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根据史料记载和专家考证 ,位于北京市西北部的涿鹿是古代黄帝、炎帝、蚩尤进行阪泉、涿鹿之战的古战场 ,也是两战后黄帝统一天下的合符地。本文考证了“合符釜山”的史实依据 ;提出了融合统一的不朽文化传统及其现实意义 ;建议在合符地建立合符坛 ,作为2 0 0 8年北京奥运圣火传递的标志点。  相似文献   

2.
歌曲是音乐符号、语言符号、标点符号三者的有机整体,其翻译已突破了单纯语言符号的范围,是典型的"符际转换活动".音、语、点三符转换说的提出将歌曲翻译的研究对象提升到符号学的高度重新审视,从而得出了歌曲翻译的本质,即三符符形之换、符义之转、符用之化.  相似文献   

3.
雷昌蛟 《学术交流》2012,(2):130-133
所谓常用异读字,是指古今均常用、古代汉语有一个或多个与常见音相对的异读的字。所谓异读音的性质,是指异读是否区别意义。对常用异读字异读性质的确定是一项实用性很强的研究。学者们一般通过《广韵》的释义来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音的性质,但由于受其韵书性质的局限,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音的性质往往有很多不足。《经典释文》是弥补《广韵》这方面不足的好材料。利用《经典释文》常用异读字的注音数据与《广韵》常用异读字的音义相互印证,可以提高确定常用异读字异读音性质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王敏 《学术交流》2004,(12):162-164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朱振家主编的《古代汉语》是一部好教材。但在翻译、文字、文化现象、注释等方面也存在欠当之处。古汉语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直译欠明时,再补以意译;古汉语经常出现的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繁简字等语言现象,注释中要予以注出;文化现象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注释时不能以今律古;古汉语的注释要明确、完整、贯通,当注的一定要注出,不可失注。  相似文献   

5.
"亦声字"是汉字体系中具有重要认识价值的一种结构类型.<说文>明确标释的亦声字212个并不是<说文>小篆体系中亦声字的全部.前代学者,特别是清代学者,对<说文>会意字中的亦声字已有认识,但未能予以全面揭示.亦声字是"层累"的结果,它基本上是以示源性构件加注表意形符构成的复合汉字.<说文>的内部系联及其与古文字的比较考察表明,<说文>标释的848个会意字中有亦声字175个.  相似文献   

6.
陈堆稳 《社科纵横》2012,(2):101-101,108
《信陵君窃符救赵》是高中语文课本的经典课文。笔者在教学中对"文章标题"、课本"遍赞宾客"和"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的解释存有疑问,本文根据文章内容,依据有关文献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靺鞨族世代居住于白山黑水之间,是我国东北地区著名的古老民族之一。从文献记载看,“靺鞨”一词始于隋代。到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其粟末部逐渐强大,于公元698年建立“震国”。这就是后来被誉为“海东盛国”的渤海王国的前身。其后靺鞨人的后裔——女真及满人,又先后建立了金国和清朝,在我国的历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因之,搞清靺鞨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就“靺鞨”一词的称呼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迄今为止,国内无论是教学、研究领域,还是词书字典的注音,都把“靺鞨”一词读作“末合”,注音为 m(?)h(?)。著名的《康熙字典》称:靺鞨“蕃人名”。唐书北狄传:“黑水靺鞨居肃慎地,亦曰挹娄,元魏时曰勿吉”。其对“鞨”字的注音则为“何葛切,音曷(即合)”。近年出版的《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重印本)、《辞海》(上海辞书出版  相似文献   

8.
汉字认知及左形右声合体字形成和发展的神经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字形是汉字认知心理过程和形声合体字研究的起点 汉字与拼音/字母——音素文字(以下简称音素文字)截然不同,汉字以形写意,而且形声义一体,是平面文字。而音素文字则代表声音,形不写意而写音,是线性文字。重形象是中国人思维的一种习惯,重形(象)也是中国文字的一大特点,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无论是古体的“文”,还是现代的字,都以形为基础,就是占汉字90%以上的形声合体字也是在形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其实形声字中形旁(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汉字已高度抽象化、符号化,但因为汉字由图画文字发展起来的,它至今仍保留象形象意…  相似文献   

9.
《社会工作》2011,(21):10-11
《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全文约七千字,共有6部分内容,围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鲁晓雁 《学术交流》2002,(2):109-112
抽象名词作为名词的一个大类,其语义搭配和语义偏移的规律与其他类名词不同。我们对13万字的文学材料中的抽象名词进行了穷尽式调查,依据调查所得,划分出了与抽象名词搭配的动词的次类,搭配结构形式以及各搭配形式有无语义偏移和语义发生偏移后的语义取向等。  相似文献   

11.
王军元  曹炜 《学术交流》2004,(11):157-161
丰富多彩的消极修辞手段的运用,对于广告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广告语言是一种诉诸听觉的语言,语音形式的选择加工是广告语言所需要处理的首要问题。相同、相近的音节结构或相同、相近的韵母的使用,洪音、细音的调配,相同音节结构的重叠等等是广告语言语音形式加工的主要内容。成功的广告语言无不重视词语的精当运用。词语的选用既体现在同义词语的抉择上,也体现在多义词语、同音词语的选用上。广告语言往往以超乎寻常语法规范的形式来运作,突破语法规范主要表现在词语的超常配搭、拓展词的语法功能和句式的变化三个方面。汉语言永远是中国广告最肥沃的土壤。  相似文献   

12.
傅毓民 《唐都学刊》2005,21(5):142-145
<论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篇词学专论.这篇文章虽然提出了词"别是一家"之说,却并未对其内涵作一明确的界定与阐释,以致使人莫辨其旨.尽管后人依据文中对前辈词人不同角度的批评,将其总括为六条,而真正可以反映曲子词本质属性的只有协律一项.既然协律是词的惟一要求,自当不会成为词境开拓、风格多样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雒莉 《唐都学刊》2000,16(4):90-92
文章通过对李清照的六首梅花词与历代男性诗人所写的梅花诗词的对照分析,指出李清照以女性词人特有的视角及独特的感受状写梅花,使词中所写之物与所抒之情水乳交融,真正达到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美境界。  相似文献   

14.
杨贺 《阅江学刊》2012,(6):142-145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李唐诸王之孙。其生卒年难于确考,主要生活于晚唐宣宗、懿宗、僖宗、昭宗时期。李洞现存168首诗歌,值得怀疑的6首作品是《山泉》、《吊草堂禅师》、《寓言》、《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绣岭宫词》、《中秋月》。其中,《山泉》为李洞所作,《吊草堂禅师》为刘得仁所作,《寓言》为唐代女冠诗人元淳之作,《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为许浑之作,《中秋月》为廖凝所作,《绣岭宫词》作者尚有争议。  相似文献   

15.
杜敏 《唐都学刊》2009,25(3):1-4
以李白为中心所生发的李白现象,已演化成为历代对李白诗歌的习得与传播,对其传说的演绎与生发的文化现象。李白现象具有共时与历时相交融、生发形态多样化的特点。李白现象在当代的形成有其历史的、文化的基础。李白现象当代化须将李白从单纯的文学领域脱解出来,关注李白诗歌的接收群体,使受众在李白现象的接受中提升,在接受中发展。应当多主体地进行李白及李白诗歌的传播,既可以官方举行,也可在民间传播。既可搞多群体的竞技,也可以个体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话和北京语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话测试和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明确细致的语音标准,必须对北京语音进行深入的研究。为此,本文讨论了北京语音的含义、北京语音和土音的界限;并依据北京语音实际对普通话语音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梁瑜霞 《唐都学刊》2004,20(3):26-30
李白的诗歌个性十分鲜明,其突出特点可用"李白气"来概括,"李白气"的能指即清末评论家吴汝纶所说的"一片奇气"[1]。"一片奇气"在李白诗歌有三个表现层次:言奇、象奇、思奇。李白、岑参、韩愈三人的诗歌都具有"尚奇"的共同特征。但比较而言:岑参之奇,意在外物,奇在风光;李白之奇,意在情感,奇在心志;韩愈之奇,融进人力,奇崛险怪;李白之奇,得之天然,风神潇洒。这正是李白之奇的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8.
丁忱 《唐都学刊》2006,22(6):19-21
对唐初文坛华艳的文风,历来研究者们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这种文风的积极倡导者,他的文章也是华靡浮艳的。其实,唐太宗喜好美文不假,他的文学作品中也确实有风格卑弱之作,但其公文作品风格却比较质朴,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太一样。从公文内容与写作特色等方面对李世民公文文风的辨析,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四书反身录》为清初著名思想家李(二曲)晚年“心解”著作。与新兴起的经学注疏方式不同,二曲实际上是以自己的心性修养为基础,以建立的工夫、本体、适用范畴框架为基本依据,对四书进行了高妙阐解,从而提升了其形上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