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伊拉古克三,蒙古语有“胜者”、“常胜”之意,我国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领袖常常以此作为对蒙、藏大活佛的封号。据我们目前所见到的,在清代蒙、藏历史上至少有五位带有伊拉古克三法号的黄教僧人。这五位黄教僧人有各自的身世和历史活动,而且有的在当时还起过相当的历史作用(积极的或消极的)。但有些研究者们,对上述五位伊拉古克三的身世和史事往往分辨不清,不是弄错了身世,就是混淆了彼此的史事,以致张冠李戴,以讹传讹。这里仅就笔者所接触的史料,对上述五位伊拉古克三黄教僧人的身世,历史活动,略作介绍与考辨。  相似文献   

2.
金末,蒲鲜万奴叛金自立,建立东夏。本文就东夏建立的时间、地点、京城——开元、疆域等众说纷坛的问题,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于厥部源于唐代俞折即如者室韦,由唐入辽,大如者室韦演进为于厥部,小如者室韦演进为乌隈于厥部。于厥部非三河乌古部,其南临乌隈于厥部。辽朝对于厥部的经略主要表现在:军事上,武力征伐,军事捍御;经济上,交易土产,商贸往来;行政建置上,设属国,置属部。辽朝通过任命契丹人担任节度使,以及设置于厥国王府、于厥里部族大王府、乌隈于厥部大王府等属国属部机构以加强对于厥部地区控制力度。辽金易代,于厥部受乌古迪烈招讨司以及乌古迪烈乣详稳节制与统辖,后发生叛乱,金蒙之际为弘吉剌部所在之地。  相似文献   

4.
北通州回族史事朱向如北通州即今北京通县。境内回民分布在通州镇、城关镇、张家湾、头村、。枣林庄、永乐店、于家务、马驹桥等乡镇,建有10座清真寺,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座,其中通州镇清真寺为北京四大名寺之一。北通州在北运河上游西岸,自金、元时‘积起,以...  相似文献   

5.
宋元之际的许多事实至今仍是学术研究的题目。元朝时日虽短,但鉴于其在中国历史上特殊面貌以及近代以来中国备受外辱之一情境而深受国人关切。这篇小稿主题是流国公,亦在这段历史范围,而以王尧先生先前发表的文章为契机进行讨论。儿子赵完普王尧《南宋少帝赵显遗事考辨》一文,最初在西藏社会科学院《西藏研究》汉文版创刊号上发表产后来收入《西藏文史考信集》在高雄刊行严其间又以英文本在西方发表卢读者可谓不少。读过的人大多会有一个印象:南宋最后奉表投降蒙古的德佑小皇帝——蒙古封其为沈国公——赵显(1271~1323)没有儿子。这…  相似文献   

6.
天花与清初史事评议谢景芳一种疫病与政治和制度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在疫病防治手段落后的时代,在帝王专制政治的时代,并不是难以理解的问题。这不仅因为一些疾病的致病原因往往被解释为“天意”而加之以各种迷信色彩;更因为一旦疫病降在某个决策的帝王头上使之丧生,...  相似文献   

7.
本文考述了金元之际怀州世侯王荣的主要活动,分析了当时世侯与蒙古贵族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相似文献   

8.
元代色目人史事杂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目人对元代历史的发展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在认真研读相关史籍的基础上 ,对色目人的一些历史史实作了考察和论述。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忽思慧的族属问题 ,指出忽思慧其人不应是穆斯林。第二部分全面考察了元代畏兀儿农学家鲁明善的生平仕履。第三部分对元代于阗人非畏兀儿之说予以补证。第四部分对元人关于回纥信奉“佛教”的史料进行辨析 ,明确指出刘祁《北使记》中有关回纥国的记述真实地反映了穆斯林的宗教生活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陈寅恪《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联突厥的重要人物刘文静的真正主人、高祖称臣突厥与兴国寺兵的向背关系、唐突关系与刘武周兴灭、李世民国际地位等问题,认为初唐称臣的真正谋主就是李渊,他也是刘文静的真正主人;兴国寺兵是贯彻李渊外稳突厥、内招杨隋旧部的忠诚部队;刘武周覆灭的关健在于李渊成功地运用唐突外交策略,李世民与突厥关系是次要的;武德后期在唐突国际关系中,李世民的国际地位是他多年累积的军功资本、连兵突厥及招纳谋臣勇将苦心经营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10.
后突厥默啜政权由盛转衰,终趋灭亡,同唐朝的反攻北伐存在着密切联系。对此,正史失载,而在当日诏制、实录遗文中却保留着明确的记录。这一重大军事行动从筹画到实施,历中宗、睿宗、玄宗三代,贯穿着各派政治势力之间的激烈斗争与升沉反复,涉及对唐史和突厥史研究中一系列重大问题的再认识,值得详加考述。  相似文献   

11.
目前学界对明成祖召请大乘法王昆泽思巴一事尚无专题性研究。前人对昆泽思巴的身份和前往汉地的活动有大致梳理,但明成祖遣使召请昆泽思巴的相关背景、召请的次数和过程、昆泽思巴前往汉地的行程路线以及在汉地的活动内容等问题依然不甚明了,且关于昆泽思巴请求明成祖令帕木竹巴交还萨迦大殿一事的研究亦有待深入。文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藏汉文献特别是昆泽思巴的传记和其与成祖皇帝父子的信件,对以上问题进行考述和辨析,对明成祖令帕木竹巴交还萨迦大殿管理权之事加以补充论述。  相似文献   

12.
P.T.999号敦煌藏文写卷因涉及吐蕃后期墀祖德赞及末代赞普达磨小王妃及王子微松,引起学界及研究者重视.本文在以往研究基础上,重新解读该写卷,梳理以往研究状况,辨析以往汉译本异同并纠正个别误译之处,同时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译本;在对写卷本身作进一步分析阐释的基础上,对卷中存有歧义的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就几个主要历史人物生卒年等相关史事作了补正与考辨.从而也更进一步说明这份写卷珍贵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3.
满族火炕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炕是北方居民为适应当地冬季寒冷气候条件而发明创造的具有取暖功能的睡卧、饮食、活动设施 ,在长期发展中 ,不同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建筑格局 ,其中满族的环屋南、西、北三面墙而建的带有拐弯的连炕———“弯子炕”是最独具特点的。这种由满语词意译而来的炕名随着满语的消逝 ,在汉族中间逐渐失去了指意性 ,以致被同音的“字炕”、“万字炕”、“蔓字炕”、“蔓枝炕”、“蔓子炕”甚至异音的“曼子炕”所讹代。对其意指也由原来的南西北连炕整体被错误地缩小到局部单指西炕。  相似文献   

14.
拂庐考辨     
拂庐一词从唐代开始进入汉地史料和文学作品,关于此词的藏语对应词,学者们给出了诸种对音。劳弗尔给出的酏一词,既符合汉藏对音规律,又符合汉文记载以及藏地的普遍实践。拂庐一词后来在使用中基本上脱离了它所指称的独特的藏式帐篷住居特点,与穹庐混而为一。青海都兰郭里木棺板画中帐居图并非拂庐。  相似文献   

15.
渤海东牟山考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根据长期的实地考察并结合文献学、语言学、考古学、历史地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研究,确定东牟山的地理位置在今延吉市东南布尔哈通河与海兰江相汇的城子山山城。同时,文章还揭示了东牟山地名由来以及“东牟”这一名词的真象──即东明、邹牟、朱蒙的同音异写;提出了忽汗水、忽汗海之名的变迁过程,今布尔哈通河才是渤海初期的忽汗水,而海兰江则是史书所载的“奥娄河”,“奥娄”一词系“置沟娄”、“高句丽”、“桂娄”,均为同音异写;破解了“上京直旧国三百里”及显州至上京“又正北如东六百里至渤海王都”等诸多历史文献中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疑惑,并订正了长达百年的种种误释。  相似文献   

16.
早在元代,居于中土的西域人即以军士、官吏、商人、工匠等身份流入元廷设于高丽的征东行省,并于当地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李氏朝鲜王朝建立后,这些西域人多留居于朝鲜半岛。加之其时仍常有来自西域、蒙古高原及南海的西域人以入附、经商等形式进入李氏王朝,朝鲜文献遂亦不乏西域人于此活动的记载。史事反映,明代朝鲜半岛尚有西域水精采集者、伊斯兰教士、商人及其他西域职业者,他们保持了族群特征,参与国家盛典祈祷和陆海商业贸易,其风俗生活亦为朝鲜社会所关注。15世纪中期后,随着李氏王朝族群同化政策的实施,西域人逐渐融入主体族群中。  相似文献   

17.
近、现代以来刊行的许多文献,多把基督教传入甘肃的时间说成是清季,对之,若加以必要的限定,用来专指新教,则不成问题;若笼而统之,含糊其辞,就值得商榷。因为基督教的支流别派,如景教、天主教,自唐以后就已陆续传入甘肃。  相似文献   

18.
马娟 《回族研究》2002,(4):51-55
本文根据《元史》和元人笔记《解醒语》的有关记载,从其所处历史环境、仕途沉浮及其与回回人、汉人的关系方面对元代回回丞相倒剌沙的生平事迹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试图反映元代色目人内部之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陈楠 《中国藏学》2005,(1):33-39
明成祖遣使召请宗喀巴之史事为明初治藏政策中的重大决策,汉文文献典籍缺载此事,60余年前,于道泉先生从<察哈尔喇嘛全书>的<宗喀巴传>中发现3份重要的藏文文献:<明成祖遣使召宗喀巴纪事>、<宗喀巴复明成祖书>和<宗喀巴与关大人书>.笔者在于道泉先生原译文基础上,重新核对藏文原文,并根据学界几十年来对相关史事的研究进展,对原译文作了较大改动,并对一些相关史实作了进一步考索、补证.于道泉先生原将<宗喀巴与关大人书>译作<宗喀巴与巩大人书>,但不知"巩大人"为何许人.笔者经仔细研究,认为此"巩大人"实应为"关大人",而"关大人"即是明初曾多次出使乌思藏的中官关僧.笔者认为能够确定藏文文献中所提到的这位"关大人"的身份,则可更进一步证明这份弥足珍贵的藏文史料的真实性与权威性,从而对明确明成祖召请宗喀巴之重要史事的可靠性提供重要依据和线索.  相似文献   

20.
藏族话本小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族文学史上,有无话本小说?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被研究者们提出。我们知道,在汉族文学史上,唐代讲唱艺术的兴起,产生了一系列的话本小说。到了宋元,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各种民间伎艺都向城镇汇合,说话艺术更加兴盛,产生了众多的话本短篇和长篇小说。被小说史家称之为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藏族的说唱艺术怎么样呢?倘若说它根本就没出现过话本小说这种文字体裁,当然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