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与盘庚有关的商都,文献材料主要有奄、邢、亳、殷等,考古发现至少包括洹北商城和殷墟.研究发现,盘庚既非直接从邢都迁往殷地,也不是直接从奄都迁往殷地;在盘庚为王期间,经历了从奄迁"河南"之亳(郑州商城)、又从河南之亳迁往殷地两次迁都.其中第一次迁都可能与阳甲时期商王朝国势变衰、盘庚意欲振兴商王朝有关;长期洪水泛滥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可能是盘庚第二次迁都的主要原因.郑州商城的发现表明,这里不仅是商汤之亳都所在,而且整个商代前期该城并没有被废弃,而是作为主要的政治中心一直存在着,故盘庚"复居成汤之故居"应为此地.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殷都位于今安阳西北郊一带是毋庸置疑的.洹北商城发现有大型城垣和宫殿区遗存,性质为商代都城无疑,其年代与盘庚迁殷的年代及小辛、小乙的年代相合,故其为盘庚所迁殷都的可能性甚大.殷都经历了由"盘庚之殷"(洹北商城)向"武丁之殷"(小屯殷墟)之变迁.从洹北商城宫殿区普遍存在烧土块堆积、小屯宫殿区临近洹河而建、宫殿区及周围开挖有多条水沟等现象推断,"盘庚之殷"被废弃的原因与武丁初期的一场毁灭性的火灾有关.  相似文献   

2.
关于盘庚迁殷后的都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盘庚迁殷地望探索的回顾关于盘庚迁殷以来的都城,由于史料记载的相互错综,长期以来为人们所困扰,尤其是盘庚所迁之殷究竟在哪里?如何正确确认商代后期的都城,以及安阳殷墟与朝歌殷墟的关系等等,则成了当前国内外学术界所关心的一些重要问题。就此,本文将浅抒己见,以求他山之石。  相似文献   

3.
帝辛后期迁都朝歌殷墟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盘庚迁殷以后商代都城基本稳定,地望比较清楚,从讨论的情况看,大致有下面三种意见: 1.以《古本竹书纪年》等文献为依据,,结合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其他考古材料,肯定安阳小屯是商代盘庚迁殷至帝辛灭亡的国都。  相似文献   

4.
殷墟非殷都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安阳殷墟是商代盘庚至纣之灭,经历二百七十三年的王都所在地,这是一种流行的看法,甚至有人说“这种认识己成定论,无人非议。”然而笔者通过查阅古文献和考古发掘资料,尤其是把郑州商城和最近发现的偃师商城与安阳殷墟的发掘资料作了认真比较,初步认为:盘庚未迁殷墟,殷墟不是殷都。“疑义相与析”,现不揣冒昧和浅陋,草成拙文,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殷墟辑思录     
殷墟是武丁时代的国都,曾经是亚洲青藏高原以东的政治中心,在其繁荣和强盛的背后显现出殷商的几个特点:嗜好迁都,嗜好占卜,嗜好饮酒,嗜好虐杀。所以,武丁建都安阳后,殷商之统治者依然按照上述惯性发展,最终导致纣王朝以酗酒和暴虐而灭亡。文章从地理、历史、文化和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殷墟及其出土文物,针对卜述结论进行了考证。  相似文献   

6.
根据文献记载,商王朝从汤开国到纣灭亡,一共有六个都城,即汤都亳,仲丁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耿(或邢、庇),南庚迁奄和盘庚迁殷.解放以前,能确定下来的只有盘庚迁殷的安阳殷墟一处.1955年郑州商城的发现和以后的发掘,以其巨大规模的城垣和城内外发现和出土众多的精彩丰富的遗迹、遗物而著称于世①.对于这样一座十分重要的商代城址的性质,自然一向为国内外众多的学者所关注.学者们纷纷发表意见,从各个方面,各种不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一文的注解中,释“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为“盘庚迁都,表示怨恨的都是老百姓啊”。其实,这是不恰当的。何以见之?“胥怨者民也”下面紧接着的一句为“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按照课文注释,三句连起来应译为:盘庚迁都,表示怨恨的都是老百姓,而不仅仅是朝廷中的士大夫。这种译法是不妥的。试想,不仅仅是朝廷中的士大夫,意思就是说怨恨迁都的,也有朝廷士大夫,只是不限于他们罢了。而前面已说“都是老百姓啊”,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其实,当时怨恨迁都的力量,主要来自贵族方面。而“百姓”的概念,在战国以前乃指  相似文献   

8.
商代后期的都城“殷”,也称“北蒙”,从公元前十四世纪盘庚迁都到这里,到纣,曾长期是殷王朝的国都。《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说:“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迁都。”这里,曾经是一个繁盛的都市,人口集中,手工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尚书·盘庚》三篇,是商玉盘庚在迁都前后围绕着迁都问题所作的几次讲话。这是商代保存至今最长的文字资料,为治商史者所珍视。目前,我国史学界提出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是民主制的城邦联盟,而周代又是继承和发扬了商代的传统而来的。商代实行民主制的主要根据则是《尚书·盘庚》三篇。因此,着重研究一下这三篇中所反映的有关商代政体的内容,对认识商周时代的政治制度,当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今年是殷墟科学发掘六十周年。40余名从事殷商文化研究、教学的专家学者于10月9月在殷墟所在地安阳博物苑举行了学术座谈会和纪念活动。著名的甲骨学家、当年曾亲自参加安阳殷墟发掘的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胡厚宣教授致  相似文献   

11.
正确称谓中国古代社会,必须以其基本生产方式为依据。而分析《盘庚》篇人际关系,并无奴隶制痕迹。和西方奴隶制形成过程相比照,盘庚之所为刚好堵塞了中国古代社会走向奴隶制之路。商周时期,王侯占有土地,以租税合一形式剥削血族成员,以宗法组织进行统治,是和奴隶制不同的另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应有一个特殊称谓,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2.
庚桑楚实有其人 ,并非“寓言”人物。《庄子》中的《庚桑楚》一篇 ,为庚桑楚弟子记录的庚桑楚言行和思想 ,是探讨研究庚桑楚思想的重要依据。在学术思想体系上 ,《庚桑楚》前承《老子》 ,后启《庄子》 ,是老、庄思想之间的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红楼梦》版本研究的重大突破表现在对己卯本、庚辰本的研究上,既找到了己卯本的藏抄主人是怡亲王弘晓,又找到庚辰本同己卯本的血缘关系。己卯本是同曹家有着两代交往的怡亲王弘晓的家藏本,其底本可能来自曹雪芹或者脂砚斋的家藏本。庚辰本与己卯本有着一个共同的祖本,这就使保存完整而又最近真的庚辰本成为一个最重要的本子。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宁波学者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是非常丰富的:南宋“甬上淳熙四先生”从心学出发而倡导人心之和;明代方孝孺以强调文明政制的职责来关注社会和谐;王守仁则将社会和谐的基础深筑于“致良知”之上;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则从对社会治理机制的改造出发,致力于社会和谐的实现。所有这些,都对传承和倡导中华和谐文化的优秀传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生活于黄河及黄河以北的古代居民,发观了"山"的阴阳之性和阴阳之别,即运用这一发现来构造关于山的神话.先奏时期,以上述地域为背景的山神话山神形象,呈现着由"蛇"到"龙"的演变历程.龙形山神即成为阴阳思想观照的对象,成为阴阳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象征和说明.而阴阳的哲学属性则决定了龙形山神的奇异神性,直接影响着山神话的演变.  相似文献   

16.
在崇祯皇帝继位、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垮台以后,当时的文坛出现了三部揭露谴责魏忠贤阉党的小说:《警世阴阳梦》、《皇明中兴圣烈传》和《魏忠贤小说斥奸书》。在这三部斥魏小说中,《魏忠贤小说斥奸书》的历史意识与文学意识结合得最好,是最有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作品,这部书令人瞩目之处是,该书作为一部历史小说,用艺术的手法,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晚明时期东林党与魏党进行顽强斗争的过程,在历史小说的写作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上帝崇拜来自远古.从殷芸《小说》和段成式《酉阳杂俎》关于上帝的传说看,天界曾先后出现过三个上帝:刘天翁、张天帝和曹明帝.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他们对应的是华夏文明之初人间先后出现的三个总首领:赤帝(炎帝)、颛顼和帝喾.天界上帝是人间君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8.
林庚在1930年代创作的自由诗中极其注重感觉的书写,认为“重要的是感觉”,当他带着自己诗歌实践的经验回望古典诗传统并对之进行“再认识”和重新阐释时,重新发现了古典诗词中“感觉”质素的重要性,将之视为“极端的诗”的主要内容,形成了林庚对古典诗传统中“感觉”质素的再发现。  相似文献   

19.
为了深入对《周易》政治思想的研究,分析了《周易》所蕴含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思想的内容,阴阳对立,阴阳互补,阴阳矛盾促成变化。得出《周易》所蕴含的政治思想是在遵循“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哲学基础之上形成的,包括顺时应变,以民为本,君臣共治为主要内容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