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剑 《学习与探索》2007,(5):200-204
明中叶以后诸帝多怠政,但世宗嘉靖皇帝并非完全如此。嘉靖前期,他励精图治,中后期虽少临朝或不临朝,他却能牢牢地控制着朝政而威柄不移。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嘉靖朝为明代使用密疏十分广泛的时期,这对嘉靖朝的政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改变了嘉靖皇帝的理政方式,因而其理政方式不同于以前或以后的诸帝。嘉靖皇帝的理政方式与诸帝相比主要有三个转变,即早朝由勤于理朝到临御日浅,由上朝理政向重视章奏批答的转变,由批答章奏向更加重视密疏的转变。从形式上和表面来看,这三个转变是一个比一个隐蔽,一个比一个看起来好像是疏于理政,但事实上却恰恰相反,嘉靖皇帝就是在越来越"怠政"的表象之下,通过密疏政治越来越严密地实现了对朝政的绝对控制,从而形成了嘉靖皇帝独特的理政方式。  相似文献   

2.
“四帝共治”是解读戴克里先的“关键词”之一,也是罗马帝国晚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共治”在罗马史上多有记录,但人数、时间均不及“四帝共治”。与历次“共治”不同的是,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成员彼此无血缘关系,依姻缘联系在一起。戴克里先将帝国分成四个部分,交由“四帝”统治,四分了帝国的政治空间和地理空间。“四帝”各自拥有都城、宫廷、官僚机构和军队,导致开支浩繁。“四帝共治”彻底颠覆了元首制,直接否定了皇帝的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陈百川 《东西南北》2010,(10):16-17
康熙,姓名爱新觉罗·玄烨,史称清圣祖,男,满族,1654年5月4日生,属相马,金牛座,北京市人,无学历,清朝第四代皇帝,历史上被誉为“千古一帝”。笔者总结了康熙的“六个历史之最”:一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统治清王朝61年:  相似文献   

4.
金世宗完颜雍是在海陵帝发动南侵战争失利后成为金朝第五代皇帝的。他即位后,为了政治上的需要,打着“拨乱反正,务在革非”的旗子,不但完全否定了海陵帝在位期间的政绩,还将一切罪恶归于海陵帝,诬之为罪大恶极的无道之君。由于金世宗的后裔继续统治金朝近50年,金...  相似文献   

5.
下海之事,古已有之。东汉皇帝刘宏,可说是“下海”者的开山鼻祖。据史书记载,他“作列肆于后宫,使诸采女贩卖,帝作商贾服为东。”“列肆”者,即今之“商场”也;“商贾服”,乃“工作服”之雅称也。其后,晋惠帝司马衷也醉心于摆摊设点,小本经营;惠帝之子也子承父业,热衷于杀猪卖酒……堂堂一个皇帝,由着性子去“练摊”,是兴之所致?还是为钱所驱?我想,  相似文献   

6.
明代大礼议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客观地认识明代中后期历史发展趋向和全面地认知嘉靖、隆庆、万历三朝的改革特点,重新审视“大礼议”,搞清明世宗独立于孝宗帝系称帝的政治意义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大礼议的核心不是世宗之父兴献王朱阮能否称皇称帝的尊祀问题,而是明世宗朱厚璁能不能按照武宗遗诏称兴献王为父为考的问题。大礼议之争明确了朱厚璁与朱阮的父子关系,其法律意义就在于使世宗与孝宗帝系决裂,而以独立的姿态执政革新。从此,明王朝进入到了明世宗时代  相似文献   

7.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选自人教版选修4第3课,本课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我国清朝第二代皇帝康熙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杰出贡献。那么,如何评价康熙一生所为呢?其实,晚年的康熙帝曾对自己的一生作过评价,他引用诸葛亮的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阎崇年在《正说清朝十二帝》中也说:“无论就中国历史作纵向比较,或就世界历史作横向比较,都可以说康熙大帝是中国皇朝史上的千年一帝,也是世界史上的千年名君。”《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康熙)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虽曰守成,实同开创焉。”但近年来对于康熙的评价也有了不同的声音,例如:杜车别在《文明断裂的悲剧--被满清割断的明朝与近现代中国》中说:“康熙对维护自己的统治不遗余力,也可以这样说,他是满族的“伟大领袖”,是中国人的罪人。”历史学家郭长庚在《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说:“康熙作为一个有才无识、因循误国的封建皇帝,实在不值得后世推崇与美誉。”  相似文献   

8.
明中叶“奢能致富”的经济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中叶奢靡之风蔓延全国,不少人士为之哀叹、耽心。这时,有一支异军突起,认为“奢能致富”。这一“异端”思潮的出现,在一贯以俭朴为美德的中国,必遭众人反对。于是两种思潮斗争十分激烈。根据文献记载,明代嘉、隆、万是一个社会风尚大转变时期,嘉靖以前还是比较淳朴的,隆庆,尤其是万历以后,则日趋奢侈。据《沃史》记:“当成、弘间,闾阎殷富尚俭啬,男妇蓄积,女勤机杼,诸生少事长若严师,即缙绅亦务恭谨,庭无私谒。延至嘉、隆而变,至今日(万历)而变极矣。”尤其是经济发达的江南一带更竞相奢侈,仿效苏杭器物服饰,“夫吴者四方之所观赴也。吴有服而华,四方恭而服之,非是则以为弗文也;吴有器而美,而四方恭而御之,非是则以为弗珍也。”《农书》作者马一龙曾邀集八十岁上下的二十四  相似文献   

9.
童年的代沟     
独生子女这一代一出现就被舆论界称之为“小皇帝”,这个词当初是被用来描述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如何具有像是帝一样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独生子女,已成为一家两代成人的生活中心,成为家庭金字塔的塔尖,这的确很有做皇帝的威风。不过,中国的历代皇帝都是不自由的,他们总是被禁锢在皇宫里不能随便出来。而今天的独生子女们最像“小皇帝”的一面,恰恰就是他们也同样地不自由。很多人认为,如今的孩子令人羡慕,他们不愁吃、不愁穿、不愁玩具,也不愁没人疼爱。可是我却很难产生这种羡慕感,尽管今天的孩子们不缺物质上的东西,但是他们缺乏…  相似文献   

10.
正盛京(即沈阳),是清朝统治的大后方,被誉为"龙兴之地",很受清统治者重视。清代入主北京后的10位皇帝中,康熙、乾隆、嘉庆、道光4位皇帝曾先后10次到过盛京,这就是民间说的"清帝东巡"。康熙帝开辟东巡祭祖之路据档案记载,大清朝皇帝东巡祭祖起源于康熙帝,但是,最早筹划的人,却是顺治帝。原来,清王朝刚入主中原时,政权尚不稳定,尽管顺治帝一直想到龙兴之地祭祖,但始终未能成行。直到1670年,玄烨(即康熙帝)登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说明“格”作为中国古代法律形式之一,滥觞于秦汉,源于皇帝的诏敕,近似于“追加法”,起着“会通适变”、“因时制宜”和补常法、成制不足的作用。其次概述了自秦汉至隋“格’的递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秦汉为萌生阶段、西晋为初创阶段、北朝为发展阶段、隋代为成熟阶段的初期。初步论证北魏“以格代科”应在宣武帝统治时期,以补《唐六典》注和日本内田智雄说。  相似文献   

12.
一老师:这个学期和大家一起学习语法。我先把你们提交的作文说说。我上学期布置你们写作文,主要是想向你们收集一些教学用的新鲜语料。大部分人交了,交来的作文我都看了。有的同学语言很别致。有个男同学,在《学校印象》一文中写道:“学校非常丑陋,连一棵树都没有,像一个没有穿衣服的女人。”我批:“比喻失当。艺术家眼里,没穿衣服的女人是很美的,不知彼意如何?”(注:作文下发后,此生将“女人”改换成了“男人”)有个女同学,笔下亦出奇语:“我有个同学,她只有18岁就结婚了,真奢侈。”“奢侈”一词用得极好。“奢侈”本是…  相似文献   

13.
赵时春是明代中期甘肃著名的人物。他不仅在当时文坛上被誉为嘉靖“八才子”之一,而且以通达国体,议论朝政阙失,颉顽于当时。本文仅介绍其生平并浅析其“事功”思想。 赵时春(1509—?),字景仁,号浚谷,甘肃平凉人。嘉靖五年(1526),中进士,曾被诠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官刑部主事转兵部之事。嘉靖九年(1530),因上疏揭露都御史汪鋐、副都御史许攒等人,献“瑞麦”、  相似文献   

14.
1985年第二期《社会》,有篇谈性欲和寿命关系的文章,根据八个朝代71名亲政皇帝平均寿命为47.7岁,31名历代名僧平均寿命为76.7岁,做出结论说:“可以断定,纵欲是皇帝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相反,禁欲则是和尚长命的原因之一。”初读之,觉得论题有非常坚实的事实为论据,文章有很强的说服力。掩卷一想,不对了,觉得这个结论,不过是一个猜想而已。皇帝同和尚的区别,不独是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和尚守身独处一辈子。皇帝美食,和尚素餐;皇帝以天下为敌,和尚与世无争;皇帝多动脑劳神,和尚则“万念俱寂”,这些,也都是皇帝与和尚之间的明显区别。照了文章的逻辑,岂不也可以得出结论说,美食是皇帝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素餐是和尚长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天下为敌是皇帝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世无争是和尚长寿的主要原因之一,动脑劳神是皇帝短命的主要原因之一,“万念俱寂”是和尚长寿的原因之一?如果有位笃信佛教的老太太知道了皇帝、和尚之间寿命的差别,保不准还会作出结论说:杀生作恶太多,菩萨怪  相似文献   

15.
从公元六世纪末到十八世纪一千多年中,曾经有十代、八位女帝(其中二人两次即位)出现在日本历史舞台上,其人数之多,在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日本古代效仿中国之处颇多,但是,若从第一个称帝的推古天皇算起,日本女帝的出现要比中国所谓大周皇帝武则天称帝的时间(690年)早九十八年,亦在朝鲜新罗第二十七代国王暨第一代女王  相似文献   

16.
此书收《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即《传习录》中篇,系阳明重要论学书札之一。《阳明年谱》载此书于嘉靖五年丙戌条下,谓“八月答聂豹(文蔚)书。”按《阳明年谱》嘉靖三年甲申条记:“十月,门人南大吉续刻《传习录》。《传习录》薛侃首刻于虔,续刻于越。”钱德洪《传习录》中篇首序云:《答聂文蔚》之第一书属“元善(南大吉)所录之旧,”钱氏仅照此移录。故此书不可能成于嘉靖五年,只能成于嘉靖三年十月以前。此书已倡致良知,《年谱》正德十六年辛已条云:“是年先生始揭致良知之教。”故此书又当成于正德十六年以后。  相似文献   

17.
论隆武帝     
我国对南明史的研究,从总体上看是比较深入的,但仍有不充分之处。其中对南明第二个皇帝隆武的研究即是如此。而且有关著述对隆武帝的评价尚存不公允之处,甚至认为“从明宗室中产生的南明皇帝,也没有一个值得肯定的人物”,不分青红皂白地把隆武帝与南明其它腐朽帝王一概而论。本文试图通过对有关具体史实的分析,对隆武帝做出较为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1989年报刊调价是近年来辐度最大的一次读者是报刊的“衣食父母”,又有“读者是皇帝”一说为调价身为“臣属”的少不了要向“皇帝”们深深表示歉疚之意,一“歉”一“疚“之中,又免不了一番”诉苦”——迫于无奈,最后是“本报(刊)在1989年将以崭新面貌出现,厚待读者,不负众望”云云有些报刊还宣称尽量减少广告的挤占版面,作为一项重大改进措施报刊提价前后,这一类“歉疚”、“诉苦”,几乎报刊的甲乙丙丁无不出自一个模式  相似文献   

19.
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困扰着明王朝,及至嘉靖中叶,由于朝廷政治腐败、权臣专擅、武备废弛,终于导致涂毒东南达20年之久.的倭寇之乱、中国人民为了抵抗倭寇侵扰,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抗倭斗争、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起,倭寇侵扰东南沿海逐渐猖獗,到嘉靖二十一年.倭寇和东南沿海的海盗相勾结、大举进犯,“滨海数千里同告警”①,直至嘉靖末年(1566年)始告剿灭。认真考察这段抗倭斗争的历史,我们发现,除了人民群众的奋起抗战外,明朝内部逐渐形成的将帅集团,在抗倭斗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是明朝抗倭斗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力量。本文拟对这一…  相似文献   

20.
参观游览首都北京,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的十三陵。此地有一个定陵地下宫殿陈列室。陈列室里琳琅满目,金银珠宝,令人眼花缭乱。其中有一条翡翠色半透明玉带,特别引起我的注意。据说这条玉带是明朝万历皇帝所佩。每当皇帝外出巡视,举行祭祀,召见官员时,总要把它佩挂在身上。皇帝如有轻率之举,这条玉带便会由于碰撞,而发生“叮(口当)”、“叮(口当)”的响声,暗示皇帝毋失尊严,从礼而行。所以,这条玉带被称为“叮(口当)玉佩”。这条“叮(口当)玉佩”令我想到了社会学的一个概念,即社会角色。“叮(口当)玉佩”所起的作用,正好比人们的社会角色对人的行为的约束。皇帝在公众扬合的一言一行,要符合封建社会的社会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