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女性作家的乡土想像是在现代性语境中展开的.在启蒙视野的观照下,乡村负载了荒凉、凋弊的文化意像,而对童年乡村的记忆又隐含了女性作家对现代家园的期许和重建.现代女性作家的乡土小说沿着两个不同内涵展开了对故乡的想像和构建,以不同的方式书写着现代性的正题和反题.  相似文献   

2.
张晔 《北方论丛》2002,(6):105-108
美国黑人女作家沃克,从黑人和女性的视角出发,在小说<外婆的日用家当>中刻画了三个黑人女性,充分展示了黑人女性如何在以白人文化为主流的美国社会中保持自己独立的女性意识及个性,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沃克以被子为象征,反映了占强势地位的白人文化与处于弱势地位的黑人文化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表明了黑人文化和生活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市镇小说中,作家通过对市镇女性的现实生活与日常生存问题的反映,揭示了底层女性和知识女性在中国现代市镇这一特定时空里的生存现实与生命意义。市镇女性在传统与现代的拉锯和抗衡中,既要承受历史传统对其的规约,又要遭遇来自现实社会的箝制。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的女性形象描写,是作家诠释历史成规与传统文学的一种叙述路径。对女性存在的关注与思考,是作家对当下社会问题的探求,是直抵女性生存真相和历史深度的叙述。中国现代市镇小说里的市镇女性书写蕴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4.
文章试图从宏观上对40年代女性小说创作以及40年代女性小说的研究现状进行总体勾勒,着重找寻战争与40年代女性作家及其创作的关系,从而为我们准确把握和研究40年代的女性创作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美国黑人作家理查德·赖特的小说《土生子》是一部反映美国当时社会制度的扛鼎之作.本文将小说中的三位黑人女性作为分析重点,以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来分析三位黑人女性的属下性.由于黑人女性长期承受着白人主流文化和父权制文化的双重压迫,导致她们不能发声,不能言说自己,失去自我意识,从而成为沉默的“他者”.斯皮瓦克的属下理论正是强调属下“不能说话”的特征.呼吁女性不能再做沉默的“他者”,树立自我意识,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6.
"城裔"为新时期城裔城籍作家提供了城市文化视角,使他们在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建构中具有农裔农籍作家不具备的文化优势,但同时也给他们的文化建构制造了障碍.城裔城籍作家在乡村小说创作的文化建构中的优势与劣势主要体现在知青作家的创作中."新生代"城裔作家在乡村小说创作队伍中是一个相当特殊的群体.  相似文献   

7.
王余鹃 《天府新论》2014,(6):155-16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时,危急存亡之际,中国女性自我书写的形式出现了一次文类转换,由早期的自传式小说的创作转变为女性自传创作.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自传的兴起是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相比于自传式小说这种以虚构的形式,在遮遮掩掩之间表达自我的方式,自传无疑为女性作家们提供了一种更好的表达自我的方式.于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女性作家自传创作的繁荣局面.  相似文献   

8.
徐巍 《中州学刊》2005,(5):235-239
由于不同的文艺形式在不同的传播时代占据着不同的地位,因而在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小说走向衰落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在当今视觉文化的语境中,影视与小说存在着互动与背离两种主要关系,由此当代作家们也采取了不同的应对策略.一部分作家认同乃至迎合视觉文化,主动地投身其中;一部分作家既利用视觉文化环境,又坚守小说的艺术本性;还有一小部分作家则以背离的方式继续小说艺术本身的探索,而复调小说则成为小说自救的一条可能途径.从而,影视与小说的关系也呈现出互动和背离两种看似矛盾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严歌苓(1959-)是目前北美华文文坛最具实力和影响力的新移民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作品屡次在国内外华文文坛引起轰动,值得进行个案分析和深入研究.本论文以跨文化的研究视野,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比较文学、文化研究、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等方法,探讨严歌苓小说在创作题材、女性形象、叙述模式和美学意识等方面的演变和拓展,对作家如何将海外生活体验转化为文学艺术创作进行系统、深入的阐释,揭示东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严歌苓小说创作对中国文学的独特贡献,以寻求海外华文文学新的"汉语诗学的话语".  相似文献   

10.
《奴隶姑娘》是非洲裔英国移民女作家布奇·埃默切塔创作的真正意义上的非洲历史小说.埃默切塔在这部小说里以殖民地时期的尼日利亚为背景,塑造了奥杰贝塔这一女性形象.她是个丧失了主体性的存在,一生都背负着难以挣脱的枷锁.孩童时期,她的父母认为传统的部落文化可以挽留住她的生命,因此给她佩戴带有符咒的饰物及纹身,而它们主宰着奥杰贝塔的命运;被卖为奴,她受制于殖民体系下的奴隶制;嫁为人妇,身为女性的她受制于传统的父权、夫权文化.小说通过这一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作者对非洲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展现了埃默切塔对男权文化的抗议以及对殖民体系奴隶制的控诉.  相似文献   

11.
河流、家园、女性是壮族作家黄佩华小说的主要意象叙事,他通过这三个意象叙事来展现桂西北壮乡人们的生存状态。河流叙事潜存着壮乡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家园叙事蕴涵着壮乡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作家对生态破坏的忧虑;女性叙事是对男权文化的控诉,也是对壮乡女性生命张扬和人性放达的礼赞。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与简·奥斯汀虽然处于不同时期不同国度,但二者小说都以描写爱情婚姻题材见长,同样作为知名女性作家,二者都擅长刻画女性、婚姻和家庭,洞察男女间情爱之战的表象和本质.本文将从小说中的男性形象以及女性人物婚恋观等角度出发结合文本分析二者所塑造女性人物的异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为了创作出真正大众化的小说,解放区作家逐渐把特定地域的方言土语、景物画和风俗画纳入到小说的题材中去,形成了解放区小说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地域文化增加了解放区小说的艺术魅力、提升了解放区小说的美学品味,促进了解放区小说大众化、民族化的进程.但是,在解放区小说中,地域文化服务于以建立民族国家为重要奋斗目标的主流政治文化,小说的情感和主题显得过于狭窄和单一.  相似文献   

14.
马藜 《兰州学刊》2009,(7):157-160
女性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有其特有的生命体验即对于生命体验的完整的过程,但在一些男性作家的笔下,却完全是另一个情况,男性教授作家阎真的《因为女人》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小说以女性的身体与年龄为轴心来揭示男权社会中女性特别是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告诉我们:女性的身体,是男性的欲望叙事;年龄,使女性对危机予以认同;男权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形成女性自我救赎的重阻;男性作家对女性生存状态描述是偏颇的。这就警示着我们更多地思考女性解放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女性尊严的捍卫与颠覆--解读《我在霞村的时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虹 《江汉论坛》2002,(6):80-82
丁玲是一个对生活和创作极富探求性和开拓性的作家,她笔下的女性始终在以理性的思考追寻个体生命的价值,反抗阶级与性别的双重压迫,捍卫女性的尊严.《我在霞村的时候》突出表现了这一点.由于封建男权中心文化的强力统治和深广影响,小说在叙述对女性尊严的追寻与捍卫,表现女性个体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时,出现了话语倾斜,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对创作本意的悖离.  相似文献   

16.
女性作家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刻画了一个个鲜活而又具有个性的女性形象,解读这些女性形象,分析她们的人生际遇,可以发现,张爱玲是怀着悲悯情怀,透视男权社会下,两种文化夹缝里的女性作为边缘人的尴尬的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90年代的女性创作,重心是探讨当代女性在社会中的价值定位和情感实现,并以此作为女性自我实现的基本尺度。但是,从当前女性创作的发展趋向看,这两方面寻求不同程度的走进悖论。我们以徐坤的小说《厨房》和王安忆的长篇小说《长恨歌》为例,探讨当代女性作家从社会价值与文化价值这两种不同的价值视角对女性人生价值追求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和紫式部这两位不同国籍、不同时代的女性作家无论是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还是其小说的主题指向和艺术特质有许多相似之处。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张爱玲小说《倾城之恋》的白流苏和紫式部《源氏物语》中紫姬两个女性形象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对人的本质和对女性命运的关注是两位女性作家的共同偏好,并体悟两位作家创作中的女性观、人性观和婚恋观的异同及成因。  相似文献   

19.
宁琳 《北方论丛》2011,(4):48-50
新生代女性作家以蘸满勇气的女性生命体验书写成就了90年代新生代小说创作别具一格的风景,戴锦华对这些女性作家给予了高度关注。她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这几位作家的创作进行了富有洞见地阐释与批评。通过回望并阐释戴锦华的新生代女性文学批评,可对90年代中期以来新生代小说批评以及女性文学批评发展之状貌进行管窥性解读。  相似文献   

20.
不同于早前学界对明治时期女性作家(又称“闺秀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北田薄冰的小说《白发染》应被解读成1895年由砚友社青年作家发起的观念小说风潮的后续.作为批判因资本主义兴起造成的当时社会中各种不合理现象的作品,观念小说在1895年一经出版便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活动于那个时期的北田薄冰,也通过自己的作品直接的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风俗人情犀利的洞察力,也间接地参与了当时的文学运动.在一个女性的自由和发言权被束缚的时代,《白发染》故事内容所隐射的社会问题、女性地位,包括北田薄冰本人让该作品发表于当时知名前卫文学杂志上的行为,都让该作品领先于时代的发展,让北田薄冰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家,永远地刻印在了日本文学史的书卷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