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盾 《河北学刊》2014,(2):17-21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2.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崔平 《河北学刊》2014,(2):21-25
对于"存在"的哲学蕴含与现实意义,赵汀阳认为,存在的本意是永在,为了达到永在就需要善在,因为只有善在才能有效保证存在。存在与创造是一致的,一种能够反思存在本源性的存在论必定同时是一种创世论。人的存在意义并非一个无意义的问题,人至少必须解释人想做什么。人的自然存在本身未必有目的,但人却在创世中创造了目的,因此使自身存在具有了意义。张盾在同赵汀阳的论辩中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人必须存在,这是他的天命,存在以自身为目的,所以它只能是平凡的,而不可能具有神奇性。但存在的本意是平凡,并不是平庸,平凡恰恰代表着一个存在者按自然法度自己去存在的力度。崔平认为,"存在"是让所有人都倍感亲切和平凡的日常语言,存在不但是实质谓词,而且是最高级、最高贵的谓词。存在概念不必追求高贵,但它本身就是先验高贵的。如果说生活中存在追求高贵的现象,那也只不过是具有先验高贵品性的存在概念的经验实现。张蓬认为,"存在"是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时也可以表达中国哲学问题。中国哲学思维从"生生"之道进入"存在"问题,并以中道、不二、双运、圆融的方式来思考和把握中国哲学语境中的"存在"问题。如此从"存在"范畴的视域观看中国哲学思维,可以深入探索中国哲学思维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指出: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二二○页)这是我们划分唯物主义派别和唯心主义派别的唯一科学的标准。老子哲学体系究竟是属于哪一种哲学派别?也只能用这个标准来判断。“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是老子哲学的核心。历来学者对老子哲学体系性质的  相似文献   

5.
张运松 《东岳论丛》2004,25(1):161-164
西方传统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因各自的原因(或者是追求先验的形而上学"本体"或者是有意地回避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未能真正解决好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哲学在这方面找到了一条切实的途径:从思维的现实对象上去理解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因而,哲学的基本问题获得了辩证唯物的解决,在其现实性上,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生成的历史地发展着的人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孔子生存哲学以人伦关系为核心,关切人高贵的生;老子生存哲学以"道"展现宇宙视野,人需智慧以求解脱,坦然面对人的死。这种生存哲学基础的不同,决定着孔子与老子在丧葬祭祀观上有质的不同:主体态度上,真切的哀思与含蓄的超脱;核心实质上,"敬"人与人"静";深层次的死亡哲学基础上,体现生的高贵与死后的永恒的哲理倾向。  相似文献   

7.
ontology就是一般形而上学,它研究关于存在的范畴理论,即研究存在的本质、存在的种类、存在的范畴结构等问题。汉语哲学界用"本体论"翻译ontology,使人把ontology误解为关于本体的探究。本体是范畴理论诸多范畴中的一个,它是与性质等范畴相对的概念,因为在范畴结构中的位置而具有首要性、根本性等特征。但是,中国学者往往把本体看作与物质对象相对的概念,并用本体概念解释道等概念。事实上,把道称为"本根"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8.
<正> 学术界许多论者在谈价值问题时,都有意无意地把真与善、美一起归入价值范畴。笔者认为,说善、美属于价值范畴,这是对的,但是,真并不属于价值范畴。下面试述拙见。首先,真与善、美等都意味着主客之间的一种关系,而大多数人都承认,价值就是主客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表面上的共同之处容易使人认为,真、善、美都属于价值范畴。其次,真与善、美一样都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人们追求真理,追求至善、至美,这  相似文献   

9.
杨琦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93-95,108
"清"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清"作为自觉的文化审美追求起源于先秦道家哲学思想,它既是老庄哲学的重要概念,又是审美的最高追求。"清"之风盛行,影响遍及人物品鉴、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等领域,"清"的人格之美、风度之美和艺术之美,充分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精神,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文艺作品的审美评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Being一词兼有多种含义,但作为本体论研究对象的being指的就是存在.英美分析哲学对"存在"意义问题进行过大量的、值得深入挖掘的探讨.弗雷格对谓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与以往哲学家们的看法不同,他认为:"存在"不是一阶属性,而是二阶属性或谓词.由他的谓词理论所引发的对"存在"、"实存"等词语性质的探讨,成为后来分析哲学切入本体论研究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11.
认识论意义上的真理与价值论意义上的至善或正义是有机的整体。在哲学史上 ,真理问题始终是与价值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哲学以真理为研究对象 ,其目的不仅仅是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 ,而在于追求最崇高的存在。真理与至善是人类永恒的心理追求。真理与至善根源于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定性 ,客观真理是一种逻辑的存在 ,而不是现实的存在物 ,只有在与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发生联系的时候才有意义。人类的普遍理性与个体理性之间的矛盾是我们理解真理的客观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关系问题一直是重要的哲学问题.亚里士多德是关系理论的奠基者,他将关系纳入到他的范畴体系中,初步确立了关系在整个范畴体系中的地位.在亚里士多德的范畴体系中,关系词在主谓判断的命题中只能作谓词,而不能做主词,谓词所表达的偶性只能存在于主词所表示的实体中.亚里士多德奠定了关系理论的基础,斯多葛派哲学则将其体系化了.  相似文献   

13.
黄霖 《河北学刊》2004,24(6):106
[主持人语]从20世纪90年代起,笔者在探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深感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原,从而拈出了"原人"两字来概括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基本品格和核心精神,出版了<原人论>一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一般认为唯有"道"字才可称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最具统摄意义.在文学批评史方面,"原道"思想早在荀子、扬雄的著作中已经略见端倪,后经<文心雕龙>开宗明义第一篇<原道>加以阐发和强调之后,历代文论家大都将此奉为圭臬,影响了文坛千余年.然而,"道"究竟是什么?历来众说纷纭,"各道其所道".因此,关于文学本原的问题并没有加以集中和解决.笔者在<原人论>中指出,各家之道尽管有这样那样的差异,但都离不开"人",可谓条条"道"路最终都通向了"人".中国文论中的"原道",归根到底就是"原人",它体现在心化、生命化、实用化三个层面上.  相似文献   

14.
尚东涛 《齐鲁学刊》2004,2(4):59-63
歧见纷呈的发展中的技术哲学,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但在"本体"维度无不指向"技术"。对"技术是什么"之设问作应答的"技术是……",作为经验命题仅仅限定于"现象界",谓词"什么"无法企及作为"本体"的主词之"技术"本身。只有排除谓词后的"技术是",才彰显着"技术"本身。旨在充分展示其全面内涵的"技术是"命题,经"技术是技术"达于"技术如何是技术",实现对经验命题主词作前提追问的"自行展开"的命题转换。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以人的"生命活动"为现实性基础,经"思"与"反思"及其交融,在"技术"是起来"的途中,推进着作为技术哲学"本体"的"技术"的思维建构,为技术哲学奠定着历史展开之基。  相似文献   

15.
作为马克思哲学中国化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命题,"实事求是"在经历了"唯物论"和"认识论"两种解读方式的过程中,以"经验"和"先验"的对峙,铺叙了西方哲学史中关于这个问题演绎的中国版本。而经验之"是"与先验之"是"的逻辑断裂,则导引了经验解释原则和先验解释原则在哲学教科书并存的现象,由此导致了一种顾盼于经验和先验之间的混乱哲学观。在特定的哲学语境下,马克思哲学的功能在"中国化"的历史中被改写。"实事求是"命题的理论嬗变,不仅构架了历史中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主旋律,而且以"问题"的方式,催逼人类理性必须在走出经验习性和先验企及的矛盾困惑过程中,用时代的精神谱写出形而上学的现代音律。  相似文献   

16.
先验思路在西方哲学上清晰可辨.巴门尼德对"是"的追问、柏拉图对"相"的纯粹推演便是先验思路的最初形态.康德对主体自身的认知能力及界限的探究、胡塞尔对意识行为本身的探求则为先验思路较为成熟的形态.先验思路的基本特征是以独立于事实和历史起源的方式为认识寻求先验的根据.其基本态度是以哲学之思的方式趋向哲学最终的绝对自明的根据.先验思路是一条通达"纯粹存在"之路,它代表哲学研究本身.  相似文献   

17.
老子“自然”范畴之哲学内涵的生成及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是老子哲学中的一个中心范畴.从"自"、"然"二字发展为"自然"一词,并形成为一个哲学范畴,老子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词义角度看,"自然"的意义就是指"自然而然";从哲学的角度看,"自然"则包括"道之自然"、"政之自然"和"人之自然"三方面内涵.老子"自然"范畴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对后世哲学和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月刊》2020,(4):5-22+34
自然、社会、人生是由什么支撑的,千变万化的万象是如何归一的,天地万物的终极根源、根据是什么,人如何把握天地万物的资始资生,这就需要进入道体的体用一源的求索。体用思维在中国哲学概念、范畴逻辑结构中已度越一家一派的范围,而敞开胸怀,成为儒释道及诸子用来诠释自己哲学的概念、范畴。程颐提出"体用一源"命题,后人都加以发挥,并进入天人关系的探求,体现为天度越人,又寓于人;交感联通,尽心知天;相分制用,参赞化育;交而相胜,还而相用;天道人性,天人合一。中国哲学的和合生生道体是追寻天地万物存在本原的终极根与底,是对思想的思想终极解释的反思,是追求世界终极价值的形而上者。于是便展开对形而上与形而下的探讨,体现为无形有待,不生有名;有本无体,本末体用;相分不离,和合道体。形而上之道与形而下之器的思维形式,是天地然与所以然、迹与所以迹、共相与殊相、道体与现象、本源与属性、精义入神与礼仪实践的关系。在近代中西文化哲学会通的人文语境下,有中本西末、中体西用、中内西外等主张。  相似文献   

19.
道家的"无欲"概念不仅是一种伦理德性,也是一种理智德性。老子的"有欲"是一种认知策略,而"无欲"则是一种更根本的理智德性。一方面,"无欲"包含追求理智善的动机成分,即试图理解"道",另一方面,"无欲"有助于认知者保持心灵开放、理智勇气、思维公正等理智德性,因而能够使认知者可靠地获得理智善。作为"理智德性"的无欲在伦理、劳作、艺术等其他理智生活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我国哲学界对主体、客体以及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不少哲学论著来看,许多作者论述哲学基本问题都把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列作为哲学基本问题,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有的文章则认为,“主体和客体,是哲学认识论的一对基本范畴”,认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所以哲学基本问题又可以概括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等等。笔者认为,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哲学基本问题只能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主体和客体是社会历史观的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