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笛卡尔哲学大厦顶端的道德学有一个核心的概念--générosité.笛卡尔借助内在于人自身之中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赋予这一概念人人平等、利他爱人的义涵.générosité对其他美德具有统摄性地位,成为德性之冠,充分体现了笛卡尔的道德理想.具有générosité这一美德的人就是笛卡尔心目中的道德圣人.笛卡尔关于générosité的阐释对亚里士多德的大度论、斯多亚学派的圣人论和基督教谦卑学说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并对康德的意志理论产生了影响.因此,générosité邑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意志的绝对自由对于康德哲学是一个根本性的前提,也是使其得以从纯粹理性进展到实践理性的关键概念.通过剥离人类自由意志中的经验性成分,区分只对特定主体的意志有效的主观"准则"和对所有理性存在者的意志都有效的客观"法则",康德对实践理性、道德与宗教的论述,得以超越近代以前的神学与哲学在自由意志问题上的争论,并将基督教神学所倡导的罪感意识改造成了一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由道德宗教所倡导的有尊严的谦卑意识.  相似文献   

3.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通过对自由的现实性与道德法则的可能性的演绎,说明道德法则乃是人们必须无条件遵循的基本实践原则.道德法则(实践性的先天综合判断)的主词“绝对善良的意志”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善良意志,即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与有限的理性存在者的善良意志.联结定言命令的主词“绝对善良的意志”与谓词“其准则总是能把自身视作普遍法则而包括在自身之内的意志”的第三者就是纯粹意志的理念.在实践视角下的自由是理性存在者根据自由理念及与之一致的道德法则理念而行动的能力.人的理知世界的成员身份与纯粹意志使人意识到理性存在者无与伦比的崇高性,纯粹实践理性(亦即自律的能力)就是具有最高的尊严和价值的自在目的,因此,有自由的有限存在者应当遵循定言命令.自由和道德法则理念都指向超验的本体世界,唯有在实践的意义上才获得了实在性.康德开辟了独断论形而上学与主观主义怀疑论之间的第三条道路,即先验观念论的道路,确立了批判的、建构性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4.
“神圣存在者”是康德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对康德伦理学论著的梳理,本文发现它包含“神圣立法者”和“神圣守法者”双重含义:从立法角度看,所有有理性的存在者都凭借其立法能力(立法理性)是神圣的,人作为有理性的存在者也是其中之一;从守法角度看,只有天使和上帝这类存在者才是神圣存在者,它们具有完善意志,能够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法则,而像人这类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并不具有完善意志,不能心甘情愿地遵守道德法则,因而不是神圣存在者。这两个含义不宜混淆。《道德形而上学》德性论导论中的endliche heilige Wesen是第二个含义的神圣存在者,只能理解为“终极的神圣存在者”,而不能理解为“有限的神圣存在者”,后一种理解会导致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5.
在康德哲学中,所有先天综合判断都存在着将其主词与谓词联结起来的第三者问题.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由追问“定言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综合命题何以可能?”而专门提出了“何谓定言命令的第三者?”这个异常难解的问题.对此难题,学界有一条很有影响的解答思路可称为“混合思路”,它不想从完全先天的角度把握定言命令的第三者,而是将既受感性欲望刺激、又属于知性世界的同一个意志即二重化的意志当作第三者,该思路从根本上背离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基本方向.它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逻辑上的问题,即第三者和定言命令之主词的重叠问题.它将第三者类比于有关自然的先天综合命题的先验图型,这一认识也是对第三者的一个重大误解.惟有试图完全先天地去寻找第三者的先天思路才是可取的,它借助于——在一个先天的理念中——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这个第三者,将定言命令的主词与谓词综合地联结起来.因为在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中,可以同时找到“意愿准则成为法则”的目的意愿和“按此准则行动”的行动意愿,即找到康德所说的“两种认识”.第三者是一个理想,是一个纯粹理性的概念,以此理想为基础的定言命令所要求的,无非就是要使人这种不完美、非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以那个完美而神圣的理性存在者为原型,促使心灵不断升华,成为康德心目中理想的理性存在者即完美而神圣的理性存在者而已.康德其实是把自己的道德形而上学完全奠基于纯粹理性的一个先天理念即有关完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意志的理念之上.  相似文献   

6.
作为笛卡尔哲学大厦顶端的道德学有一个核心的概念——générosité。笛卡尔借助内在于人自身之中的自由意志和理性,赋予这一概念人人平等、利他爱人的义涵。Générosité对其他美德具有统摄性地位,成为德性之冠,充分体现了笛卡尔的道德理想。具有générosité这一美德的人就是笛卡尔心目中的道德圣人。笛卡尔关于générosité的阐释对亚里士多德的大度论、斯多亚学派的圣人论和基督教谦卑学说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并对康德的意志理论产生了影响。因此,générosité在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通过论证意志自由和理性自律,展现了其理想道德人格的本真精神;从意志自由的逻辑起点到理性自律的至高点,再到自由和自律统一的内在人格魅力,展现了成熟自觉的道德人格的深刻内涵,赋予人以无上的人格尊严.康德道德人格理论在现代中国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通过论证意志自由和理性自律,展现了其理想道德人格的本真精神;从意志自由的逻辑起点到理性自律的至高点,再到自由和自律统一的内在人格魅力,展现了成熟自觉的道德人格的深刻内涵,赋予人以无上的人格尊严。康德道德人格理论在现代中国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除理性在道德领域的危机,叔本华以意志本体取其而代之.意志是叔本华伦理学体系的核心范畴,也是叔本华视野中伦理学建构的出发点.叔本华在对意志范畴进行阐述时,表明了意志本体代替理性本体的伦理学意义,建立了非理性主义的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从古至今,道德评价都是社会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实施的杠杆。道德评价又分为动机论和效果论两大主流。在当今这个过分重视个人利益的市场经济社会,康德的道德动机论堪称一剂良药。康德认为,行为的道德性因道德动机而彰显。人作为理性的存在,其意志是自由的,而意志就是实践理性。意志自由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关键,所以人类才拥有道德的善恶。这是康德把道德动机论作为道德评价标准的前提。了解康德的道德动机论对当今社会不良风气的纠正和促进社会良好和谐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社会契约理论的普遍意志到康德的自由意志,意志概念的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不再与个体意愿的选择相关联,而是由理性来规定自身,并由此获得意志概念的实践内涵。在这一转化过程中,卢梭对意志概念两层内涵的阐发功不可没。断然摆脱与自然状态的关联之后,卢梭通过公意概念,不仅实现了由个体层面到普遍性层面的视角转换,使意志成为普遍意志;还以立法身份出现于共同体之中,并与以转让的方式进入共同体中的个体结合为统一体。由此,意志在其与法则的内在关系中呈现出自由的本色。从康德哲学的视角反观,卢梭对意志概念的贡献在于:通过意志的自由让康德看到了意志与理性相结合的可能性,而正是经由这一结合,自由意志显露出立法内涵中的道德底蕴。  相似文献   

12.
:《 第一哲学沉思集》以 “ 普遍怀疑”为开端,探寻 “ 清楚分明的确定性”为目的,用“ 我思”奠定了近代主体性哲学的 “ 新基础” ,来证明上帝和物质世界存在的 “ 老问题” 。笛卡尔在 《 沉思集》之中 “ 按照思维的顺序”所展开的论证路向,一直被视为近代理性主义者的开端和典范。然而,对于 “ 我思”这个全新的哲学开端,笛卡尔究竟做出了怎样的规定?本文试图从 《 沉思集》中的 “ 意志”问题入手,展现出隐藏在理性主义者面相下的另一个笛卡尔形象:一个意志论面相的笛卡尔。  相似文献   

13.
康德整个批判哲学体系以自由为基石,强调理性本身的终极目的和意义,在理性被工具化的启蒙时代凸显人的尊严和价值是其思想体系的最终目的和归宿。康德认为人作为理性存在者,与其它非理性存在者的本质区别在于人有基于自由的道德法则。道德法则的存在以及相应的道德责任的追究是人的尊严的体现。所以,人的尊严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普遍立法,人是目的和意志自律。  相似文献   

14.
爱丽斯·默多克于1957年创作的《沙堡》(The Sandcastle)是一部关于婚姻出轨的伦理小说。分析指出,小说中莫尔与雷恩之间的"婚外情"揭示出人是一个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体现出理性意志、自由意志和非理性意志之间的伦理冲突。因"欲"而起的"婚外情"是其自由意志没有得到抑制、摆脱道德责任的非理性意志占据上风的结果。激情过后,自由意志的力量渐渐减弱,理性的回归成为必然。莫尔最后的归家选择是其伦理意识回归的表现,其间,理性意志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该小说对于当代中国构建和谐的婚姻伦理关系也有着重要的道德警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对康德伦理学的继承和超越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从理性到交往理性.他们都在理性的基础上建立道德的普遍性原则,但康德的理性是个体理性,而哈贝马斯则在语言哲学的范式里建立了交往理性.其次,从主体性到交互主体性.这突出体现在"自我同一性"问题上.在哈贝马斯那里,自我同一性已不再是康德式的孤独主体的自我反思关系,而是主体间的彼此承认和相互认同关系.再次,从先验性到程序性.康德用先验性的理性来证明道德的普遍性.哈贝马斯认为,理性是任何商谈、论证都必须满足的合理程序,是一个程序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自由意志是哲理法学派采取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理性进行纯化而得出的概念。其理论旨趣在于发现一种类似于自然法则的道德法则,寻找人们的行为所必然依循的自由规律,从而创建一种能够像物理学等科学一样精准的道德学说。因此,自由意志是纯粹理性制定法则并依循法则而行动的能力。也只有在这个层面上,才可以说意志是完全自由的。  相似文献   

17.
笛卡尔质疑17世纪流行的关于动物的认识方式,以二元论为基础,采用演绎法,并借助《圣经》和神学理论,以“奥卡姆剃刀”清除了动物身上具有感觉灵魂的设定。笛卡尔认为,动物没有思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感觉和激情,动物是没有意志的“自动机”,动物不是道德主体,不负有任何道德责任。笛卡尔动物观的革命性源于他的形而上学,他对动物并不持有“工具论”的观点,但他的动物观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观。笛卡尔驳斥动物具有灵魂的说法,突出了人的灵魂的不朽性。他看到了灵魂不朽对道德的必要性。笛卡尔哲学对动物的观点是残忍的,其解释并非完全公正。  相似文献   

18.
康德立足于普通人的道德意识而抽象出道德形而上学原理,由此派生出三种表达方式,把道德意识逐步引向自由意志的自我立法,使得行动主体具有了人格的尊严,并激发起"敬重"的道德情感,并最终在实践理性批判中确立了自由意志在人类道德行为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文章梳理了笛卡尔将真理知识的体系惟一的建构在人理性能力之上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的梳理,阐明了笛卡尔哲学以理性为真理惟一奠基点的特点。笛卡尔强调人精神的理性能力,并把这种能力抬高到真理本源的位置上,则以哲学形式宣布了人的理性能力的独立和在真理系统中的确立,是近代理性主义当之无愧的奠基者。  相似文献   

20.
道德自由包括意志自由、道德权利与道德境界三个基本层面,三者相互联系,共同构成道德自由范畴的丰富内涵。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由于个体在道德表达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道德自由的风险。道德自由风险的规避取决于道德自由主体的道德责任和道德理性两个重要方面。道德责任是道德自由的重要属性,而道德责任的有效性最终要由人们的道德理性来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