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艺术讲究"气韵"、"气脉"、"气骨"、"气象",讲究"风气"、"意气"、"神气"、"逸气"。并将"气"纳入艺术美学范畴,成为艺术评论的一个重要标准。其中艺术的中"气"与"空白"经营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长期的艺术设计与创造的实践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存在于这些特质材料之间及其周围的"空白"也在积极参与着艺术创造,而且发挥着奇特的作用。艺术设计中的一、"透风漏目"的虚实处理、"借景移光"的整体留白、"烘云托月"的蓄势铺垫、"取法自然"的借景抒情等都是这种空白运用。  相似文献   

2.
曹凤霞 《学术交流》2003,(11):140-143
“曾经”、“已经”的语法意义:可以表示时间,但它们更主要的语法意义是表示时态(体貌),而且需要进一步明确的一点是,当它们不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既表示时间又表示时态;当它们与表示时间的词语或提示性时间短语共现时只表示时态。“曾经”表示曾然态,“已经”表示已然态。  相似文献   

3.
霍有明 《唐都学刊》2001,17(4):70-74
《水浒》中的“忠义”历来是研究者最众说纷纭的问题。从“义”词源的演化过程来考察,“义”作为伦理原则词义则出现了“二律背反”的分化一与“忠”含义相同,“忠义”合缀的偏义复词亦如是;一则成为个体及民间团体的种种江湖之“义”。《水浒》的魅力之所在,显非江湖之义,从而为后世人们所喜闻乐读。  相似文献   

4.
王琳  陈隆文 《唐都学刊》2002,18(1):70-73
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 ,钺文化广泛地存在着。对于钺的用途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都存在着不同的看法。通过对目前发现的大量考古材料的研究分析 ,钺可分为石钺、玉钺和青铜钺三种类型。它们的用途各有不同 :石钺没有作为生产工具的痕迹 ;玉钺具有礼法、陪葬的作用 ;青铜钺作为兵器、刑具 ,具有军事权力的象征意义。那种认为钺是生产工具的观点是无根据的。  相似文献   

5.
论"虚假人类中心论"与"真实人类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从而引发了对以往“人类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应该说,这是人类面临生态环境危机,在理论和实践基础上进行的自我反思与批判。反思的结果是有些人把问题简单而武断地归结为“人类中心论”,进而提出“非人类中心论”。实际上,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不能简单笼统地归结为是“人类中心论”问题的症结是以往的“虚假人类中心论”。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能以“非人类中心论”代替“人类中心论”,而是抛弃“虚假人类中心论”,建构“真实人类中心论”。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的"社会风俗史"意义及其"精神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时人 《求是学刊》2007,34(1):94-105
《水浒传》特殊的“集体累积”成书过程,决定了它是“历史成份”极其稀薄的“英雄传奇”小说,其绾结短篇的特点,使众多“英雄好汉”的出身经历和聚义故事成为这一鸿篇巨制的主体内容。这些主要源于宋元民间“说话”的故事,保留了大量社会生活“原生态”的描写,使《水浒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社会风俗史”的意义。在漫长的成书过程中,《水浒传》不仅在叙事艺术上经历了反复锤锻,同时也积淀、凝聚了“近古”以来中国社会广大民众普遍的观念意识和情绪心理,形成了带有时代特征的精神意象。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思想是对"历史周期率"的跨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玉娟 《学术交流》2003,3(1):17-21
长期以来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变迁是否有规律 ,这种规律是否客观 ,是否可以改变、抗拒 ,一直争论不休 ,众说纷纭 ,见仁见智。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把“历史周期率”作为一个深刻的课题来思考和探索。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思想体现了跨越“历史周期率”的宏观方略 ,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所谓“历史周期率”的郑重回答。  相似文献   

8.
副词"又"的语气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又"的用法很复杂,这种复杂性导致了学者们在描写其用法时常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加强反问"、"加强否定"、"表示转折"这三种语气用法可以作统一的描写,即突出对立关系,又使结果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9.
王维国 《唐都学刊》2005,21(3):36-40
关于政府人的人性预设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由"道德人"转向"经济人",第二次转向是由"经济人"转向"公共人".作为对"道德人"和"经济人"超越的政府人预设,要既能发挥对政府人积极的激励作用,又能起到约束作用,使激励和约束相得益彰,因而"公共人"并不是对政府人的真实揭示.正义一方面和道德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和社会制度、政治体制和政府组织的正当性相关,因而对政府人的正义要求恰好既能发挥激励作用,又能发挥约束作用.可见,政府人的基本角色是"正义人".  相似文献   

10.
作为"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科西克以"具体总体"为核心,系统构建了他的全部哲学体系。在追溯"总体"概念发展过程的基础上,科西克对其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提出了他的"具体总体"观。这一概念的提出标志着哲学研究方式的根本转换:将对世界超验本质的思辨转化为对人的存在方式的关注。"具体总体"具有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三重内涵,它所要揭示的是人如何通过革命性、创造性的实践活动超越资本主义条件下"抽象"的存在状况,实现"具体存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杨雅丽 《唐都学刊》2002,18(4):106-109
郑玄、孔颖达等训诂大师皆将《礼记·礼器》篇名及篇首“礼器”之语诠释为“礼能使人成器”。这种解释与孔子“君子不器”的哲学命题相悖 ;孔子和儒家认为人乃“天地之心” ,礼是人治国、修身之器 ,故“礼器”不得解释为“礼能使人成器” ;儒家坚信一个真正的君子不能仅有一器之用 ,而应该成为博学通才。“礼器”当为古汉语判断句式 ,意思是“礼是器具” ,可以理解为“礼是人修身之器”。  相似文献   

1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要求建设和谐社区,建设和谐社区的关键环节是什么?本文认为,建设和谐社区应以满足居民需求为中心,紧紧围绕"居民需求"开展社区建设与社区服务工作,建设完善的"居民需求网"。社区"居民需求网"应包括"需求了解网"、"需求满足网"、"需求评估网",三者共同架构起一个需求网络体系。和谐社区的建设工作,应以社区"居民需求网"建构为重心。  相似文献   

13.
"进化"的科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赵敦华 《求是学刊》2006,33(2):26-31
自从达尔文提出进化论以来,“进化”这个概念已经成为日常语言中的一个常用词。虽然进化论可被应用于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但是日常的或“准学术”的言谈不能表达进化论的科学意义,反而造成对进化论的似是而非的误解。文章通过对比人们对“进化”这一概念的误解和该概念的科学含义表明了科学语言和日常语言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徐桂梅 《学术交流》2002,(4):125-128
对外汉语教学是汉语研究的试金石。用这一试金石检验“把字结构”的研究,便可发现我们的许多认识尚停留在“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反映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则是教材和教师只讲“把字结构”的语法构成方式而回避为什么和在什么语境下用该结构,学生只会造“把字句”,但在交流中回避使用该结构。从修辞的角度探讨操汉语的中国人创造和选择这一言语结构形式在文化、民族心理以及表达习惯等诸方面原因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何兰 《学术交流》2002,5(2):133-135
所谓“狄克逊事件”,是指1933年12月,德国新任驻日本大使冯·狄克逊拟应日本之邀访问伪满洲国之事件。这是希特勒上台后德国对伪满“不承认”政策受到的一次严重冲击,也是德国外交部内部发生的政治“地震”。  相似文献   

16.
张运良 《唐都学刊》2002,18(1):52-53
“三个代表”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学习“讲话”精神 ,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关键在于实践。当前 ,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 ,认真实践“党要管党”和“从严治党”的方针 ,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坚持群众观点 ,走好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在哲学沉思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这种相似性是有限的.马克思"实践"概念的提出,无论是从理论语境还是从其现实指向上,都与海德格尔"烦"的思想有着根本的不同.看不到这一点,就会出现当代马克思哲学研究中将马克思海德格尔化的倾向,这是实现马克思哲学当代阐释时需要清醒意识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谭佳 《求是学刊》2005,32(4):46-50
用胡塞尔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将审美活动中人的"内知觉"从遮蔽我们的"物"知觉中剥离,澄清"经验"是一切审美活动、情感体验的直接对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区分科学态度与审美态度、超验体验与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古学"与"国学",是日本近世两大重要的思想流派.各自的集大成者荻生徂徕和本居宣长,取向上有差异,话语上有分别,但学脉上有关联,观点上有承袭.在将实用主义和民族主义同时植入自己学说体系内,并为它们营造可以连续生长的文化环境乃至政治环境的问题上,两者间并无龃龉,且成为日本近世思想链条上前后衔续、难以分断的两大逻辑连环.  相似文献   

20.
王鸿滨 《唐都学刊》2002,18(2):104-106
文章从汉语史的角度 ,分析了复音动词“以为”由“A以为B”到“以A为B”再到“以为AB”发展的轨迹 ,进而得出《春秋左传》中的“以”和“为”合用还未普遍具有动词“认为”义 ,只能看作是“以A为B”的兼语省略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