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八卷本《何祚欢文集》"汉味"十足,其语言风格幽默中不乏睿智、平易中不乏儒雅,这与何祚欢对各类辞格,特别是仿拟辞格的大量运用密不可分。何祚欢作品中的仿拟辞格的运用恰当得体,具有较高的语用价值。从表现形式、修辞功能、风格特点三个方面来看,何祚欢作品中运用的仿拟可以归纳为仿词、仿语、仿句、仿篇四种。通过统计这些仿拟辞格的分布情况并对相关数据做详细阐释、比较、说明,我们发现仿拟辞格形成了何祚欢作品语言幽默美、变异美、简洁美等特点,这也是何祚欢有别于其他湖北本土作家的个人言语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2.
“拆词”种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读了《修辞》、《辞格辨异》、《辞格比较》等论著中“拆词”的部分,有赞同的,也有未便苟同的。这里谈谈我的浅见,请同志们指正。 什么叫拆词?《辞格辨异》解释为:“为了表达的需要,故意改变词或成语内部固定的结合关系。”《修辞》中则说:“有时由于表达的需要,可以临时把有些多音词拆开来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心理角度出发划分了比拟的五种类型。文章认为比拟心理类型的划分,有助于全面认识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以及准确说明比拟的修辞功能.本文最后部分总结了这一划分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明了做好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指出汉语修辞中形象类辞格对做活新闻标题的作用。结合报纸最近刊出的新闻标题实例,说明了比喻、比拟等形象类辞格在新闻标题中的用法。  相似文献   

5.
李清照词作中真挚情感的成功表达与其对语言技巧的灵活运用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语言技巧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辞格匠心独运的运用。辞格有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内容修辞辞格和形式修辞辞格,比喻、拟人、对比、用典是四种比较典型的内容修辞辞格,在李清照的词中有着广泛而灵活的运用,并取得了明显的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6.
邻近辞格的区分是修辞教学的难点,本文探讨了"像"字比喻句的确定法、比喻和比拟的区分法以及飞白与双关的区分法。  相似文献   

7.
比拟辨析     
比拟是汉语中重要的修辞格,这里从比拟的定义及特征、比拟的分类(拟人和拟物)、运用比拟的效果、比拟的运用、比拟和比喻的区别五个方面对比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辨析,让读者对比拟有较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一辞格。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修辞学中,比喻和比拟是两种相近而又不相同的辞格。唯其相近,便易混淆,唯其不同,便必分别。长期以来,在报刊上和课堂上,比喻经常被说戊比拟,比拟也时而被当成比喻,便是讨论修辞的文章、专著,将两者混淆的也不少见。请看下面几  相似文献   

9.
“比喻”和“比拟”作为两种独立的修辞手法,在古今汉语实践中,可谓历史最久,使用范围最广,出现频率最高,修辞效果最明显了。然而,至今对于“比喻”和“比拟”的关系,特别是二者之间的区别这样的问题,尚无理想的答案。本文提出种种理由,力图说明“比喻”和“比拟”本应同属一个辞格。一、“比喻”和“比拟”的混称与区分在古今文谈和诗论中,常常将比喻和比拟混称。关于这一点,郑远汉先生在《辞格辨  相似文献   

10.
一 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古往今来,人们在说话、创作、写文章时经常运用。然而,什么叫比喻,至今还不能说已有一致的看法。 陈望道先生所著的《修辞学发凡》中说,“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名叫譬喻。现在一般称为比喻。”《辞海》(修订稿)沿用了陈的定义。 我认为,鉴于“比拟”一词已专用作另一辞格的名称,如再用来解释比喻,不免混淆不清。可能正由于此,现在很多论著已不再用。 建国以来不少论著则因袭张瑰一先生在《修辞概要》中的提法,认为比喻就是打比方。倪宝元先生在《修辞》中还补充说是  相似文献   

11.
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理解抽象概念的重要手段。在经济英语中,隐喻的研究内容主要体现在:归纳常见的概念隐喻和语言隐喻,隐喻的跨文化研究,语言隐喻的固定搭配,基于体裁的隐喻研究。  相似文献   

12.
借助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从认知角度对<围城>中虚实喻、互喻、曲喻、博喻等新奇隐喻进行解读.研究发现,不同的隐喻类型,可以在概念整合理论框架下建立不同的概念整合网络,从而为我们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中一些新奇隐喻提供了一套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13.
对新闻语篇中言语隐喻与非言语隐喻的应用及使用隐喻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以Lakoff的隐喻理论及Forceville的多模式隐喻理论为框架,结合后续学者对隐喻的系统性发展成果,并以《纽约时报》上发表的题为The Pajama Game Closes in Shanghai为具体语料。通过结合具体的实例,得出隐喻可以直接、间接地为其代表利益集团服务,新闻语篇所欲表达的隐含意识形态都可以通过隐喻概念来实现。新闻语篇在使用言语隐喻的同时也并含非言语隐喻,非言语隐喻更为直观、生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比考察了传统隐喻观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 ,重点评述了隐喻的本质、定义、两概念及其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 ,运用相关语料分析了赛事报道中使用的各类隐喻的词法手段。根据词法构成特点 ,将隐喻实例粗分为两大类 ,即名词性隐喻和动词性隐喻 ,同时分析了“本体隐喻”和“常规隐喻”的特点。本文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赛事报道中的隐喻无所不在 ,其词法手段灵活多样 ,这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者所提出的“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则”这一全新隐喻观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认知隐喻的概念、特点以及运作机制,重点研究了隐喻与文化的关系、不同文化带来的隐喻变体的类型以及导致不同文化中隐喻变体的原因。结合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于隐喻翻译的研究,尝试了将隐喻与文化理论结合起来对英汉互译进行解释。研究表明:认知隐喻与文化对英汉互译有着强大的解释力和理论以及实践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隐喻历来被视为一种语言的异体表达方式而被纳入修辞学研究的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隐喻的翻译研究也多以修辞为取向,把隐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对翻译而言,这无疑给隐喻的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翻译的尝试及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7.
汉语时间隐喻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是汉语中时间表达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其他具体形象的概念来认知时间这一抽象概念,实体隐喻、空间隐喻和结构隐喻是时间隐喻的主要方法。汉语时间表达的隐喻性从一个方面证明了隐喻在人类语言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8.
针对苇子《口袋里的魂魄》的隐喻问题,运用隐喻研究学理论分析了诗人透过语篇体现出的独特的隐喻使用方式和言语风格特点:独特的喻体选择;本体和喻体的并列组合;隐喻与明喻对比使用等,该研究为研究普通人解读欣赏诗歌中的隐喻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9.
首先对认知隐喻的概念及其前人对它的研究进行了回顾,然后从建立隐喻概念,培养隐喻思维能力,构筑隐喻文化底蕴以及激发学生创造隐喻四个方面探索认知隐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目的在于鼓励学生注意搜集积累生活中的隐喻例子,并不自觉地运用隐喻来表达自己思想。  相似文献   

20.
概念隐喻理论(CMT)和刻意性隐喻理论(DMT)围绕隐喻的新奇性问题在国际隐喻学界掀起了大论战。DMT认为,所有的新奇隐喻都是刻意性隐喻,基于相似性推理即可理解,无需概念隐喻;CMT则认为新奇隐喻离不开概念隐喻。通过对文学体裁中的刻意性隐喻进行分析,发现:1)即便是诗歌隐喻这种最典型的刻意性隐喻,其创新也离不开人们集体认知中表征的概念隐喻;2)刻意性不是非此即彼的二元关系,而是一个连续统;3)两个当代隐喻理论是互补的关系,两者都体现了隐喻的交互主观性;4)交互主观性理论可以为新旧当代隐喻理论提供统一的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