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万斌  倪东 《浙江学刊》2000,1(2):80-85
法制是一个高度体现国家意志,具有较强政治倾向,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它包括两大基本形态,即法制的制度形态和法制的观念形态。在法制概念逻辑梳理基础上,本文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一个从观念到实践的全方位的法制体系的建构,它的最终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2.
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战略攻势及其演变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识形态斗争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扼杀、演变社会主义战略的一部分及其理念前提 ,近一个世纪以来 ,合乎逻辑地经过了七个基本阶段或七种形态 ,即对立论、趋同论、趋异论、社会主义失败论、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人权高于主权论。社会主义国家在应对过程中 ,既有成功 ,也有落入陷阱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就是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说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任务之一。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种国家形态,一种国家形式”。属于上层建筑的  相似文献   

4.
李建 《学术交流》2016,(4):60-65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中共中央为承接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而做出的战略选择。作为一种内生于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政治实践中的本土化民主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从本质和功能上都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在于不断优化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态和提高人民民主质量。依托国家制度层面的顶层设计,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现阶段公共事务治理中显示了巨大的民主优势,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逻辑、民主逻辑、制度逻辑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种存在形态:实践形态、理论形态和制度形态。其实践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制度形态就是包括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和一系列具体制度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种形态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6.
评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重要的是不要局限于只分析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生活其他领域发展的数量指标,不局限于将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应的数量指标进行对比,而是要研究各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并对其予以质的评价.只有从经济、社会、政治以及思想意识形态等发展的数量特征和质量特征的总体关系出发,才能正确评价现实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发达社会主义经济中数量与质量的相互关系问题对于正确评价现实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生产资料积累的规模与其利用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按照党的十三大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精神,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的官僚主义问题作了探讨。指出官僚主义有作风上和体制上两种形态,社会主义国家同样存在体制性的官僚主义。本文还分析了官僚主义的几项主要特征,并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角度,探讨了反对官僚主义的途径与方法,给人们一些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8.
价值观的表现形态有制度化、知识化和生活化等多种形式,具有完整的制度化形态是核心价值观区别于一般价值观的基本表现。全面推进制度化建设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向,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和现代国家治理的内在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度化包含政治价值制度化和道德价值制度化的双重内涵。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正义性、加强具体制度和机制实施、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制度化建设、推进道德的法律化及构建新型仪式制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度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9.
陈广亮 《创新》2015,9(1):48-53
党的十八大以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成为当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质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代化,这样才能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由于社会主义位置于近现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商品经济形态阶段,商品经济形态阶段运演的资本中介动力性与资本逻辑的有机结合成为社会主义的必备内蕴,与资本逻辑有机结合适应时代发展的程度也就成为判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因而就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实现与资本逻辑有机结合初步实践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而言,深化与资本逻辑全面有机结合的程度成为关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李笑宇 《学习与探索》2023,(2):58-65+2+192
民主是现代政治发展的主要目标。西方民主转型范式对众多后发国家实现民主化的目标、动力和路径具有一定的影响,但该范式存在将竞争性选举视为政治发展的唯一目标、否定经济社会发展是民主政治的结构性前提等弊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最新形态。从人民民主推进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形态可以概括为,执政党及其主导的公共权威担当着国家建构与民主发展的中轴力量,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进行自我完善与发展,渐进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民主创新,实现改革、发展、稳定的有机统一。这一全新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对后发国家建构民主政治提供了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实践的最新成果.它主要由科学发展观、执政党建设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论、创新型国家建设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论、推动建设和谐世界论等"一观七论"组成,科学发展观在这一理论形态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统领作用."一观七论"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最鲜活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民主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是社会民主,这一思想同他们对资产阶级国家的批判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列宁强调国家形态的民主,继而确立民主集中制,并且把重心放在集中上,这同创建社会主义国家以及俄国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有关.值得重视的是,列宁后来在思考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主时,提出了"半国家"的重要思想,这是对社会主义背景下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贡献.它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在于:民主集中制对立统一的矛盾体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显然已经不在集中了,党员的主体地位、权利的享有、集体决策、对权力的监督等,成为治党和治国的突出追求,而这正是我们党在追求科学发展中推动政治发展的取向.  相似文献   

13.
对新权威主义,目前学术界尚缺乏一个比较一致的定义、我的看法是:新权威主义应当是指第三世界的非社会主义国家,在其早期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的一种特殊的政治形态。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世界历史角度分析了本世纪社会主义运动面临困境的深层原因,提出了只有把社会主义放到世界历史总进程中去考察,才能正确总结教训,开创21世纪新局面的观点。作者认为世界历史的形成为落后国家提供了在高起点上利用人类文明成果的条件;应从世界普遍交往的角度,研究当代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向,突破以往研究中的民族地域性;世界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并不排斥革命道路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将和平共处于21世纪,两种制度特殊途同归于人类大同的高级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5.
从人类文明的形态上,国家与社会一直是人类创造并生存于其间的两个最基本的组织体,从法律意义上说,它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导向。法治的其本形态就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宗法模式,与社会决定国家的民主模式。法治的真正基础与源泉是社会而不是国家。现代法治是法治国家与法治社会的统一。在当代中国,建构以社会为本位的社会主义法治模式是最可行亦是最有效的。目前,在法治建设中应确立私法优位理念、社会优位理念和权利优位理念。  相似文献   

16.
徐信贵 《创新》2013,(4):69-72,76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找寻一种具有内在生命力的法治模式作了诸多努力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前,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正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的瓶颈时期,一种通往秩序正义的法治形态尚未真正或完全确立。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法治的部分回应了我国社会转型阶段的现存问题。当前应以民生法治为基本导向,以民生立法、服务型政府和能动司法为基本面向,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于历史性和现实性中构成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一环。作为形态逻辑的演绎,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富强、民族解放、为世界谋大同相结合产生了理论切中现实的基本世界观与方法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职责,其出场具有革命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探索解决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政党如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如何驾驭迅猛发展的科技革命等问题,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其在场凸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精神品质。21世纪马克思主义属于中国,归根结底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其立场凸显了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与资本主义制度较量中取得胜利的压倒性优势。  相似文献   

18.
对中国经济进行比较经济体制论的观察,旨在通过与其他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各国的比较,探明中国经济体制的特征。近年来,经济体制的比较研究在中国渐渐热了起来。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各种模式,可以通过构成其体制的以下5个结构进行分析。1、所有制结构。生产手段的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作为其具体形态,一极是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或国有制,另一极是集体经营的社会所有制。而在两极之间,还可看到两种公有制  相似文献   

19.
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制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制创新的价值导向。社会主义社会既是价值形态 ,又是制度形态。如果不认识这两种形态的合一将是漫长的历史过程 ,就会陷入急于把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想变为现实制度的空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状况 ,决定了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体制创新的价值导向 ,必须体现为逐步实现对人的依赖和对物的依赖的双重摆脱。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发扬人民民主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正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和特征,中国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就意味着全民所有制改革要在保持全民所有制所具有的全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剩余产品这一根本性质的前提下,优化其产权结构及实现形式,从根本上促进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 全民所有制是指全体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的一种公有制形式,正是这种所有制形式和以这种形式为主导的所有制结构,才严格区分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权力,主要表现为不受剥削并得以保障的劳动权和不受财产限制的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