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迁移人口及管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最主要来源是人口的迁移增长 ,因此城市人口管理体制的重要一环是城市人口迁移的管理。本文根据城市人口迁移管理体制及其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要科学地依据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测定城市的人口承载力 ,对人口迁移增长的控制有科学的根据 ,对人口迁移增长有目标、有规划 ,并对城市人口迁移进行科学管理的创见  相似文献   

2.
蒯鹏州 《西北人口》2012,(5):117-120
目前,我国正处于人口自然变动和人口迁移变动不断加速的历史时期。这将对学龄人口的规模及其在城乡间的分布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到未来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本文估算了未来各级教育学龄人口规模及供求缺口的变化趋势,及其对各级教育发展的影响。由于人口迁移变动的存在,学龄人口变化对教育发展的冲击被强化。据此,未来我国的教育发展策略应因应人口变动的挑战,采取适应性的调整。  相似文献   

3.
上海市人口迁移与人口再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利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系统考察了近年来上海市外人口入迁及市内人口迁移规模增长,市外人口入迁、市内人口迁移的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对上海人口再分布变动的影响,发现上海市内、外入口迁移,促进了上海人口再分布的郊区化发展与均衡化变动,对上海城市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功能重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都心部高密度人口仍按"摊大饼"方式外迁扩散、郊区有些区县因人口净迁出而形成一定相对"过疏化"趋势等问题.文章针对以上的考察分析提出了几点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联合国2011年版《世界城市化展望》指出,到2050年,亚洲和非洲的城市人口增长将占世界城市人口总增长的86%,其中增长最多的国家依次是印度、中国、尼日利亚、美国和印度尼两亚。中国城市人口将增长3.41亿,  相似文献   

5.
"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放 《人口研究》2004,28(3):60-67
利用 1 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对在“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在新增长的城镇人口中 ,有 5 2 %是来自于地域的重新划分 ,有 31 %是来自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来自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的只有 1 7%。本文认为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应当主要依靠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因此 ,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解决好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人口的就业和生活 ,使他们能够顺利向城镇转移 ,这对于 2 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纵观30年来苏州人口数量变动轨迹,与全国大体相似,都经历了由高到低的发展过程,只是苏州市的人口转变比全国的平均进程开始得更早些,且呈现出人口自然变动由徘徊波动到平稳下降;户籍人口增长主要是机械增长;常住人口阶段型增幅差异明显;城乡人口增长空间分布总体均衡等特点。  相似文献   

7.
从三个尺度上即圈层尺度、地级市尺度以及区县尺度利用第五和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近10年长三角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变动.10年间,长三角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人口密度进一步稠密,反映了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增长极的不断增强的人口集聚能力.从圈层变动来看,人口向核心层集聚特征明显,圈层分异特征明显.从中级尺度来看,10年间除了上海的高速增长外,最主要的特征是苏州的高速增长,其年均增长甚至超过上海,此外,苏中三市人口减少形成了长三角北翼的人口塌陷区.从微观尺度而言,上海及其周边增长快速,人口增长主要分布在核心城市构成的廊道上,各个城市核心区集聚效应明显,表明各城市仍处于向心城市化阶段.未来,根据长三角的发展特征以及国家的宏观政策,长三角的次核心城市将进一步发展,长三角人口分布的多中心趋势将会显现.  相似文献   

8.
乡城人口流迁是城镇化的产物。中国正在处于快速城镇化的阶段,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入城市是当前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特点和标志。而中国的乡城人口迁移是在城市本身就业压力巨大的情况下发生的。研究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后对城市就业的影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北京市为案例,在分析北京市目前就业压力和来源、流动人口的变动与城市就业的关系及影响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关于乡城人口流动与城市就业之间动态关系的模型框架。  相似文献   

9.
2022年,中国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从人口惯性视角审视中国人口负增长,可以更好地认识和适应中国人口发展新常态。文章基于中国历次人口普查和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近70年全国及城乡人口惯性变化及其对人口长期变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人口自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累积内在负增长势能,持续的低生育率导致2020年出现显著的人口负增长惯性;(2)在超低生育率驱动下,中国人口负增长将带来人口总量缩减和老龄化加速发展,且超低生育率持续时间越久,负增长惯性作用越强;(3)随着城乡生育率趋同,2020年城乡均呈现出人口负增长惯性,但由于农村年轻人不断流入城市,农村的人口负增长惯性更强。人口惯性反映实际人口年龄结构与均衡状态(静止人口年龄结构)的偏离程度,考察人口惯性变动有助于科学研判人口长期变动状况,正确认识人口负增长的成因与趋势,积极应对中国人口负增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城镇人口增长宏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城市化程度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人口增长来源分布更是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国情资料。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一般由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来自农村的人口迁入、农村迁入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新建市镇和原有市镇扩大辖区范围所增加的人口等四部分组成。中国虽有完整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日登记城乡人口出生、死亡、迁移等人口变动,定期汇总逐级上报。惟因登记簿册浩瀚,又限于手工汇总,所以只能提供人口变动大端资料。较为细致数据如城镇人口增长来源分布等则付厥如。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所提供的城镇人口数字,反映中国城市化的实际水平,本文拟以此为基准,结合作者的调查资料,使用间接推计方法,计算出城镇人口增长的来源分布。所得结果尽管是匡算数据,然而所依基准科学合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实际。  相似文献   

11.
对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迁移如同人口自然增长一样,对人口的发展和分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建国三十年(1949—79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快,几全部是自然增长,机械变动(人口移迁)甚微,可略而不计。但就城市和农村以及各省(市)区而论,除了主要是自然增长外,还有人口迁移的因素,而且这种迁移规模是相当大的。对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作者曾在《我国城镇人口增长变化的初步分析》文章中作了论述,现对省(区)际间人口迁移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来新疆人口增长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增长包括人口出生和人口迁移两个方面,人口的增长会对一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人口增长又受政治、历史、经济和自然等多因素的制约。因此研究新疆的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过程,有助于全面了解新疆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利用人口动力系统的人口发展方程,通过对不同方案1972~2000年间人口变动的模拟比较,发现计划生育政策实施的28年间中国累计少出生人口在2.64亿~3.20亿之间,总人口累计少增加2.31亿~2.99亿。同时,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出生率降低的最小贡献为57.88%,对人口自然增长率的降低贡献了61.21%。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总的劳动负担得到减轻,使20世纪末21世纪初迎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时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最佳的机会、人力资源和条件,为实现人口可持续发展创造了可选择的良好人口环境和初始条件。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了1990-2010年广州青年人口数量增长与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和职业构成变动特征.广州青年人口绝对规模扩大、增速下降和相对规模收缩.人口迁移流动是青年人口增长变化的最主要因素.青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构成由中低层次向中高层次转变,未婚为主、已婚有配偶居次的婚姻构成更趋向未婚状况,职业以体力劳动者为主、正逐步向高级化转变.这些社会构成存在性别和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张蕊  杨晓丹  王楠 《南方人口》2011,26(6):25-33,55
本文运用了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根据全国三十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0—200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农业劳动力的利用率进行了估算。主要估算结果包括:1、中国农业劳动力利用率增长显著,从1990年全国平均68.1%上升到2009年全国平均84%。这说明我国农业劳动力虽仍有剩余,但向其他产业转移空间已经不大。如果延续目前劳动力利用率的增长速度,“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将在几年内消失;2、各地区的劳动力利用率及其变动趋势有明显差异,表明不同地区对“人口红利”的贡献有所不同:3、在1990—2009年期间中国农业产出的平均就业弹性趋近于零。  相似文献   

16.
江西人口城市化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富生 《人口研究》2003,27(3):54-60
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 ,江西省人口城市化进程有明显的特征 ,但纵观江西发展 2 0年 ,已不难看出江西城市发展尚存在主观战略与客观实际的矛盾 ,按照人口经济地域分异规律 ,江西省新世纪初人口城市化的政策应立足实际 ,围绕市场经济体制对人口迁移的要求 ,逐步形成以城市密集区 ,大中城市吸收人口为主 ,小城市、农村和小城镇吸收人口为辅的人口城市化格局  相似文献   

17.
程绮云 《南方人口》2001,16(2):58-62
澳门是一个面积不到 2 4平方公里的地方 ,其人口在过去十年增加了近三成。人口的增加主要来源于移民 ,特别是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 ,他们同时亦对澳门人口的自然增长带来很大的影响 ,原因是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有较高的生育率。本文简单地介绍了这一现象 ,以及澳门人口自然增长的其他情况。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利用中国1987~2015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首先分别考察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劳动年龄人口内部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结果显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人均GDP增加1.9%,劳动年龄人口中最具生产力劳动力比例每增加1个百分点,实际人均GDP增加1.7%;其次,测算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显示:1987~2015年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14.69%,同时预测结果表明2015~2020年间中国人口红利窗口将会关闭;再次,利用分解分析研究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主要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及增加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世界人口迁移趋势中最主要的特征是人口由农村永久性地向城市迁移,即城市化。这种迁移对城市和农村两方面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在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下,这种城乡之间的迁移对上海城市发展的规模和趋向,关系尤为重大。因此,本课题着重分析和研究上海市区三十多年来常住人口永久性迁移的变动趋势及其各种构成、迁移的特征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预测,探讨在新形势下人口迁移与上海城市建设之关系,为今后妥善管理和合理调节上海人口迁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人口动态看中国中心城市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根据1982、1990、2000年3次人口普查资料讨论了中国中心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发展。数据分析表明,1982~2000年,中国中心城市的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这种增长,主要不是由区域变化引起的,而是城市地域自身人口的增加;并且主要不是人口的自然增加,而是由于人口迁入引起的。人口增长的结果,导致巨型城市和大城市数目的增加。中心城市不同区域人口增加的类型表明,中心城市的人口流动大都表现为郊区→边缘区→中心区和中心区→边缘区←郊区两种类型,说明大部分中心城市尚处于形成、成长和扩张时期,出现中心区→边缘区→郊区类型的城市20世纪90年代只有上海市。这表明,中国城市极大部分还处于城市化阶段,只有上海市开始出现人口郊区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