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人性就是人的本质,而人的本质又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有机统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在一个统一的人性范畴里占有自己应有的地位。为什么人性的内容应该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呢?这是因为“人直接地  相似文献   

2.
论“信息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信息社会中人的本质为焦点,论证了从自然属性看,人是一种特定的生物圈,一种信息系统;从社会属性看,信息及其交流不仅是社会文明的推进力,也是人的个性成长与社会本质成熟的基本前提;此外,人的生存机制与实践方式也与信息密不可分;从而提出了“信息人”这一概念,以期对人的本质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角度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旧唯物主义单纯以自然属性去谈论人的本质固然不料学,但如果完全撇开自然属性,而仅以“社会关系的总和”去概括人的本质,同样是片面的。实际上,人既属于社会,也属于自然界,是自然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的本质,既有社会的属性,也有自然的属性,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而最能体现这种统一的,则是那种既作为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又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具体的劳动”。  相似文献   

4.
人性与人的本质新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认为,本质具有层次性,人的本质可依次深化为:社会体→精神体→生物体。与此相对对应,人具有社会性、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人性就是社会性,规范性是社会性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社会化是指人从具有自然属性或精神属性逐渐地进化为具有社会性。社会整体的人性是崇高的。人的社会性塑造着人的精神属性和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5.
孝道作为以人为发生对象的社会价值,其本质解读离不开人的自身属性。以人之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孝道本质解读的基点,孝道本质的理解就产生了层次性。基于人之自然属性,孝道一般本质可以理解为贯穿于一切人类文明的"爱";基于人之社会属性,孝道的特殊本质可解读为专属于儒家思想的"和"与"忠"。孝道本质适用类别和范围的差异是孝道本质层次性的根源,孝道"爱"之一般本质普适于当前社会,而特殊本质之"和"与"忠"则会消失或转变。因此,新时代实现孝道本质理论创造性转化的突破点在于探求孝道一般本质在新环境下衍生出何种新的特殊本质。  相似文献   

6.
论人性的系统结构及其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性是人的需要本质在人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人性是一个结构复杂的系统,它包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三个子系统:自然属性系统、社会属性系统、精神属性系统。人性系统主要具有客观存在性、系统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7.
以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美”与“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经典命题为逻辑起点 ,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路径 ,从自然美的产生、发展、人的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形式美的生成三方面探求自然美的本质。结论是 :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 ;实践 ,是求解自然美本质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8.
描写自然景物的文艺作品,均包含再现与表现两个方面。之所以如此,主要是由这类作品本身存在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决定的。这就是说,不论该类作品的质量如何,都脱离不开再现与表现的创作过程,而运用再现与表现的手法、技艺的能力和水平.又是决定作品质量、层次高低的关键所在。因为文艺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是由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物经过作者的描写创作过程而形成的。为什么“自然物能够成为人的审美对象,一是由于人的劳动实践使人的本质在自然对象中显现出来;一是人在劳动实践中也改造了自然的自然,发展了与自然界本质的…  相似文献   

9.
以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美”与“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经典命题为逻辑起点,以人类的社会实践为路径,从自然美的产生、发展、人的审美能力的获得和形式美的生成三方面探求自然美的本质。结论是:自然美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辩证统一;实践,是求解自然美本质的关键路径。  相似文献   

10.
人是哲学永恒的主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要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对象性活动是人的感觉的生存论根基,人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的历史道路;自由时间是人自身的自然中沉睡着的感觉和潜能充分发挥的真实空间;创造丰富的、全面而深刻的人的感觉是未来社会的恒久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叙事时间是叙述者或作者用以表达情感和主题的有力方式.张爱玲在小说中表现了较强的时间意识。通过对其文本呈现出来的叙述时间奥秘的解读.以小说的叙事时间为切入点,努力挖掘小说文本中叙述时间运行模式及其意义.分析时间和虚无及其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对解读张爱玲的小说别具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时间的先验特性超出了我们的认识范围,而时间概念是事物运动和变化统一性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经验现象的基础,其含义与度量时间的标准紧密相关。存在两种度量时间的形式,它们都有可靠的认识基础,完整的时间概念应包含这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时间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随着研究方法的不断进步和研究视野的不断扩大,研究的领域逐渐拓展,逐步走向多方法多取向的、全面综合的研究。在早期的时间知觉阶段,研究了刺激的时间特性的影响;在时间认知阶段,研究了个体的认知因素的影响;在时间心理学阶段,研究了个体的人格特征的影响。我国时间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在时间知觉阶段,我国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到了时间心理学阶段,我国的研究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的理论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时间洞察力是个体对过去时间的认知、情绪体验和行动上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研究过去时间洞察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对过去时间洞察力概念界定和前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开放式问卷调查,提出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的理论维度结构的初步构想:大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是一个3维度(过去时间认知、过去情绪体验、过去行动)、11因素(过去时间价值评价、过去时间压力评价、过去时间管理评价、沉湎过去、反思过去、正面过去、负面过去、行动目标性、行动计划性、行动守时性、目标合适性)的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15.
莎士比亚戏剧时间体系包括戏剧中惯用的时刻、时段、测时、播时方法与器械等。莎士比亚戏剧由“年季月日时分”六种类别构成;除了日月星辰和其他自然物候 (主要为雄鸡、夜莺、云雀 )外,主要用沙漏和时钟测时;在播时方法上,莎士比亚戏剧主要用钟鼓楼、更夫报时,但有时是钟表报时。莎士比亚戏剧时间系统意境优美,富有韵味。  相似文献   

16.
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实在性时间与虚幻性时间的对照,构成了张爱玲作品独特的时间景观,造成了"苍凉"与"隔"的审美效果.她窥透女性对韶华易逝、青春老去的恐惧与拒斥的集体无意识,塑造了众多的"怨女"形象,在更深的意义上展示了一种现代的时间意识和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所跨的经度出发,得出应划分作息时区的结论,并将全国划分为7个作息时区.每一作息时区在实行北京时间的同时,又使用本区的法定时间,使之既有全国统一的时间,又有适合各地不同季节太阳光照情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时间取向是非语言交际的要素之一。中西方在时间取向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极易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以Edward Twitchell Hall的单维度时间和多维度时间理论以及Kluckhohn和Strodtbeck的时间取向理论为基础,分析比较中西方时间取向的差异,以避免交际中的误解和失败,进而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9.
小说叙事学认为小说存在“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从背景的角度看 ,传统或常规的小说设置时间的方式主要是明指和暗示。非常规的时间设置则表现出复杂性 :作者往往突破物理时间定向、稳速流逝的规则 ,运用心理时间将故事时序弄乱 ,或者制造狭义和广义的故事时间的“暂停”或“流驶”。将心理时间引入叙事 ,显示了时间在人的生命中的意义 ,为扩展小说背景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只有把握准心理时间种种复杂的变化 ,才能了解小说提供的真正具有背景意义的时间及其所负载的历史与时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闲暇的悖论     
闲暇作为人的一种生命状态,是一个人发展自己丰富个性的前提条件,对于人的生活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逻辑的控制,表面上现代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闲暇时间,然而这种闲暇带给我们更多的却是束缚和压抑,闲暇又一次与自由擦肩而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