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 康熙二十年(1681年),刚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浙江布政使司(后又一度调任江西巡抚)李士桢,风尘仆仆地出任广东巡抚.李士桢,字毅可,原东莱都昌(今山东昌邑县)人,本姓姜,于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归旗辽左,继正白旗佐领李西泉,即始姓李.李士桢曾任盐运使、知府、太守、布政使司等职,以善于理财闻名当世,也深得康熙帝的赏识.从康熙二十至二十七年(1681~1688年),李士桢出任广东巡抚,除弊兴利,为清代广东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某些开创性的贡献.研究李士桢抚粤的政绩,有助于我们更具体地考察康熙平定三藩后采取的善后措施和清初广东的社会经济是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得以恢复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在熊赐履等理学臣僚的影响下,康熙的理学思想形成。但是真正将理学付诸治国实践则与“三藩之乱”密切相关。康熙以“理”治国思想的内容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是将厚风俗、正人心视作国家长治久安和实现“敦庞之治”的根本途径;二是树立了“端本清源,源清流洁”的吏治与法治观念。汤斌受重用与被谴责的过程鲜明地体现了康熙对理学臣僚始而寄予厚望、终而大失所望的心态,也最终导致了他对以“理”治国思想的反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明末清初,云南地区久经战乱。康熙二十年,三藩之乱平定后,这一地区才开始复苏。在云南由乱到治的过程中,王继文是个相当重要的人物。从康熙十四年到三十七年,他先后以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云贵总督治滇多年,把一个“流亡载道,疮痍满野”的云南,建设得“地辟民聚,渐有起色”,为此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自康熙元年 ( 1 6 6 2 )至康熙二十二年 ( 1 6 83) ,清中央政府与台湾明郑当局对峙 2 2年。康熙二十年 ( 1 6 81 ) ,康熙帝抓住国内“三藩之乱”平定、郑军败退台湾、郑经死去以及清福建水师恢复等有利时机 ,作出进取台湾的战略决策。决策后 ,康熙帝令施琅独任攻台主帅、抓紧进取台湾的军事准备 ,并确立“相机进攻”、“剿抚并用”进取台湾的方略。施琅遵旨于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武力攻克澎湖 ,随后即以和平的手段收取了台湾本岛 ,完成了海峡两岸的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5.
中越宗藩关系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越宗藩关系是历史形成的在宋代以前的经籍中,“宗”、“藩”二字的本义,互不相涉,更无厚薄统属之殊。“宗”,是指景仰、尊崇的意思。“藩”即“藩篱”,与“屏蔽”、“藩屏”、“藩翰”一类词含义相同,用现代汉语来表述,都是指挥卫、保卫的意思。到了宋代,“宗藩”二字始连用,最早见于南宋诗人陆游的《送大宗函诗》:“宗藩虽旧识,莫遣得亲疏。”之后,“宗藩”一词广为应用,直至进入明清,成为中国与其周边国家关系上一种常见的用词。“宗藩”一词为什么最早出现于宋代?这要从宋代前后中国社会的演变来考察。秦始皇统一中…  相似文献   

6.
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中期,中朝关系在宗藩体制与国际公法双重秩序下演进。清政府开始在中朝宗藩关系中策略性地引入国际法:既以条约不可违犯的国际法规范遏制日本对朝鲜的野心,又利用某些自然天成的自然法学说来强化宗藩秩序的天然理性。尽管宗藩观念与国际公法在属国、主权等问题上存在分歧,清政府却对国际法有意误读与取舍,实现宗藩关系的自适性调整,主要体现于:运用国际法的均势理论建构朝鲜半岛国际均势;通过通商条约和贸易章程塑造朝鲜二元国际身份;按属国体制建立朝鲜近代驻外使臣制度。总体而言,宗藩体制引入国际法,以维护中国宗主国身份和朝鲜附属国地位为依归;宗藩关系对国际法的利用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屡屡在国际法的支援下实现因应调适。宗藩体制与国际法的繁杂关系,展现了晚清中国面对西方国际关系冲击的本土立场和向近代外交转型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苏苑 《江苏社会科学》2001,49(2):144-149
从 1 9世纪 80年代开始 ,清政府对朝鲜采取了积极干预、强化清韩宗藩关系的政策。本文论述了这一政策的历史背景、具体做法、失败原因 ,认为这一政策是清朝此间政治、外交上的一个积极举措 ;这一政策的失败 ,是近代中国政治外交失败的一个重要环节 ,与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赵良栋,字擎宇,又一字西华,宁夏人。他生于明天启元年(1621),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终年七十七岁。赵良栋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明末阶级矛盾尖锐、民族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四起、边地警报频传的动乱时代。他登上政治舞台开始戎马生涯之时,正是清朝入主中原完成并巩固统一大业之际。赵良栋置身清初统一全国的斗争,参加了许多重大战役,对统一事业贡献了一份力量;尤其是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更是功勋卓著,为巩固统一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拟对赵良栋的一生,尤其是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的主要活动及其作用作一述论。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的《周易大象解》写于康熙十五年(1676年),它体现了王船山三十年间研究《周易》的独到心得,也揭示了他的社会政治思想,言简意赅,读之令人振奋。王船山撰写《大象解》时,已有五十八岁。雄心未老,壮志犹存。那时,清王朝统治全国有已三十二年,政权完全得到巩固,但平西王吴兰桂于康熙十二年冬发动了“三藩之乱”,又使社会发生震荡。吴三桂盘踞于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福建、广西、台湾等地反清势力纷纷响应。反清的浪潮汹涌一时。  相似文献   

10.
明代两湖地区的宗藩与地方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民 《江汉论坛》2002,(10):76-81
宗藩是影响明代两湖地方的重要因素之一。两湖地区不仅建藩数量多,且分布广,存在时间长,其影响除了以往关注较多的田地占有以外,还有宗藩之供应与役使、宗藩与地方统治秩序、宗藩与地方社会生活等方面。具体表现如:加重民众赋役负担、干涉地方官府行政、挠乱地方社会秩序、恶化基层社会风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