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科技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产业转移和东南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为广西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科技在引领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中具有重要作用。广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科技对策主要有:依托重点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设有广西特色的技术承接机制,提高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承接和配套能力,做好科技招商和引资、引技、引智工作,推动承接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为产业转移企业提供科技服务。  相似文献   

2.
王青云  郑国楠 《理论界》2014,(2):32-37,167
文章对搬迁型产业转移和扩张型产业转移这两种产业转移的基本形式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并运用生产份额法研究了2001年至2010年间我国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区域特征。研究表明:从行业上看,我国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程度具有较大的差异,产业转移最活跃的是劳动密集型生活必需品类轻工制造业,其次为资本密集型的资源依赖产业,而需求价格弹性较高的非生活必需品类轻工业则有不同程度的向东部地区集中的趋势;从时间上来看,2006-2010年间我国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速度快于2006年之前的五年;从空间上来看,东部地区的产业转出和产业转入都十分活跃,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明显只集中在少数几个省份。最后,本文从建立东部与中西部之间产业共同发展机制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3.
环境污染伴随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呈现显著的区域特征,从产业转移的空间梯度看,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正在由经济发达地区梯次转移至欠发达、不发达地区,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部、东北和西北地区转移;与轻度污染密集型产业相比,重度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东部地区的集聚程度更高。污染密集产业呈现空间梯度转移,不仅依赖于产业链的空间演化规律,而且与迁入地市场发育程度和制度环境有关。2003~2013年,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主要转入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和广西,而同期环境污染状况加剧地区集中在青海、新疆、内蒙古、云南、宁夏、安徽和河北。研究结果表明,污染产业集聚并不必然导致环境污染集聚,及加剧区域之间的环境不平等。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具有阶段性、不确定性和交替性,基于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促进污染密集型产业的集群式转移具有经济效率和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4.
文章在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环境与产业梯级分布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产业和要素向东部沿海地区的持续集聚已使我国经济活动分布出现了"过密"和"过疏"问题.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出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新趋向,但这种产业区域转移同时又受到一些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的阻碍.产业区域转移是企业在市场机制引导下的自发行为,政府要积极搭建产业转移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产业区域转移环境.  相似文献   

5.
后金融危机时期加快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思路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面对金融危机的蔓延与冲击,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速度与规模的提升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在商务成本、产业配套能力和投资环境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中央政府应加紧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对区域产业转移加以引导和协调,并通过财政、税收等手段加以支持和促进。中西部地区要加快提升产业配套能力、优化投资环境,有效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6.
我国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是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地区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区域产业转移的一般传导机制极有可能强化西部资源型经济的锁定效应,导致西部资源型经济体陷入"资源优势陷阱",阻碍西部产业升级。为避免西部资源型地区进入"资源优势陷阱",必须消解西部地区的锁定效应,推进西部资源型经济转型,尤其要推进技术创新,引进新兴科技深度融合传统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7.
翁乾麟 《学术论坛》2007,30(12):98-101
产业转移是发生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现象.产业转移,客观上有助于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推动先进产业与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根据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有意识地组织产业转移,对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产业转移在国内外是个普遍性的经济现象,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产业转移问题因此成为区域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前沿理论问题.系统考察国内外产业转移问题研究文献,从中找出指导我国产业转移的理论指导依据,既对调整我国区域经济格局、实现产业合理布局的有利机会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同时可以为研究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问题提供新的研究视角,为研究我国区际间产业转移的问题提供新的政策应用框架.  相似文献   

9.
“双转移”,即珠三角地区产业因优化升级的需要要求向经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转移,同时经济欠发达的粤东西北地区的富余劳动力要求向珠三角地区或者本地的第二、三产业转移。“双转移”是广东区域协调发展的重构。粤西地区要想抓住这一战略机遇,就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双转移”的政策认识、定位好本地区的发展战略、引入科学发展决策程序和冲破资本性质界限的束缚。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产业合作的机理和模式研究——以粤台产业合作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区域产业合作成为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核心,合作各方通过劳动力、资本、信息、技术等的跨区域流动,在资源重新优化配置中实现了福利的增加。本文首先在理论上对产业合作的机理和模式进行研究,从发生基础、必要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区域产业合作的机理,并研究了产业合作的三种不同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粤台产业合作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推动粤台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的产业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国家级示范区,对其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产业承接提供借鉴。基于产业梯度理论,首先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立各市的优势产业,然后根据相对产业梯度系数,针对各市的重点建设产业给出建议。研究表明,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化工、金属冶炼、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等行业。由于产业承接的重复性要注意协调竞争,同时还要注意承接资源依赖型和高污染型行业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2.
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率先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和劳动力开始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由此拉大了区域发展差距。基于对理论与经验事实的分析,论述了实现产业转移与区域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产业布局的区位选择,并对两者之间的实现机制和可行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东部毗邻区、中西部大中城市和城市圈是产业转移的优先选择路径,能够形成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业转移通过重塑劳动力人力资本、减少劳动力跨区域流动成本以及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有助于实现区域共同富裕。因此,应通过在中西部地区城市群内构建产业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格局、推动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加强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素质培训的可行路径来实现区域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3.
明确共富思想,提高对加快发展中西部地区的认识。只有发展才能缩小地区差距。加快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对策为:1、将投资重点转移到中西部地区;2、实施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相结合的经济政策;3、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4、依靠科技进步;5、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6、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相似文献   

14.
黄滨 《学术论坛》2004,(6):143-146
在中国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合作区的各省区中,历史上惟广西形成了"无东不成市"的格局,其原因有二:一是两广间天然的交通孔道优越,为各省区所不可比拟;二是经济落差最大,使广西成为粤港辐射的优势最大区域。两因相叠,造成了广西全省性"无东不城市"格局。  相似文献   

15.
许多学者认为,制造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是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因此,促进产业由沿海向中、西部地区梯度推移即成为缩小地区差距的重要途径。然而,现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制造业大部分仍然高度集聚于东部沿海地区,且集聚的趋势还在加强,形成制造业梯度推移粘性。本文着重分析1985~2005年26个制造业部门集聚程度的变化情况,找到集聚程度下降的部门,分析其转移的方向,对于继续向东部沿海地区集聚的部门,运用二次函数拟合,并对所得到的函数式求一阶偏导,进而得到其推移的可能时间,以期为我国制定促进产业梯度推移、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作为国家级示范区,对其研究可以为其他地区的产业承接提供借鉴。基于产业梯度理论,首先根据产业梯度系数确立各市的优势产业,然后根据相对产业梯度系数,针对各市的重点建设产业给出建议。研究表明,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化工、金属冶炼、电气机械、装备制造业、纺织等行业。由于产业承接的重复性要注意协调竞争,同时还要注意承接资源依赖型和高污染型行业时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7.
国际产业转移是各国开放经济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结果。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具经济活力的地区,我国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要区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飞跃发展,世界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转移业已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必须结合我国自身情况全面分析,审慎对待,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产业竞争力,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郭立宏  马雄光  喜济峰 《学术论坛》2007,30(11):128-131
文章针对广西如何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问题,从四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首先指出了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实意义;接着分析了东部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性.并以此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明确广西承接东部产业的中心区、次中心区和外围区.这是广西增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针对性最具全局性、战略性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科学规划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中心区的产业布局,这是广西增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有效性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产业转移的诱因分析与趋势预测——以长三角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对于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以长三角地区制造业为研究对象,对这个地区的产业转移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现状的评价,总结出引起这个地区产业转移的诱导因素;并结合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和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在确定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高于国内其他地区的前提下,分别从产业的生命周期、产业的竞争能力和产业的集聚效果三个维度,推测出长三角地区应向外转移的产业门类.  相似文献   

20.
论民初军阀战乱对广州社会经济的影响张晓辉广州是我国历史上开放较早的地区,自汉代以来,海外贸易就很发达。在近代史上,广州借毗邻港澳之优势,既当南方运输的吞吐口岸,华洋辐辏交集,又以位居富庶的珠江三角洲中枢,金融、商业活跃,在近代观念传播和发展实业方面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