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女解放进程的推进及对性别平等的深入思考使"性别差异"成为女性主义理论家共同关注的一个主要哲学问题。他们分别从本质主义和社会建构的视角对性别差异的生成逻辑展开了争论。这些争论及在实践层面对这些理论的践行,诱发了去性别差异的不平等与重视性别差异的不平等。鉴于此,正视性别差异,促进性别差异与性别平等的动态平衡成为推动人类全面发展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在女性主义思想史上,两性的平等与差异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内部各流派之间的中心问题,平等与差异观贯穿了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史的始终。一般来说,女性主义性别平等思想经历了从第一次浪潮中自由主义女性主义提出的"等同论"平等观到第二次浪潮中激进女性主义提出的"差异论"平等观,再到第三次浪潮中后现代女性主义提出的"雌雄同体"多样化平等观,在激烈的探讨争论中,女性主义的性别平等观向纵深发展,呈现辩证整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舍勒于女性主义第一次浪潮的末期,对其成败进行了初步总结。舍勒是从文化角度来考察女性主义运动的,他认为女性主义运动的未来意义在于形成一种体现女性价值的"女性文化"。舍勒的"女性主义者"身份要打折扣,因为他在男性价值与女性价值孰高孰低问题上显得犹豫。无论是在定位男性价值与女性价值,还是在陈述性别差异时,舍勒都表现出了对女性浪漫的欣赏态度。在舍勒看来,女性是一种比男性更接近整合性的存在,实现这种存在也是舍勒对女性主义运动目标的终极设想。这一对女性看似肯定的价值定位,实际上回避了性别平等问题,并没有真正翻转男尊女卑的评价,反而强化了建立在传统二分观念基础上的性别结构。  相似文献   

4.
现代女性主义重行动轻理论,一直面临理论上的挑战。对女性主义不断反思,提高理论研究水平,是女性主义在当代发展的一大关键。一、“新关系论”作为分析哲学“对思想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可以纠正女性主义性别分析中的片面性;二、现代西方政治哲学关于平等问题,提出了新的理论分析,现代女性主义的性别研究,同样不可忽视这些新的理论成果;三、女性主义将“空间”和“场域”理念引入性别研究,同样具有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5.
女性主义致力于对男权文化下旧的秩序的颠覆,包括对男权知识体系的颠覆,其中也包括教学方法上的革命.女性主义教学法主张建立师生间民主与平等的关系,不再以教师为中心,反对教师领导和控制学生的课堂权力现状.以女性主义的上述教学理念为指导原则,设计了一次独特的社会性别参与教学让学生走进与社会性别有关的特定情景中,进行角色扮演,通过自我感知与觉悟来完成社会性别角色意识的成长.通过对这次教学实践的分析,有助于我们体会女性主义教学的原则反对权威,强调平等,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肖巍 《贵州社会科学》2008,220(4):25-30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传统教育观中存在着"性别不平等"现象,主要表现在"性别屏蔽"现象、性别刻板印象、课堂上女性话语权的丧失、教师身份中的性别歧视、主客观对立的认识论误区、教育政策中的性别偏见等。西方女性主义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批评。女性主义教育观对教育改革进行的思考,尽管也有许多争议,但这些思考本身不失为女性主义教育观挑战传统教育观和进行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7.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作为女权思潮中较重要的一支理论派系,以人文主义视角来审视女性与男性的性别差异,强调两性在能力上的"相似性"而非"不同",主张两性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机会和权利的平等.试图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中涉及两性平等的观点进行梳理,阐释其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1970年代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在此之前,女性主义运动已然在学理范畴将女性与男性之间存在的生理性别差异深挖至社会性别差异层面,然而这样的推进尚未对司法实务产生影响,美国的法官们仍固守生物决定论的陈见。1970年代以来,伴随着女性主义的进一步深化和女性主义法学的成长,社会性别的视角及方法渐渐被运用到女性讼案里,法院对待性别案件的态度有所改观,性别案件的数量和胜诉率有所提高,女性法官的数量亦逐步增长。社会性别论在美国司法适用的成与败,成为展望其于我国司法适用时在司法精神、女性讼案数量、审案思维、审案方法和女性法官数量方面的基础、比照和前鉴。  相似文献   

9.
在男女生理差异基础上,社会与文化以特定的、先验的方式对其性别意义进行了重新表达,使性别超出了生物学领域而进入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和文化范畴,并由此确立了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社会性别体制,把男女两性的发展置于一个封闭的系统中,简化了人们的社会知觉。教育要颠覆的正是现有社会中这种由性别转化为社会性别的文化和权力建构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建构一种社会性别公平理念上的教育——既强调性别差异,又基于性别差异来超越性别差异,追求一种对称、平等与和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江西社会科学》2015,(10):175-181
近代西方法学倡导自由平等博爱之际,受主客观条件限制,难以思量和顾及两性在实现平等时存在的落差。自由女性主义法学铺陈出主流平等观存在的性别盲视缺陷,通过主张女性也属于"个体"概念中的一部分和矫正带有性别歧视的法律这两个重要的实现途径。自由女性主义法学的平等观改善了女性的参政权、就业权、教育权、夫妻身份权和监护权;但难免存在由于过于强调两性相似面和形式平等而导致忽视两性差异和忽视实质平等的缺漏。在我国女性法律地位仍低落不高、性别就业歧视仍盛行不减的当今,自由女性主义平等观之得失无疑可以成为纠偏之良鉴。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地理学发展动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娜  董慧 《理论界》2013,(5):70-74
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经历了激烈的社会变革,社会问题不断激化,女权主义运动蓬勃发展。这些引起了西方人文地理学越来越多的关注,女性主义地理学应运而生。女性主义地理学致力于追求性别平等并消除性别不平等现象,至今已有30余年,其理论和实践不断走向成熟,并逐渐作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目前国内对女性主义地理学的研究较少,而女性主义地理学对中国地理学和女性问题发展均有重大启示,因此笔者认为应对其加以深入研究。本文从女性主义地理学的产生背景出发,对其内涵、主要研究内容展开阐述,并尝试对其发展动态加以总结和评析。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的因素分析与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衡量性别平等还是表述女性综合发展状况,高等教育机会的公平赋予都是不可或缺的评价指标.本文在描述高等教育机会的性别差异现状基础之上,分析了当代中国影响高等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的主要因素,检视了高等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给女性就业造成的问题,提出了改善高等教育机会性别不平等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与贫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农村教育领域的性别不平等主要表现在对子女教育期望的性别差异、学校设置性别意识的缺失、家庭教育资源分配的性别差异、男女生受教育年限的差异等方面。传统的观念、传统劳动分工模式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系的缺乏等因素影响了农村教育的性别模式,贫困也是影响教育性别不平等的重要因素。中国贫困农村的农户由于多种生计资本供给不足,而呈现出非常典型的男孩优先的教育模式,从而导致妇女陷入多元贫困状态。  相似文献   

14.
祝小丁 《南方论刊》2006,(11):49-50
马克思主义一贯致力于反抗私有制、经济剥削、劳动异化。女性主义从追求男女性别平等入手,逐渐过渡到反思人类男权文明,当女性主义注意到私有制和男权社会的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就对女性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及其方式,都对女性主义的理论以极大的推动。因此,女性主义研究应当重视和使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激进自由派女性主义、激进文化派女性主义理论犯了和男性中心主义思想同样的本质主义错误,走向了同样不平等的性别等级制的极端道路.#后现代女性主义站在反本质主义的立场上,开始了女性主义的理论方法和方向从宏大叙事向微观分析的转变,但同时又陷入了相对主义的泥沼.本文在反思激进女性主义理论倾向错误的基础上,借助德勒兹微观政治学理论中的分子哲学和"生成女人"理论.拓展出躯体微观分析的新视角,这个视角是一种既能逃离激进女性主义的本质主义陷阱,也能避免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相对主义错误的分析方法.躯体微观分析将打开躯体-身份-气质-角色-地位之间通过性别神话建立起来的意义链条,为性别特征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开放空间.以此形成的性别非固定性的理念将破坏男权制性别的身份分类,消解在性别问题上的本质主义和两分化的思维模式,探索和开创出一个多种性别特质的、多元的、包含着一系列问色的性别色谱体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在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中基本上考虑了社会性别差异问题,较好地体现了性别公正.但在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女性生育自主权打折扣、重男轻女倾向仍较普遍等问题.强化性别平等意识,积极推动男性参与;推进社会性别主流化,消除生育中的性别偏好;正视社会性别差异,实行生育社会补偿.这些方面都是完善生育政策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义运动:历史与理论的演进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追溯了西方女性主义一百多年以来形成和发展的大致过程。女性主义运动作为妇女争取平等和解放的社会实践活动,迄今掀起三次较为显著的浪潮。第一次浪潮主要围绕女性争取选举权的斗争展开,西方各国女性都相继取得了胜利;第二次浪潮以消除两性差别为基调,规模较之第一次浪潮更为宏大,西方各主要发达国家都有所涉及,并在美国和英国首先出现了正式的女性研究,女性主义理论流派开始形成;第三次浪潮源于1980年代的美国,一直延续至今,以强调差异性为主要特征。由三次女性主义社会实践运动的推动,女性主义近几十年在理论方面也成果日丰,女性主义理论思潮复杂多样,各流派集合着彼此矛盾的态度和理论,秉承“多元化”的原则兼容并蓄,在思想交锋中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共行政学教学中存在性别盲区。为了培养在公共行政和公共决策中具有性别意识的公共行政人才,应该重视公共行政学的性别教育问题,从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入手,增加社会性别理论的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女性应该作为主体参与到知识的建构和课程知识的选择、解释、研究之中,包括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变化。在教学方法上,女性主义教学论所倡导的平等、多元、包容、互相激励、赋权的学习关系和积极主动的知识创新精神不同于传统教学论,实现女性主义课堂所追求的教育多元化和民主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9.
在实现性别平等问题上,女性主义者提出两种发展进路:同质化发展进路和异质化发展进路。同质化发展强调男女两性的相似之处,主张女性变得和男性一样以实现性别平等;异质化发展强调男女两性的相异之处,主张女性应彰显女性特征以实现性别平等。两种发展模式都不能引领女性发展走向澄明,但对于探讨女性发展模式具有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0.
女性主义人类学视野下的亲属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首先分析了女性主义人类学如何重新审视亲属关系的研究,然后从两个方面总结女性主义人类学的亲属关系研究:(1)分析亲属关系研究中社会性别不平等的建构过程;(2)分析亲属关系的连续性和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