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鸿章,清末安徽合肥人,淮系军阀,历任江苏巡抚、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是洋务派重要首领。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驳骎内向”和中国人民反抗斗争如火如荼的情况下,他认为清政府唯有“变法”才能保护  相似文献   

2.
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尾声之际,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杀死了向他投降的太平天国将领及其部众,并将苏州城洗劫一空,这次屠杀行为史称“苏州杀降事件”。此次杀降事件对太平天国、清王朝以及英国侵略者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对这些影响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3.
李鸿章的国防观包括建立近代化的军队 ;重海防 ,兼及塞防 ;国防建设依赖经济的发展。这些观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自强御侮及以其向西方学习为指针 ,体现着“攘外必先安内”的崭新国防价值观。但其国防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李鸿章面对史无前例的“变局”和“强敌”,提出“外须和戎,内须变法”的主张,试图通过“以夷制夷”的外交手段,争取实现自强的安定环境,具有一定的积极性。他赋予传统的“以夷制夷”以新的内涵,大胆地利用国际均势主义、利用矛盾,为中国赢得了一定条件下、一定时期的相对和平,这是应当肯定的。清末自强运动失败,李鸿章的外交政策亦随之破产,其主要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中国所面临的复杂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5.
李鸿章主管外交,形成了一整套外交思想。他主张:“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以图自强:以条约为手段,制约外国势力在中国的进一步扩张;利用列强之间的矛盾,以达到使列强彼此牵制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李鸿章的洋务纲领不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而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自强是李鸿章洋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变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法是对历史上主张变革的统称,其内容与目的因变法者所属阶级、时代和历史条件不同而各异,把变法视为纲领不妥。李鸿章的变法是要改变清廷的某些旧法度,要求对科举制、军制和官制作某些变动。李鸿章变法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具有消极影响。军制和官制改革是使兵为将有,疆臣集军政大权于一身,造成封建割据势力膨胀,对外战争调度失灵。不管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还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都不能视为中国近代化的纲领,中国不可能在这些思想指导下有独立的近代资本主义发展。  相似文献   

7.
外交活动是李鸿章政治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外须和戎,内须自强”是李鸿章的外交思想,李鸿章理智地看待弱国外交,把“自强”作为外交根本之计,把“和戎”作为实现自强的手段。这是符合近代社会历史条件的,是近代外交的明智之举,而不能简单地斥之为“卖国”。  相似文献   

8.
李鸿章洋务纲领和变法思想探讨刘铁君,王承仁本文认为;李鸿章的洋务纲领不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而是“外须和戎,内要自强”;自强是李鸿章洋务活动要达到的目的,变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变法是对历史上主张变革的统称,其内容与目的因变法者所属阶级、时代和历史...  相似文献   

9.
宁波商人于1855年所购得的“宝顺号”轮船,是近代中国引进的第一艘轮船,其船长就是张斯桂。洋务运动期间,张斯桂受到李鸿章、曾国藩、沈葆桢等人的重用。1876年,清政府向日本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张斯桂任副使。1882年,张斯桂回国,后任广平府知府,1888年卒于任。他与丁韪良、容闳、曾纪泽等人都有密切的交往。张斯桂是从宁波走向世界的先行者,他丰富的经历折射出了中国现代化过程的复杂性与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太平天国运动进入尾声之际,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杀死了向他投降的太平天国将领及其部众,并将苏州城洗劫一空,这次屠杀行为史称"苏州杀降事件"。此次杀降事件对太平天国、清王朝以及英国侵略者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他们对这些影响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1.
张之洞是清朝末年继曾国藩、李鸿章之后的洋务派大官僚。他从事洋务活动二十余年,狂热地鼓吹和推行洋奴哲学,对洋人、洋货、洋技术顶礼膜拜,赞不绝口。什么洋人“确有阅历”、“学精名著”呀;什么洋货“穷极精巧”,洋法“极其精美”,中国“岂敢谓遽造精微”呀,等等。他办实业,的确是名副其实的“洋务”,“购器雇匠,悉资外洋”。张之洞搞的是洋奴哲学,挂的却是爱国主义招牌。他说,这样办的工厂能“抵制外洋”,“兴地利,富民生”,“利国利民”。洋奴哲学真是“中国自强要政”、“富强之至计”么?  相似文献   

12.
李鸿章是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他毕生致力于洋务事业,积极从西方引进先进的军事装备、生产机器和科学技术。主观上李鸿章只是想引进西方的某些物质文明,增强满清王朝的国家实力,实现自强。但客观上李鸿章毕竟创办了一系列新式近代企业,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技术人才,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奠定了一些基础。  相似文献   

13.
20 0 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冯天瑜教授的专著《“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体 86 2年的中国观察》。作者在日本讲学期间 ,查阅丰富的藏书系统 ,研究“近代日本人禹域踏查”这一颇有价值的课题。这本专著是这部丛书的第二本。在国内系统介绍并研究这方面的文献还是第一次。19世纪 6 0年代初期 ,上海已成为英、法、美侵略中国最重要的据点 ,上海的对外贸易迅速发展。太平军也于这时发动了对上海的进攻。 186 2年 4月初 ,李鸿章从安徽到达上海 ,随即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 ,他指挥的湘、淮军也陆续到达。在上海的清军、常胜军以及黄、法陆海…  相似文献   

14.
<正> 近代中国洋务运动中,有一个被李鸿章称赞为“吏治洋务,冠绝流辈”的人物,他就是《海防条议》的作者丁日昌(1823—1882)。丁氏乃广东丰顺人,从同治初年起投身洋务活动,参与中国最早一批军事工厂的筹建。其后历宦江苏、福建和台湾,始终以推进洋务事业为己任,倡言改革,多有建树,实为洋务运动中不可多得的实干家。故在丁氏生前,已获洋务派人士交口赞誉。李鸿章一再推许他的洋务才干“精能罕匹,足  相似文献   

15.
程德全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场震惊世界、开创中国民主共和新纪元的辛亥革命,已经80年了。80年来,怎样正确认识程德全辛亥宣布苏州和平光复,怎样正确评价大清江苏巡抚程德全在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他的历史功绩?均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史学界对程德全在辛亥革命中的“摇身一变”,定论偏颇,却影响深远。笔者认为,在苏州和平光复80年的时候,有必要对程德全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功绩,重新给予评价。1911年11月5日,江苏巡抚程德全当众宣布江苏独立。省城苏州兵不刃血,和平光复,揭开了江苏历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6.
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起用了买办出身的唐廷枢经营管理轮船招商局等民用企业,李鸿章知人善任,唐廷枢务实负责,二人相得益彰,为中国早期工业化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7.
1881年5月,开平矿务局正式开局(1878年7月)后三年,直隶总督李鸿章向清廷报告说:“从此中国兵商轮船及机器制造各局用煤不致远购于外洋,一旦有事,庶不为敌人所把持,亦可免利源之外泄。富强之基,此为嚆矢”。李鸿章的报告未免张大其词,因为包括创办开平矿务局在内的全部洋务活动,始终未能挽救清王朝覆灭的厄运,更谈不上使中国臻于富强。但是,在洋务派“到处创办,到处无成”的工业近代化活动中,开平矿务局却取得了例外的成功。它存在二十二年所取得的成绩和它对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所起的积极作用,以及最后为外资所侵吞的教训,不能不促使我们对它的经济活动给予应有的重视,进行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刘畅  穆艳梅 《21世纪》2010,(2):36-38
李鸿章的一生,伴随着清王朝走过风风雨雨四十载,从鼎盛走向衰落,直至灭亡。无论生前还是死后,他都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康有为称李鸿章是“维新之同志”;梁启超评价他:“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毛泽东在《讲堂集》中说“水浅而舟大也”,叹息李鸿章这只大船在晚清的浅水中无法行驶,进退维谷……  相似文献   

19.
在京师同文馆成立后的第二年(即1863年),当时任江苏巡抚的李鸿章奏准仿照京师同文馆之例,在上海设立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定名为上海同文馆(后改为上海广方言馆).为什么在北京刚建立一个同文馆,又要在上海添设一馆呢?(还有广州的同文馆.)且看李鸿章在同治二年(1863年)二月初十日的奏折中所提出的理由.  相似文献   

20.
<正> 洋务运动是我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西化运动,李鸿章是这一运动的开拓者。李鸿章自1862年带淮军到上海,与洋枪队接触,就“深以中国军火远逊外人为耻”,“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于是尽力倡导洋务。声言若不谈洋务,则“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李鸿章虽没有留下有关论述洋务的宏篇巨著,却称自己的洋务实际是“得手文字”。通过李鸿章的活动,来探讨洋务运动,是最恰当不过的。(一) 海禁大开,是中国人了解世界大势的前提。李鸿章说,“洋人所图我者,利也,势也”。这个由海上来的洋敌,与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夷狄不同,他们攻占京师之后,并非为取而代之,而是为了“利”。同时,“彼之军械强于我,技艺精于我”,如要以兵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