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对她而言,只有爸爸是她的亲人,那个行李包不仅仅是爸爸给她的礼物,也是她小小的家父亲去世后,照顾继母的责任落在了我和哥哥身上。母亲去世两年后,原本是父亲下属的她嫁了过来,不过因为担心我和哥哥受委屈,她一直没有要孩子。办完父亲的后事,继母主动提出每年跟我和哥哥各住半年。我们觉得这是最佳方式。我喜欢和她一起住。有她在,原本杂乱的家一切都会井井有条。我下了班不会去和同事应酬,回家就能吃  相似文献   

2.
一她家和我家同在一个县城,不过离得有点远。她爸爸和我爸爸是很要好的朋友,所以我常去她家玩。我们还一起爬过城外那座高高的山,一起光  相似文献   

3.
正母亲去世了,留下什么都不会做的父亲。她想把父亲接到自己家,可父亲不想麻烦她,拒绝了,她就和哥哥轮流照顾父亲的生活。一天,她去看父亲,陪父亲吃完饭她才离开。可刚发动汽车手机就响了,是父亲打来的,问她什么时候来看自己。她说不是刚刚来过吗,父亲恍然大悟,忙说":看我这记性,真是老糊涂了。"她哭笑不得,但心里又掠过一抹凄凉,她发觉父亲真的是老了。  相似文献   

4.
曹鸿骞 《老年人》2011,(9):15-15
很荣幸,我虽然已经是个年过七十的老人了,但还有机会扶老携幼…… 老是我的老娘,幼是我的孙儿。老娘是地地道道的乡下人,老父过世之后,每年我都要把她接到县城里来住些日子,但她一离开乡下就不快活,住不了几天就吵着要回去。她在心理上从来就不把我们县城里的家当作家,总认为她真正的家在乡下。  相似文献   

5.
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一起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奥数测试费,所以父亲昨晚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今天早晨在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相似文献   

6.
正1986年1月,我父亲去世。他是在凌晨去世的,前一天白天他看上去情况挺好,所以晚上我和姐夫在医院的抢救室守着他,让妈妈去姐姐家休息。凌晨时我看父亲不行了,赶紧让姐夫回家叫我妈。妈妈一进来看到父亲停止呼吸了,她就哭;她是一个很坚强的人,她哭时不像一般人那样大放悲声,而是忍着的那种哭。她哭着哭着,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里瞬间有了一颗红豆,红红的,很大的  相似文献   

7.
钱国宏 《职业》2011,(19):48-48
在参加一个重要职位的竞选中,我输给了公司里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毕业生。那个新分来的毕业生各方面并不十分出众,她之所以能够击败我,原因或许只有一个:她的父亲是公司的一个重要客户。这种理由显然难以让人服气。回到家后,我气呼呼地把这件事说给父亲听。  相似文献   

8.
爱的习惯     
我来到父亲的一位老同事家,请她帮忙做一份调查。老人视力不好,因此由她述说我来代写。  相似文献   

9.
"带母上学"的女大学生 杨元元的家乡在湖北枝江,一个封闭的小县城.在这里,她度过了不算愉快的童年--父亲早逝,一家三口靠母亲为工厂看大门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但生前为化工工程师的父亲还是给杨元元姐弟留下财富--有趣的故事和读书的理想.还在幼儿园时,杨元元就喜欢提着一个塑料袋扮小学生.  相似文献   

10.
<正>她和父亲的那点儿暧昧记忆里,我6岁起就和她住在一个大院。她是一个精致的女人,不太漂亮,但是很会打扮,举手投足间都很有味道。小时候,妈妈和其他阿姨都穿着黑色或者深蓝的衣服,只有她,经常穿一条大红的裙子,鲜亮得让人移不开眼睛。她的丈夫在部队,一年才回来一两次。她和我父亲是初中同学,两家是世交。她管父亲叫"哥",管母亲叫"嫂子",  相似文献   

11.
10岁逛县城     
过了10岁,可以向大人申请进城了,金坛县城离我们家18里,那时还没有这样车那样车,到哪里都是步行,早上跑进城,晚上跑回家,没这个年龄走不动。那年9月,父亲批准了我的申请,我跟在他屁股后面,一蹦一跳上路了。  相似文献   

12.
对于娄正纲来说,家的概念是刻骨铭心的。因为她12岁时就离开家了。当年,小小年纪、瘦瘦弱弱的她,随着父亲从黑龙江省鸡西市小恒山煤矿走出来,客居北京,一住就是7年。7年,娄正纲从12岁长到19岁,她多么想像别的北京孩子那样拥有一个温馨的家啊!可是,她没有。她身边只有父亲在不停地催促她读书、写字、作画。父亲非常威严,威严到近乎刻板。她必须每天唱着《读书郎》去上学,严格地按照父亲规定的时间表生活。她想母亲,可母亲远在鸡西,一年也难得回去见上一面。和她朝夕相伴的只有父亲。父亲是爱她的,可这爱却表现得粗砺、…  相似文献   

13.
我一直觉得母亲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不仅事事都要依靠父亲,让他拼命地为这个家挣钱,还要满足她无休无止的愿望。就连挠痒这样的小事,她也咋咋呼呼地跑来找父亲,一屁股坐在父亲的腿上,指挥着他的手上下左右地抓挠,丝毫不注意一个母亲应有的端庄优雅的形象。所以我常常不怎么在意她  相似文献   

14.
劝母亲再婚     
李春香 《老年人》2013,(12):32-32
母亲命途多舛。一生经历过三次婚姻。她的两次再婚都是因为丈夫亡故,第一次我坚决反对,第二次我则全力支持。母亲是12岁时以童养媳身份嫁到我父亲家来的,和我父亲共生育了4个孩子——姐姐,哥哥,我和妹妹。我5岁时,先是哥哥夭折,不久父亲又因病去世,母亲一下子失去两位亲人,心灵受到沉重打击。更重要的是父亲走了,家里的顶梁柱也倒了,母亲要养老抚小,放牛、养猪、织布,哪样重活脏活她都干过。在我父亲病故3年后.母亲遇到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人,决意嫁给他。  相似文献   

15.
她是恨全家人的。她在家中的地位也尴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老二。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还要生,结果,她还是女儿,父亲就有些恼,动过送人的心思,是母亲拦下了。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亲重男轻女,很小给她的理念就是,我将来所有财产全是儿子的!闺女是要嫁出去的,是与这个家无关的,能养着你们就不错了,姐姐不吭气,她嚷: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  相似文献   

16.
她是恨全家人的。她在家中的地位也尴尬,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老二。姐姐比她漂亮,因为想要儿子,父母坚持还要生,结果,她还是女儿,父亲就有些恼,动过送人的心思,是母亲拦下了。后来,又生了弟弟。弟弟显然是最得宠爱的,父亲重男轻女。很小给她的理念就是,我将来所有财产全是儿子的!闺女是要嫁出去的,是与这个家无关的,能养着你们就不错了,姐姐不吭气,她却嚷着,凭什么?要不就别生我!  相似文献   

17.
林艺 《现代交际》2007,(1):62-63
这是一个听来的故事。一个听话的好女孩,却要离家出走;一个善良敦厚的父亲,却做出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我了解着其中的故事,慢慢地揭开了其中的谜题。她要离家出走前,联系上了我。我问她为什么要离家出走,她说她不想破坏妈妈的好婚姻。这是一个知道体贴的孩子,虽然她很小,虽然她的一些想法很幼稚。她的父亲去世五年后她妈妈才再婚,她妈妈为了生活吃了很多苦。继父是个很爱妈妈的人,从她们母女进了他的家,她就感到了妈妈的幸福和知足。  相似文献   

18.
八岁父亲抱着一个弃婴回家时,他理解母亲的怒骂和气愤,家里并不富裕,一家三口过着清贫的生活,父亲嗫嚅着说,怪可怜的,冰天雪地地被扔在县卫生院外面。母亲冷眼看着襁褓里的孩子,撇下一句,那你就自己管。母亲摔门而出后,他伸出手抚摸孩子的脸蛋,她竟然对着他笑了一下,他欣喜地叫了起来,他从父亲怀里接过她,仰着头对父亲说,以后我看着她。  相似文献   

19.
病中的奶奶     
奶奶病了,躺在病床上无声无息,好像睡着了一般。我赶到乡下去看奶奶,她吃力地睁开眼,抓着我的手直说没事,不用为她担心。其实,奶奶病得不轻,我分明感觉到她的手是那么软弱无力。我的爷爷过世得早,一个家全靠奶奶操持。那时,奶奶的父亲还在,但老人家常年生病,不能给我奶奶多少帮  相似文献   

20.
罗西 《金色年华》2008,(9):42-43
母亲是个美人,她不识字,但她知心,礼佛向善。她和父亲的婚姻不是很幸福,爸爸脾气很坏,是只沉闷的虎。在我上大学之前,曾有过荒唐的念头:如果我是一个被百万富翁遗弃的孩子该多好!那样我就可以心安理得毫无牵挂地离开这个家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