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试论西周王朝三大职官系统之构成宫长为我们曾经提出西周王朝应该设有掌管民事、神事和王事的三大职官系统①,其实,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白皋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接着,...  相似文献   

2.
甲骨文有个字── 从水从隹,可释淮;淮、 双声近义,所以一般都释为祭名的“ ”①。 应该注意到这个条名或乐舞常用来祭祀大乙──成汤(唐)。 “乙丑卜,贞,王宾大乙, 亡尤。”(《前》1·3·5) “王宾大乙, ,亡尤。”(《续》1·8·3) “贞,翌  唐(汤)。”(《前》)5·36·3) 文献里也说《大 》是汤乐。 今本《竹书纪年》:“殷商成汤二十五年,作《大 》之乐。” 《左传》襄29年:“见舞《韶》《 》者。”杜注:“殷汤乐。” 《墨子·三辩篇》:“汤。……自作乐,命曰《 》。” 《周礼·春官·大司乐》大 ,郑注:“《大 》,汤乐也。” 《…  相似文献   

3.
燕乐有广义、狭义之分。此处所谓《燕乐》是指狭义的燕乐,即十部乐、坐部伎中的《燕乐》。据《旧唐书·音乐志》记载,贞观十四年(640年),“有景云见,河水清”。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祥瑞的征兆。于是,协律郎张文收乃“采古《朱雁》、《天马》之义,制《景云河清歌》”,配上音乐伴奏,成为诸乐之首的《燕乐》。到了一百多年以后的唐玄宗时,在贞观十部乐的基础上形成了坐部位和立部伎,《燕乐》仍被列入坐部位中,并有所发展扩大,除《景云乐》外,还增加了《庆善乐》、《破阵乐》和《承天乐》,共计四部。其后,《燕乐》中的其他三个节…  相似文献   

4.
《仪礼》乐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晏子春秋》曰:“乐亡而礼从亡,礼亡而政从亡。”“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音乐关系着政权之存亡,社稷之安危。人们“审乐以知政”,通过乐来了解国政,了解国民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尚。究其本源,音乐不仅粉饰装璜着统治者的礼制,更主要的是音乐负载着亲疏贵贱长幼男女的宗法等级制。本文的目的也即通过《仪礼》中有关乐制的论述来说明周朝音乐与其宗法制度的某种联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两国艺术本来是独立发展的,各有其自己的特点。但自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艺术便逐渐吸收印度艺术的特色,并加以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殊风格的中国佛教艺术,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展放异彩。据中国史料记载,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楚王刘英曾为“浮图”斋戒祭祀并供养佛教徒,得到汉明帝的褒奖。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朝派使臣蔡谙到大月氏邀请天竺“  相似文献   

6.
修订本《辞源》第一册181页“伏历”条,书证之二云:“《宋书·乐志·三·魏武帝(曹操)〈步出夏门行〉诗‘骥老伏枥,志在千里。’一作‘老骥。”按:书证引文为曹操名作佳句,壮怀激烈,颇见雄心。诗句已演为定型成语,为历代人们述志、评人时所乐用,且每及此语,亦必想见当年曹操之雄才大略,奋斗不息之伟烈。唯词只作“老骥”,而非“骥老”。《晋书·卷九八·王敦传》:“每酒后辄咏魏武帝乐府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如意打唾壶为节,壶边尽缺。”至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于卷五四收载此诗亦作“老骥”。1979年11月中华书局版《曹操集译注》即据前二书而作“老骥”。至于  相似文献   

7.
“大索貌阅”考董惠民,李靖莉“大索貌阅”是隋朝采取的一项整顿、清理户籍的措施。关于“大索貌阅”,史书有三种记载:《隋书》及《北史·裴蕴传》记于大业五年,《隋书·食货志》系于开皇三年,而《资治通鉴》则兼采开皇五年与大业五年两种说法9因此,似乎隋朝曾三次...  相似文献   

8.
一、《霓裳》应有“开元”“清”音、“天宝”“邪”声两式关于《霓裳》,宋王灼在《碧鸡漫志》卷三中考证最为详细。他的结论说:“《霓裳羽衣曲》,说者多异,予断之曰:‘西凉创作;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所谓“西凉创作”,是指西凉进《婆罗门曲》之史事;“明皇润色,又为易美名”,是指《婆罗门曲》经润色而改名为《霓裳羽衣曲》的故实。这一论断,符合《唐会要·诸乐》的记述。《唐会要·诸乐》说:天宝十三载七月十日,太乐署供奉曲名及改诸乐名,婆罗门改为霓裳羽衣。据此,我们认为,《霓裳》在天宝十三年之前和之后,不仅称谓不同,在内容上也是  相似文献   

9.
“恕”,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规范。古人历来将恕视为美德。如汉代的董仲舒曾说:“圣人之德,莫美于恕。”《春秋繁露·俞序》先哲们认为恕是孔子仁学一以贯之的思想。在(论语》中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回:“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7’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怒而已矣。”《论语·里仁》恕德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另一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员公》。恕,作为为人之则,是处理个人与他人道德关系的基本态度和要求,也是现代人际交往…  相似文献   

10.
会稽涂山考     
会稽涂山考朱元桂朱元桂,男,1943年生,绍兴市文联主席。《尚书·夏书》说禹“娶于徐山”,《春秋左氏传》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吕氏春秋》、《史记》、《越绝书》、《吴越春秋》等都有关于禹与涂山的记载。所不同的是涂山是禹娶妻之地还是会诸侯...  相似文献   

11.
《论语·泰伯》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现存对此语最早的注释是何晏《论语集解》所引包咸的《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诗》。礼者,所以立身。乐所以成性。”邢昺《疏》:“此章记人立身成德之法也。兴起也。言人修身当先起于《诗》也。立身必须学礼,成性在于学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既学诗礼,然后乐以成之也。”《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中又有语曰:“吾闻夫子之施教也,先以《诗》,世道者孝悌,说之以义而观诸体,成之以文德。”据此,后世学者便普遍认为此语说的是修身所学三门课程的先后顺序,以为其意是说“学《诗》之后,即学礼,继乃学乐”,“把音乐作为他的教学工作的一个最后阶段。”研读再三,总觉此解于理难安。孔子讲授课程也许真象《大戴礼记》所言,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此语却未必是陈述讲授课程的顺序。疑之者有四:  相似文献   

12.
一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的周瑜是一个忠心耿耿、智勇双全、气度恢宏的军事家。他外形英俊威武,内心忠诚事主,矢志不移;他有过人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他勇冠三军,擒邓龙,战曹仁,“跨马(扌乐)阵”,不避矢石。他重友多情,慷慨好施,曾“推道南大宅以舍策”,与孙权、鲁肃情同手足;他“性度恢廓”,“雅量高致”,能“折节容下”,因此程普等新老将领皆对他赞不绝口。他多才多艺,精于音乐,时人誉之:“曲有误,周郎顾”。孙策称之为“英(亻隽)异才”,孙权赞之曰:“公瑾雄烈,胆略兼  相似文献   

13.
《诗经·郑风·溱洧》两章诗中有五句重复出现的男女对话:“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圩且乐。”自汉迄今,治《诗》者大都把三、四、五句理解为诗中女子所说。仔细推敲起来,这种理解显然是欠妥的。不能正确地句读这几句诗,又势必不能完好地理解全诗的意境。先看汉代经学家郑玄是怎样为之作笺的:“女曰观乎,欲与士观于宽闲之处。士曰已观矣,未从之也。女情急故劝男,使往观于洧之外,言其土地信宽大又乐也,于是男则往也。”这里郑玄第一个定调认为“且往观乎”和“洧之外,洵圩且乐”都是女子的话,是为劝诱男子再往而说的。唐朝孔颖达进一步解释说:“女谓士曰观于宽闲之处乎?意愿与男俱行。士曰已观乎,止其欲观之事,未从女  相似文献   

14.
“赋、比、兴”是前人总结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创作经验而提出的一组概念。最早见于《周礼·春官》 :“太师……教六诗 :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颂”。又见于《毛诗大序》 ,但有所不同 ,《毛诗大序》改称“六诗”为“诗六义”。经学家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说 :“风、雅、颂者 ,《诗》篇之异体 ;赋、比、兴者 ,《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 ,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 ,成此三事 ,是故同称为义。”理学家朱熹也认为 ,风、雅、颂是“三经” ,是“做诗的骨子” ;赋、比、兴…  相似文献   

15.
句吴与于越同属古越族,有共同的民俗,表现在衣、食、住、行、婚、丧、喜、庆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现分别谈一谈。“断发文身”是吴越的重要习俗之一。记载吴越“断发文身”的材料颇多。首先就句吴讲,《左传》哀公七年曰:“太伯端委,以治周礼,仲雍嗣之,断发文身,裸以为饰,岂礼也哉,有由然也”。《史记·吴太伯世家》云:“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断发文身,示不可用。”这是讲太伯、仲雍到吴地后,跟随吴越人的习俗,也“断发文身”,《论衡·四讳篇》云:“昔太伯见王季有圣子文王,知太王竟欲立之,入吴采药,断发文身,以随吴俗……曰:吾之吴越,吴越之俗,断发文身”。所以《风俗通义》云:“裸国,今吴郡也。被发文身,裸以为饰”。《论衡·书虚篇》云:“禹时,吴为裸国,断发文身。”可见,吴地的土著本来就有断发文身的习俗。正因为如此,故句吴立国后,就把它作为“国俗”。凡是投顺吴国的入,都必须服从这种“国俗”。《左传》昭公三年载:“吴灭徐,徐子章禹断其发,……  相似文献   

16.
《浙江学刊》一九八二年第四期所载《姚振宗与快阁师石山房丛书》一文,在评述清季目录学家姚振宗生平时提到:“一八八四年,陶方琦督学湖北,纂修《湖北通志》,他(指姚振宗)应聘编纂《湖北艺文志》十四卷。”在这段话里,陶方琦督学的时间和地点都是错误的,兹考订如下: 据该文注中说明,上面那段话的史料依据是《文澜学报》一九三五年第一集上刊登的《姚海槎(振宗)先生年谱》(陶存煦编)。实际上,该年谱是这样记载的:“光绪五年已卯(一八七九年),……陶方琦奉命督湖南学政”,“光绪七年辛已(一八八一年),……秋,陶方琦在官丁母忧归里”。“光绪八年壬午  相似文献   

17.
文王、武王享年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文王、周武王享年几何,本不应是太重要的问题。然而,由于周初历史记载缺乏,使得周文王、周武王的享年问题却又不同寻常。如西周的年代,西汉刘效就根据文、武二王的享年加以推测。如其所据有误,他推测的结论自不可靠;又如周公“摄政称王”问题,武王去世时成王是否尚幼,对该问题的回答有重要影响。而成三年幼与否,却与武王的享年应有直接关联。关于武王的享年,旧有四种说法:(1)《今本竹书纪年》“年九十四。”(2)《小戴礼记·文王世子》:“武王九十三而终。”《御览》八十四引《帝王世纪)同.(3)《路史·发挥》卷四、《…  相似文献   

18.
漫议裹足     
翻开世界文明史,曾有过两大畸形文化现象:一是男人做宦官,东西方均有;二是女人缠足,则是中国的“特产”。然而,查遍经史典籍,并没有女人裹足的记载。事实上,五代以前,女子是不裹足的。据《杂事秘辛》载,汉代保林吴姁。“足长八寸,胫跗丰艳,底平趾敛”,《唐诗记事》也记载着段成式描写妓女醉酒后斗殴情景时,有《光风亭夜宴》诗云:“掷履仙凫起,扯衣蝴蝶飘”,是说鞋有野鸭子太。另据《太平御览》记  相似文献   

19.
顾则徐 《探求》2008,(6):76-77
《春秋·襄公二十五年》记载道:“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这一记载源于齐国史官。《左传》具体说明道:齐国相国崔杼杀了自己的国君齐庄公后,“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意思是:齐国史官太史秉笔直书,记录基本的事实:“崔杼杀了他的君王庄公。”  相似文献   

20.
金文大保盉,大保罍铭文自发表以来,学者研读兴趣甚浓,部分学者的见解已见于《考古》杂志及中国古文学研究会第八届年会论文。两铭所载周王分封匽国史事,可以补充《史记》记载之不足,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然铭文古朴,文字看似平易,实则索解颇难。笔者于此铭研读断续数月,勉为此文,祈方家匡所不逮。铭云:“王曰:大保,隹乃明乃心,亯于乃辟”。大保,即召公奭。“隹乃明乃心”,“心”字诸家多隶定为(?),李学勤先生方释出心字,甚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