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了李星、赵亲、黄杜等同志在《学术月刊》今年第二期上发表的文章——“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一文,得教益不少。但也觉得有些问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讨论。本文就想围绕这个问题,谈谈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转变的条件问题、开始的时间问题、形成过程问题以及最终完成转变的标志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先进文化发展的产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为中国送来了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马克思主义 ,一大批先进分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 ,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共产党便应运而生。自成立之初 ,党就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宣传工作 ,开展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当时 ,党中央除了以《新青年》作为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主要阵地之外 ,还通过《劳动周刊》、《工人周刊》宣传马克思主义。 1 92 1年秋 ,党的中央局决定成立…  相似文献   

3.
工人运动由自发阶段进入自觉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质变。因此,关于中国工人运动由自发到自觉的转变问题的讨论,对中国工人运动史乃至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对这一问题,许多同志曾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丁守和、殷叙彝、张伯昭三同志在《十月革命对中国革命的影响》一书中,荣天琳、张注洪、周承恩三同志在北大历史系的学术报告“五四前后的中国工人阶级”一文中,赵亲、黄杜两同志在“五四运动前中国工人运动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李星、赵亲、黄杜三同志的“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一文中,都对转变问题提出了见解。这些见解的分歧,就结论而言,我认为主要是荣天琳等同志与赵亲等同志所提出的以五四为标志和丁守和等同志与李星等同志所提出的以党的成立为标志两种说法的分歧。这些不同的见解给了我许多启发,也引起了我对这一问题的兴趣,下面想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无产阶级从“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究竟应以什么为标志?最近读了一些有关的文章,觉得有必要温习一下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有关的指示,对什么是上述转变的标志取得一致的认识。这里,谈谈个人的意见。一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说:“经济条件首先把大批的居民变成工人。资本的统治为这批  相似文献   

5.
怎样理解“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双方的共同点和矛盾转化是否同一性的内容?这些问题是有关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问题。1982年第6期《人文杂志》发表了陈世夫同志《形而上学还是辩证法——略论有关矛盾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略论》)一文,对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但他的观点我不大同意。这里略陈管见,以求教于陈世夫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6.
曹仲彬同志的《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一文(《社会科学》1981年第5期)指出中国工人阶级是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党,自然是十分正确的。但曹文却因此而批评“中国无产阶级有局限性”的说法“站不住脚”,就没有道理了。我认为充分肯定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性与实事求是地承认中国无产阶级的局限性并不冲突。  相似文献   

7.
《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一书,列宁写于一九一八年十月至十一月。其时,正是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一周年。一年来,年青的苏维埃国家,在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得到了初步的巩固和加强。在十月革命的号召下,“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在许多国家中已实际地摆在日程上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叛徒考茨基》,以下凡引本文,均不再注) 革命是历史前进的火车头。十月革命“开创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矛盾论》),“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新民主主义论》)  相似文献   

8.
任何国家的工人阶级,在其成长过程中都经历了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发展阶段。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发展的历史过程自然也不例外。然而,在论述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时,却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说法。就我们所见,主要有:第一,认为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中国工人阶级壮大和从自发斗争过渡到自觉斗争的时期。第二,认为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是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以后,是在革命的知识分子在工人群众中进行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宣传之后开始的。第三,认为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形成为自为的阶级。第四,认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产生以后,中国工人阶级迅速地由自在的阶级成为自为的阶级。可见,讨论这个问题并取得一致的认识,是有很大意义的。它将不仅有助于中国(以及地方)工人运动史的研究,科学地总结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历史规律;有助于中共党史的研究,正确地阐明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更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认识革命理论和革命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对于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阶级的重大意义。由于对全国的情况了解不多,因此本文只能在总的方面从全国情况出发,而以上海工人阶级成长发展的历史为重点,就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问题,谈谈自己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9.
五十年代的中苏刊物上,流行着一个观点,就是对待苏联的态度作为检验是否忠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重要标志。反对苏联就是反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保卫苏联”才算是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直到八十年代,苏联理论界还是坚持这个观点。1981年第四期《苏共历史问题》上6·c·波波夫的文章说:“随着伟大十月革命的胜利,苏维埃国家成为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世界革命进程的基地,对苏维埃国家的支持也随之成为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最重要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10.
北京解放军政治分院三队陈桂龙来信说:《社会科学》1982年第六期上登载的冉曙光同志的文章,认为只是在毛泽东同志的哲学著作中,才“正式地普遍地使用‘对立统一规律’(或称法则)”。事实上,马克思在1853年5月20日为《纽约每日论坛报》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一文中指出“……自然界的基本奥秘之一,就是他所说  相似文献   

11.
<正> 顷日,读了《广东社会科学》1986年第二期发表的辛朝毅同志《陈白沙哲学本体论的再认识》以及1987年第一期发表的章沛同志《必须正确评价陈白沙哲学思想》和刘焜炀同志《陈白沙是“唯物主义者”吗?》三文,有些感触,故撰此文以争呜之.陈白沙到底是个什么哲学家?章沛同志认为陈白沙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一些同志则持相反意见.我认为,陈白沙是一个从“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者,即从“道心分立”转化为“道心合一”的唯心主义者.他的这个转化是“研究得道”(即“收拾‘此’”)的动的功夫得来的,而不是“涵养得道”的静的功夫得来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第3期刘景清同志的《文艺的歌颂与暴露问题》一文认为:“真实是文艺创作的生命。只有在真实的基础上,歌颂和暴露才有它的可靠的立足点”。“艺术上成功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品,总是在一定的程度上把歌颂和暴露统一起来的”。“在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发生于大转变的历史时代,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第一篇章。关于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质,史学界长期以来是有争论的。去年8月,朱务善先生发表了“五四革命运动是否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文。文章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必须有无产阶级的领导”,“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就不能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但“五四革命运动的产生是自发的”;不仅李大钊同志等在北大组织的马尔格斯学说研究会“没有领导五四运动”,而且“五四时期,并没有中国无产阶级参加,到‘六三’才有上海工人起来罢工支援,然而那时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还没有形成,更谈不到无产阶级和共产党在五四运动的领导”;“因为没有共产党没有无产阶级领导”,所以五四运动“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而只是“为中国民主主义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的前景”。这就是说,文章涉及一系列发人深思的问题:如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五四运动产生的自发性,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和无产阶级(它的思想、它的战斗力量)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质及其历史地位等。本文试图就上述问题提出自己肤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史学界前辈及诸同志。  相似文献   

14.
五四运动的革命性質,在解放以来的我国学术界,一向不存在什么問題。但从朱务善先生在《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发表了題为《五四运动是否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文后,半年多来在我国史学界居然引起了爭論。就爭論的意見看来,大体也还不外贊同与反对两派;多数反对朱先生的看法,但也有不少的人贊同朱先生的看法。对五四运动的性質及其历史意义,毛澤东同志本早已作了极为精辟的分析与科学的論断。一向大家都根据毛澤东同志的指示,認定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过程以五四运动为标志而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而五四运动本身則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可是現在朱务善先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他断言:“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始,但还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照常理言,某一个特定过程的开始,这个“开始”就应当是这一特定过程的一部分,但是朱先生却是既承認  相似文献   

15.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同志的重要政治著作,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起来,完整地、系统地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新民主主义革命虽然已经成为胜利了的历史,但是这一著作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在《国家与革命》中,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  相似文献   

16.
楼培敏同志: 看了你和魏敦庸同志写的《西方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研究》(载1980年第6期《社会科学》)一文,使我开阔眼界,得到启发。“人把自已的灵魂寄托于产品,就意味着失去了自己的灵  相似文献   

17.
冷素辉同志的《试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载《社会科学》1984年第9期,以下简称“冷文”),比较系统地剖析了“继续革命论”的错误实质及其危害性,读后颇受教益。但是“冷文”认为“继续革命论”是康生、陈伯达之流“制造和宣扬”的“反革命理论”,则是不正确的。因为: 一、“继续革命论”是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  相似文献   

18.
<正>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无产阶级从被统治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布尔什维克成了“无产阶级的直接执政的先锋队,是领导者。”(《列宁选集》第四卷第457页)这一历史性的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列宁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执政党的领袖,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十分重视加强党的建设,尤其强调提高党员素质。他在《工人国家和征收党员周》一文中,严肃地指出:“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世界上只有我们这样的执政党,即革命工人阶级的党,才不追求党员数量,而注意提高党员质量和清洗‘混进党里来的人’。”(《列宁选集》第四卷第  相似文献   

19.
在1961年第2期《学术月刊》上,我们曾粗浅地论述了中国工人阶级由自在阶级到自为阶级的转变问题。稍后又较具体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上海工人阶级的状况,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最初在上海工人中的传播。不久,我们读到了(?)立岭、何长风同志关于这个问题的专论,最近又读到荣天琳同志的新作。这些文章给我们很多启发和教益,但也引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由于在总的论断上我们仍持原见,本文只想就几个主要分歧点或前文语焉未详之处,再度阐述些不成熟的见解,提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编辑同志: 贵刊一九七九年第三期(总第七期)发表的陈漱渝同志的文章《关于〈敬业学报〉第六期》,首先引用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在津革命活动纪念馆撰写的《周恩来同志的中学时代》(以下简称《中学时代》)一文中如下一段话:“《敬业学报》是敬业乐群会的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