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倡导者和规划者,他的政治民主化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化的进程。本文从邓小平的党内生活民主化思想、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思想和基层民主化思想等三个方面对他的政治民主思想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2.
从文化与民主的关系的角度对民主发展道路作最一般考察和概括,政治民主化演进的基本路径无非这样两条:以先发国家为代表的"民主文化一民主制度一民主政治"进路和以后发国家为代表的"民主制度一民主文化一民主政治"进路.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后发国家,其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只能遵循"民主制度一民主观念一民主政治"的路径演进.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推进的激进改革,用西方的片面"民主化"取代苏共传统的民主集中制,进而走上了"自由化"的不归路,将苏共和苏联引向了自杀道路。社会主义政治改革以"公开性"和"民主化"作为手段有着合理性,但问题在于戈尔巴乔夫将"公开性"和"民主化"推至了极端,将手段当作目标。戈尔巴乔夫对苏联民主集中制的破坏,留下了惨痛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4.
以民为本,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全面分析,有助于我们肃清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法治意识,对促进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经济管理的民主化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的民主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的推动下,台湾地区完成了所谓的"民主转型".本质上,台湾地区所谓的民主政治是一种植入性、依附性甚至是功利性的民主.就台湾本身而言,其民主是在美国压力之下强加进来、不得不为的结果,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依附于美国的民主.从美国来讲,压迫和扶持台湾实现民主化转型,更多的是为了其"和平演变"中国大陆的目的.换言之,美国之所以不遗余力地推动台湾的民主进程,其真实意图在于台湾可以作为"和平演变"中国大陆的跳板与前沿.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台湾地区民主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如"选举政治"、统"独"纷争等,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西方英美等大国率先启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而政治民主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人民通过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等政治机制,普遍参与政治并受到政治的影响.在西方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国家不同的历史与文化传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参与模式.对这些国家政治参与模式进行横向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借鉴它国政治现代化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推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现代化进程.<南开学报>2010年第1期"当代西方研究"专栏在"美日政治参与模式"主题下,刊登了专门研究美国和日本历史的两位青年学者的文章,分别对这两个西方大国的政治参与问题的一个侧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党内民主与政治发展:开发中国民主化的体制内资源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本文旨在从民主的“转型”与“巩固”的二维视野探讨中国的民主化道路 ,集中论证了中共党内民主与中国政治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中国应当努力开发民主化的体制内资源 ,在现行基本政治制度框架内寻找和培育民主的生长点。本着这一宗旨 ,作者提出中国在民主化道路上应选择先精英后大众、先共产党内后共产党外的体制内渐进发展路线 ,通过扩大差额选举切实推进党内民主并从中央做起。党内民主化不仅可能成为多党制的替代物 ,而且也有助于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机制。因此 ,通过党内民主带动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 ,并由精英民主导向大众民主 ,应当成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战略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社会结构转型是一场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为直接动力的全面而深刻的转型,这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解体、分化和新的阶层的重组。在这一系列的变革中,中产阶层在悄然崛起、壮大和发展,并且必然在未来成为中国民主化进程最为中坚的力量。而中产阶层的崛起与政治民主化有着密切联系,中产阶层的崛起是民主化的基础,民主化促进了中产阶层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民主化启动和发展的本质要求。中国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是中国共产党内在规定性及其领导属性的逻辑延伸和自然结晶,并通过共产党领导而得以充分彰显。随着世界民主化潮流衰退及我国民主化发展进入瓶颈期,只有进一步改革共产党领导体制,才能加强共产党领导,保证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序有效展开并取得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10.
文章辨析了芬伯格理论体系中的技术代码与设计代码两个重要概念及其理论背景与实践价值.技术代码在"批判的建构主义"中获得其意义,旨在揭示那些沉淀在规则与技术物中的价值和利益,为技术民主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近年来,芬伯格在"技系统"的背景之下提出了"设计代码",将对技术的批判从技术物和技术理性扩展到了技系统和社会合理性之上.然而,这一概念的扩展暴露出技术民主化的若干局限,批判立场与技术民主化实践路径之间存在冲突,当今的技术民主化陷入道路困境.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论译者的风格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翻译的过程中,作家的风格是可译的, 为了得到最佳的译文效果,译者必须具有强烈的风格意识.文章分析了在翻译实践中,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翻译实践中,译者的翻译观点、目的以及采用的翻译手段对其译文效果所产生的影响,并且指出虽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也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符合自己口味的文本,并以原文风格为基础,追求与之相适应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略论行政人格评价机制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者认为行政人格的不如人意,确实正在严重地蚀解着政府在群众中的信誉。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公务员人格评价机制实现创新。创新的要件是形成多向性的、公众可参与性的全面的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