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0 毫秒
1.
《初度岭过韶州灵鹫广果二寺其寺院相接故同诗一首》非刘希夷作《全唐诗补编》将《初度岭过韶州灵鹫广果二寺其寺院相接故同诗一首》收在刘希夷名下,待后注:按以上二首(另一首题为《江上羁情》)原收手刘希夷《北邙篇》之次,疑亦为其所作,姑收希夷下,俟考。此诗非刘希夷作。《初度岭》诗有“流窜同飘,登临暂杖筇。摄衣趋福地,跪膝对真容……已知容假色,犹念吉除凶。覆护如无爽,归飞庶可从”几句,说明此诗作于流窜途中。写出了作者企求通过“超福地”、跪“真容”以达到“吉除凶”而“归飞”京师的目的,这与刘希秀生平行事不合。…  相似文献   

2.
《光明日报》一九八四年十月二十五日第三版,发表了陈文华同志《刘希夷时代考辨》一文(以下简称《考辨》)。该文根据《国秀集》目录上“广文进士刘希夷”一语和刘希夷的两首诗,就断定刘希夷“是盛唐时人,而不是初唐时人”。并进而推测“刘希夷及第之年可能是肃宗上元二年(761),而不是宋之间及第之高宗上元二年(675)郑益榜”。近来翻阅一些有关刘希夷的资料,发现此况距事实较远,愿提出与陈文华同志商榷。 现存《国秀集》口录上确有“广文进士刘希夷”一语。《考辨》一文指出:“广文进士,即广文馆进士。据《唐会要》卷六十六云:‘广文馆,天宝九载七月十三日置,领国子监进士业者。……’……希夷既称广文进士,则其及第之年必在天宝九载(750)后。”这似乎是没有问题的。但仔细查阅《国秀集》  相似文献   

3.
李频诗简议     
<正> 李频是晚唐诗人,主要生活在文宗开成至僖宗乾符年间。《新唐书》有他的传记。关于李频的诗,《新唐书·艺文志》著录为一卷,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亦录为《李频集》一卷。其集又名《棃岳集》,收诗195篇。《全唐诗》编录为三卷,另在“补遗”中载其2首,凡206首,比《棃岳集》多出11首。其中《送刘山人归洞庭》诗卷中两见,惟起二句小异;《渡汉江》诗“岭外音书绝”1首,乃宋之问诗,明人早有考证(见万曼《唐集叙录》);  相似文献   

4.
初唐诗杂考(十六)杨墨秋《送沙门泓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诗非宋之问作《全唐诗》卷五二宋之问名下《送沙门泓景道俊玄奘还荆州应制》一诗,在《全唐诗》卷五八李峤名下重出,诗题下注:一作宋之问诗。宋诗题中“泓”在李诗中作“弘”。此诗非宋之问作,当为李峤诗。《...  相似文献   

5.
刘希夷诗初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夷是初唐时期一个颇有影响的诗人。其生平行迹,见于《旧唐书·文苑传·乔知之传》:“时又有汝州人刘希夷,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唐刘肃《大唐新语》卷八,宋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十三,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等,皆有记述。概其一生,不拘常检,虽才情高迈,却遭逢奇赛;虽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但体势与时不合。其《白头吟》一诗,有“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之句,据说因这两句诗引起了来之间的妒忌,最后为来所害。此说虽属传闻,但希夷之死于非命,恐与其放荡生活有关。…  相似文献   

6.
刘希夷死因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希夷死因质疑王珏(河南大学中文系)关于初唐著名诗人刘希夷的死因,旧说多谓为宋之问所害。此说肇始于唐人笔记(大唐新语)及(刘宾客嘉话录)。(大唐新语)云:“刘希夷,一名挺之,汝州人。少有文华,好为宫体,词旨悲苦,不为所重。善琵琶。尝为(白头翁咏)曰:...  相似文献   

7.
王昌龄诗论在空海《文镜秘府论》中占有最显赫的位置;我们看《天卷序》中空海的主要诗歌观点与王昌龄是一致的;而《调声》置王论于卷首;地卷论诗文做法体例置王《十七势》于首卷;南卷置《论文意》于卷首,又置王论于《论文意》之首——如此,做诗的最主要的三个部分格律、构思、体例均以王氏论文为首要意见,且空海曾在其《书刘希夷集献纳  相似文献   

8.
宋之问、李夔交游诗系年考《全唐诗》卷六十七有李夔《使至汴州喜逢宋之问》一诗,诗云:“阮籍蓬池上,孤韵竹林才。巨源从吏道,正拥使车来……”李夔把之问比作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并赞许他是“孤韵竹林才”,说明此时之问尚未释褐,还隐居在汴州之蓬池。“蓬池”,考...  相似文献   

9.
武后幸龙门时间考《唐诗纪事》卷十一“宋之问”条载:“武后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以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两《唐书》宋之问《本传》亦有类似记载。以此“夺锦”一事便成为脍炙人口的文坛...  相似文献   

10.
宋之问·司马承祯赠答诗系年辨《全唐诗》卷五十一宋之问《冬宵引赠司马承祯》诗云:“独坐山中兮对松月,怀美人兮屡盈缺。”司马承祯答诗云:“时既暮兮节欲春,山林寂兮怀幽人。”有人认为之问赠诗作于神功元年后,理由是“敕麟台监李峤饯之于洛桥之东”(《旧唐书·司...  相似文献   

11.
《洛阳伽蓝记》第五卷《宋云惠生行纪》为杨衒之综合《宋云行纪》、《惠生行纪》和《道药传》三篇而成,学界一般认为该文本以《宋云行纪》为主体,故惯以"宋云行纪"称之。余太山的新观点进一步否定《惠生行纪》的存在。本文通过分析杨衒之的自述、《洛阳伽蓝记》的叙事惯例、《北史》作者李延寿的评论,以及行纪各部分篇幅的差异,指出《宋云惠生行纪》的文本主体应为《惠生行纪》,而非传统观点认为的《宋云行纪》。  相似文献   

12.
元初,陈与义诗风(主要是在江西地区)的流衍情况,是其时诗坛一个颇可值得注意的现象,这是元初江西诗风转变的一个重要体现和重要方面,刘辰翁在其中起了重要的推阐作用。其原因则在于:一方面陈与义"清俊"的诗风容易为江湖诗人接受;另一方面,也容易投世人之所好。这种现象可以看作是宋诗派对唐诗创作特点和创作要素的某种汲取;而从一个更长的历史时段考察,也毋宁说是宋诗派向"宗唐得古"风气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王畅 《河北学刊》2006,26(4):202-207
赵匡胤祖籍“涿州说”“已成定论”,而“保州说”也绝非空穴来风。事实真相是:赵匡胤祖母刘氏系保州人,在赵匡胤祖父赵敬死于涿州后因战乱携年幼子女回娘家居住,不久因涿州被割让给契丹而不得归,故在保州有赵姓人定居、繁衍,即后来皇族之“疏属”,至宋真宗朝,这竟被曲解为赵氏“本籍保州”,于是造成与“信史”记载僖、顺、翼三祖“并幽州”与“本籍保州”以及已成定论的“涿州说”与“证据确凿”的“保州说”的矛盾与争论。  相似文献   

14.
南朝宋所掀起佛教顿悟与渐悟之争对于刘勰产生了一定影响,刘勰在此问题上的立场,基本与道安、慧远等一致,持折衷的观点,而这对于其文章学的形成,发挥了关键的作用,<文心雕龙>大致上是以折衷顿、渐的思维方式来处理其文章学中种种矛盾与问题,使得<文心雕龙>成为中国文论史上最伟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王祥 《北方论丛》2004,(1):13-16
柳开是北宋最早倡导"古文"与"古道"之人,其"文道观"的真正内涵是"以经为文"和"以道观文",这在五代末和宋初具有特殊意义.同时,柳开也是最早关注士人名节操守之人,他以毕生精力去净化士人人格,提升士人精神境界,对塑造宋代士人形象,砥砺士风,促进唐型文化向宋型文化的转变,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庞毅  刘林利 《云梦学刊》2014,(4):124-127
“草根文化”成为当今中国新兴文化的焦点,因其独特的组成群体、形成原因和发达的传播媒介,迅速成为抢占民众视线的关注点。王二妮、阿宝、刘大成、朱之文、任月丽等典型草根歌手群体具有民间习唱的传统环境、质朴自然的嗓音条件、开放自由的原声唱法、模仿翻唱的自学能力、业余谋生的卖唱生活和传媒追捧的脱颖而出等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7.
对刘宋文学现代意义的研究肇端于20世纪前后,由于文学界革命、新文化运动的发轫、发展,学者对刘宋文学的关注由诗文扩展到小说等多种文体,由文人作品转向民间作品等多个层面。其后关注研究的学者增多,至21世纪前后,研究达到了高潮。刘宋文学研究的特点体现在,文献的蒐集与文学研究互相推动,形成了刘宋文学研究的繁荣;研究不均衡,就作家而言,选题过于集中在重点作家、作品,对次要作家关注不够,而就文体而言,刘宋作家及诗文、小说作品现存较多,现有研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存在相当大的研究空间;尚无学者对刘宋文学进行整体的把握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董运庭 《云梦学刊》2005,26(3):29-34,37
楚辞的长期流传,首先是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进入汉代通过三条线索得以汇编结集。今本《楚辞》是一部体例极为特殊的文学选集,它在实质上乃是“屈原一家之书”,所收作品也似有经、传之分。《汉志》不录《楚辞》,并不能否定刘向的编纂之功,刘向编《楚辞》是他在废弃期间的“个人行为”,而他后来奉诏典校经书则是“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9.
何婵娟 《兰州学刊》2008,(1):204-208
文章在宋型文化视野中解读刘敞文章,分析宋学怀疑、创新精神对于刘敞文章的影响;分析宋代士风对于刘敞为人作文的影响,并结合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论述刘敞文章的艺术特色,阐述刘敞对于宋代学术的贡献,总结他学术、文章自成一家之风。  相似文献   

20.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长河,南朝时期既承受着外部胡马临江而日益加剧的民族矛盾,又面临着统治集团内部渐趋激化的阶级矛盾。可谓是王朝兴替、兵蠡迭加、君如举棋。然而,政治的局部稳定,经济的相对繁荣,再加上有识君主的提倡,从教育体制方面来看,南朝较之两晋有着长足的发展。尤其在刘宋和萧梁时期,由于政权的相对稳定,中央官学呈现出多样发展的形式。不仅有国学,还创建了学馆,更有专门形式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