。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共同目标必将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和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都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9.
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之我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孙秋云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6(2):58-63
费孝通教授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从当代中国各民族关系现状和大局来探讨或建构中国各民族相处和联系的历史过程,为如何理解现实中国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和互动提供了一个极富创见的结构图.但在具体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时,应从汉文明的扩展和传播及少数民族对汉文明的认同、仰慕的角度来理解;对费先生"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观点的解读,则应有一个层次性和时间差方面的把握. 相似文献
20.
王仍秀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42-44
鸦片战争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夙虑.中国共产党领导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辟了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