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刊一九八四年第一期发表了程德祺同志的《试论对偶婚》。这篇文章认为,对偶婚作为一种个体婚制,在原则上是否定“多夫多妻”的,它具有个体性和独占性。现在,我们发表秋浦同志的文章,对这一问题作进一步讨论。秋浦同志认为,对偶婚是处于群婚和一夫一妻婚之间的婚姻形态,它保留有若干群婚的残余,又孕育了某些个体婚的因素。我们既不能把保留有若干群婚残余的对偶婚说成就是群婚,也不能把孕育了某些个体婚因素的对偶婚说成就是个体婚。对偶婚部分地带有个体化,具有若干个体婚的特点,并不等同于个体性质,更不能由此而引伸出独占性质,因为无论是个体性质或独占性质,都是一夫一妻婚所具有的明确特征,两者是不能加以混淆的。如果把对偶婚放到实际生活中加以检验,那么永宁纳西族中所保留的“阿注”婚姻,最雄辩不过地向我们证明,一个人在他一生中所结交的众多“阿注”关系中,都已有一个“阿注”保持比较长期的关系,这种长期关系,有的是采取异居的形式,有的是采取同居的形式,有的则是采取入赘和娶妻的形式,说明主夫、主妻正是贯穿对偶婚阶段的重要婚姻形式,而不是“只作为群婚的残余存在于对偶婚之中”。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家庭观念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家庭观念述论雷家宏从家庭发展史来看,人类迄今为止大体经历了四种家庭形态,它们依次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个体家庭。前三者是在原始社会中以群婚为纽带结合而成的家庭形式。现代意义上的家庭,通常指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以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创造了前提和基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男女事实上的不平等。女子不能传宗接代就是突出的表现。这是关系到改革婚姻家庭制度和贯彻计划生育国策的一个大问题。本文想就推行男女都传宗接代的有关问题,发表一点浅见。一传宗接代与家庭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认为,是有了家庭形态后才有传宗接代的。传宗接代是通过家庭来实现的。恩格斯按照摩尔根的意见,把人类家庭形式陈述为: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一夫一妻制家庭;又概括成群婚制,对偶制和一夫一妻制三种婚姻形式。他是同意摩尔根的观点的。在血缘家庭之前,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杂乱性交关系时期。那是生产力低下的蒙昧时代的早期阶段。群体内部实行毫无限制的性关系,兄弟姊妹,父母子女之间都是夫妇,“整个一群男子与整个一  相似文献   

4.
人类社会的婚姻制度不是象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是从来如此的,它有个发展过程。这自1861年德国人巴霍芬的《母权论》一书出版,特别是1877年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来之后,已经是确实无疑的了。人类社会的婚姻形式,除了荒古时代的杂乱性交之外,基本上是循着四种形态发展过来的,即:一、血缘婚制;二、蒙昧时代的群婚制;三、野蛮时代的对偶婚制;四、文明时代的一夫一妻制。各民族的五花八门的婚姻上的“奇风异俗”,基本上都是从这四种形态的婚姻制度中变异出来的。婚姻制度在一时代中也决不是纯粹的、单一的,  相似文献   

5.
恩格斯一夫一妻制理论 在《起源》一书中,恩格斯研究了一夫一妻制家庭形态的产生,分析其在阶级社会中的特征,为全面理解恩格斯的家庭伦理思想打下基础. 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 "个体婚制是文明社会的细胞形态,根据这种形态,我们可以研究文明社会内部充分发展着的对立和矛盾的本质."[1]随着原始社会的崩溃和私人所有制的出现,人类婚...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的婚姻从毫无限制的两性关系发展到群婚制,再由群婚制发展到血缘群婚和亚血缘群婚,然后进入到对偶婚。这些表明,人类婚姻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化,由近血缘婚到远血缘婚的转变。正是这种血缘婚姻的变化,使毫无限制的两性关系发展为婚姻关系。而婚姻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限制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小、婚姻的离异性越来越难和婚姻的牢固性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达到婚姻的范围局限于一男一女。哈萨克族虽然具有悠久的历史,但目前还比较缺乏有关群婚、血缘、亚血缘家庭的资料。不过在哈萨克族的诸部落中,至今仍然有以妇女名字命名的部落。例如,克孜依部落,“克孜”在哈语中为“姑娘”之意,这很可能就是对偶婚时期母权制的残余,同时也在一  相似文献   

7.
易思平 《北方论丛》2002,4(6):75-79
<诗经>有不少远古不文明婚俗的反映:以女方为支配的赘婚,以男子为中心的媵妾婚,前者造成了<诗经>时代独特的弃夫现象,后者更造成了当时大量存在的弃妇现象;此外,还有兄弟共妻制、多夫多妻制、收继制等婚姻形式.所有这些都是远古蒙昧、野蛮时代遗留下来的群婚与对偶婚的习俗.以此可见,<诗经>时代是一个婚姻状况混乱、婚恋比较自由的特殊时代.  相似文献   

8.
人类婚姻的发展,经历了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几个阶段。而在各个阶段之间,都曾经存在着各种过渡性的婚姻形态,且不同的民族和地域,还有不同的表现。从古代壮族的“入寮”、“吐饭”的婚俗中,我们亦可以看刭壮  相似文献   

9.
论男女社会地位及婚姻家庭伦理变迁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蒙昧时代母权制的形成是自然的,群婚与对偶婚条件下的婚姻家庭伦理还没有被打上私有经济利益的烙印。野蛮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引起父权制代替母权制家庭革命,推动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专偶婚制转变。文明时代的小农生产方式决定了男权社会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工业时代生产方式的革命带来了妇女解放的曙光,但男女完全平等与真正性爱实现的前提条件是对财产私有制的扬弃,这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0.
1981年作者以谱系法对云南省永德县彝族(利米人)的婚姻史进行了调查,发现利米人的婚姻状况较为特殊,其基本特征为:利米人享有较大的性自由,不仅婚前而且婚后可以和异性朋友在外野宿(俗称“买牛加”),不受社会非难;利米人正式婚姻实行严格的单偶制,不允许多妻。但婚后享有充分性自由(“买牛加”),由于这个原因再加上其他原因,利米人离婚甚为频繁;利米人实行父方居住及父系嗣继制度。一对正式配偶及其未婚子女或加上单身父母(或其他亲戚)组成的核心家庭是利米人家庭主要形态,儿子结婚后便要分家。利米人的婚姻形态与另文介绍的云南永胜县他鲁人的婚姻形态有若干相同之处。像利米人、他鲁人这样的婚姻形态,对中国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的意义在于它们提供了实例,有助于人们摆脱至今仍占统治地位的单线进化论的影响。曾由摩尔根首先提出并经恩格斯归纳出人类婚姻家庭的演化模式,即人类婚姻由血缘婚和群婚到对偶婚再到一夫一妻制,与此相适应的原始群到母系家庭再到父系家庭,已有愈来愈多资料表明,这一把婚姻家庭分为几个发展阶段的模式很难成立。  相似文献   

11.
人类经历过漫长的原始游群生活和血缘家庭公社以后,进入到氏族公社时期。而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这一革命在文化民族中是怎样和在何时发生的,我们毫无所知。它是完全属于史前时代的事”。在这一革命过程中,人类又经历过群婚和对偶婚的发展阶段,才逐渐进入到父权制统治下的一夫一妻制家庭。人类家庭形态的发展,虽为经济发展所决定而有共同的发展规律,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但由于一些民族因周围先进或落后民族的影响,因此产生了家庭形态发展的不平衡性,使群婚、对偶婚家庭以变异或残存形态长期存在于阶级社会里。正因为如此,直到解放前,散居于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五省(区) 的瑶族,虽然普遍进入了一夫一妻为基本经济单位的婚姻形态,但还保留有较为突出的原始社会的婚姻遗俗。本文拟从瑶族的民间故事传说、通婚范围、转房制,舅权、抢婚、不落夫家等几个方面,谈谈瑶族的几种婚姻形态。  相似文献   

12.
《左传》中“烝”、“报”婚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传》中的“烝”、“报”婚实质上是一种带有淫乱性质的婚姻,“烝”是下辈男子与长辈女子间的一种不符合伦理的婚姻名称,“报”与“烝”的形式相近,也是与自己不同辈份的女子之间的乱婚。“烝”、“报”婚与群婚中的转房婚是两种完全不同性质的婚制,也不属于任何形式的群婚。  相似文献   

13.
本文运用许多民族习俗证明,婚礼不是产生于对偶婚至一夫一妻制的过渡时期,而是萌芽于对偶婚的中后期。通过对聘礼性质的分析,作者否定了婚礼起源于财产的考虑和买卖婚。作者认为,婚礼的产生是一个历史发展过程,由诸多因素促成。  相似文献   

14.
陈晓阳 《阴山学刊》2010,(6):102-108
摩尔根的群婚论自问世以来,就遭到人类学家的猛烈抨击,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一理论就被西方学术界所彻底摒弃。现代西方人类学家的一致看法是,人类历史上没有存在过群婚,一夫一妻制婚姻始终是人类最普遍的婚姻形式。但是建国后,我国学术界却一直把摩尔根的理论奉为"经典",迄今为止仍然如此。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一是摩尔根的理论曾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赞扬,二是中国人自古就有远古先民曾经群婚的观念,三是我们把原始人想象为动物,四是我们常常把兄弟姊妹互为夫妻的神话当作真实的历史事实。但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我们的原始社会史研究已远远落伍了。  相似文献   

15.
研究婚姻进化史的宝贵资料当今关于婚姻和家庭问题的研究方兴未艾。然而,傣族婚姻进化史的研究仍属空白。原始婚姻的发展,通常的说法是经过了杂婚、血缘婚、普那路亚婚、对偶婚和一夫一妻制五个发展阶段。傣族先民的原始婚姻,特别是血缘婚,“属于非常遥远的时代”,已经找不到它在过去存在的直接证据了。现今我们只能通过文献记录、考古资料、亲属称谓、“语言遗迹”、婚姻习俗、神话传说等来进行研究。而关于傣族的考古发掘才刚起步,目前未见关于婚姻和家  相似文献   

16.
《诗经》有赘婚和弃夫现象的描写和反映:赘婚是一种男“嫁”女的婚姻形态,是远古母权制时代的野蛮婚俗———对偶婚的遗迹;在赘婚家庭中,女子居于支配地位,“弃夫”现象几乎成为当时一种常见的婚姻现象而不足为怪。  相似文献   

17.
论祖先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祖先崇拜与西南民族服饰文化杨正权祖先崇拜是继图腾崇拜、自然崇拜之后被中国西南各少数民族所虔诚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其产生的年代大约在母系社会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代,即群婚制向对偶婚转化的时代。其产生的理论基础是“灵魂不死论”。西南各少数民族认为万事万物...  相似文献   

18.
试论社会变迁与抢婚习俗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习俗 ,是人类文化组成部分 ,当一种婚姻形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制度的变革而消失之后 ,有关的婚姻习俗却仍在传承。“抢婚”习俗源于氏族外群婚向对偶婚的转变时期。原始氏族成员由男从女居转变为女从男居 ,是“人类所经历的最急进的革命之一。”而抢劫婚便是完成这种转变的一种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变迁 ,在新的社会形态下 ,抢婚习俗由于具有新的社会功能而被继续传承。作为民俗文化的抢婚 ,在不同类型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侗族婚姻家庭述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的婚姻家庭形态,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有自己发展的历史。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演变经历过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分权制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家庭五个发展阶段。这几种婚姻家庭形态在侗族婚姻家庭史上是否存在?本文就侗族的婚姻家庭形态的发展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婚姻伦理之“源”“原”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红梅 《兰州学刊》2010,(3):123-126
中国婚姻伦理同世界上其他民族一样起源于原始血亲婚配禁忌,历经了群婚伦理、对偶婚伦理的演变,到了周代,一夫一妻制婚姻伦理便基本形成。但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社会后形成了迥别于西方的传统婚姻伦理。这种差异主要是中西方自然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结构和文化价值的历史条件之“原”的差异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