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华裔和非裔在美国社会相似的经历和处境,以华裔文学和非裔文学中代表作家的作品为研究对象,分析两类文学集中展现的文化身份建构问题,比较华裔和非裔文化身份建构的过程,探讨白人主流文化与华裔和非裔本民族文化各自对建构文化身份的影响,提出双重性文化身份建立的必然性和途径,强调在两种文化碰撞和融合中,要首先保留自己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此同时,汲取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加以借鉴和互补,这样才能建立处于白人主流文化社会的少数民族明确、自信的文化身份,不会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2.
族裔身份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文化在华裔的族裔身份定位中有必不可少的作用。社会环境、经济形势和政治动机等因素 ,使得身份定位中的中国文化政治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美国华裔文学作品《喜福会》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运用的文化翻译,以及通过分析作品中所展现的代际移民之间的文化冲突,即拥有不同文化属性与背景的母女之间的文化冲突,透视了处于主流文化中边缘化群体的美国华裔,不断追寻自己的文化属性以及文化身份的历程,并探讨了美国华裔作家在文化身份建构历程中,只有充当两种文化中间的文化传递者,才能在两种文化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美国文学明显是以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男性、东部作家为主流,弱势族裔作家常常充当象征性的点缀.这种情况一直到80年代才渐有改观,特别是从性别和族裔的角度对美国文学的重新观照使美国文学与文化的范畴更为宽广.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的种族歧视采取的是一种性别的形式,无论是华裔男性之女性化还是华裔女性之异国情调一直是华裔难以摆脱的刻板形象,从社会性别身份的视角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和思考也因此具有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文学在美国多元文化语境中不断获得发展,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逐步受到美国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美国主流文学界的承认,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史和文学选集。中美文化语境中的美国华裔文学研究不断超越译介和一般性的评述。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使华裔文学批评理论的建构成为华裔在学术研究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挖掘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空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从族裔、性别、阶级三方面入手,探讨以黄玉雪、谭恩美、汤亭亭等为代表的美国华裔文学女作家的文化身份。她们一方面难以脱离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极力向美国主流文化靠拢时又不能取得认同;她们有女权主义的诉求,又无法彻底摆脱男尊女卑的境遇;她们受到美国主流社会的排挤和歧视,很难向上层阶级发展,处于族裔、性别与阶级的多重边缘身份。正是这种多重复杂的文化身份,造就其作品独特的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7.
美国华裔文学已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在文学界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着重探讨了美国华裔文学的界定,发展阶段及代表作家,作品题材等问题。由于美国华裔的特殊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使得美国华裔作家大多具备双重文化身份和视野,这一特点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充分展现。  相似文献   

8.
"文化身份"是华裔美国文学永恒的主题.从雷庭招和赵健秀到汤亭亭和谭恩美,再到任碧莲和伍慧明,华裔美国文学作家都对文化身份问题给以了不同的解答,华裔美国文学诉求经历了从文化碰撞、认同到杂糅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9.
尹晓煌博士所著的《美国华裔文学史》对自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末,用英文和中文创作的美国华裔文学进行探讨与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本书必将拓展我国的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空间,为国内美国华裔文学研究提供全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是一门独立自足的新学科并开辟了美国文学新领域。它为美国亚裔研究、美国亚裔文学的发展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文化和诗学语境层面,对生活在美国华裔女性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后殖民主义批评研究,目的是使研究者挖掘她们作品中更深刻的表达内涵,以探寻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1.
商文学指以描写商业或商人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在今天这个商业社会里,商人代替以往的武将、主教、知识精英等成为新的时代英雄,商场也许成为了最好的人性与现代性展台,商文学及其研究也因此日渐兴盛。在全球化语境下,那些跨越多种文化身份的商人最具时代特征。分析、反思他们的文学呈现也就具有了独特的意义。由于各种历史的原因,美国华人商文学在全球化语境中尤具典型性。本文指出了这一新的研究视角的当下意义,并尝试提出美国华人商文学研究的基本思路,指出形象学、跨文明比较、族裔散居等研究范式的可资运用。  相似文献   

12.
早在19世纪末,西方学者便开始了对中国文学史的书写。20世纪初,林传甲和黄人分别编写《中国文学史》,拉开了中国学者撰写本国文学史的序幕。迄今为止,学界已有数百本中国文学史著述问世。中国学者所著文学史,在文学理念、编写模式和文体分类等方面一直深受西方汉学界的影响,但随着近年来研究思路的改变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已经呈现出由整体“趋同”向“趋异”转变的走势。《中国文学史新著》与《剑桥中国文学史》这两部文学史著作,便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在中西方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英美文学与华文文学的多元文化语境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文学与华文文学的比较研究离不开多元文化语境和跨文化交际的研究。文化与文学翻译不仅受制于源语文化语境与原作者文化背景,而且也受到目的语文化语境和译者文化意识的制约。因此译者主体性体现在选取合理的翻译策略来协调两种不同民族的文化,从而实现世界文化互动与交流。  相似文献   

14.
中美导师制度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导师制度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研究生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通过对比分析美国和我国现行的导师负责制、导师遴选、导师培训、导师考核、导师激励等制度,提出从实行导师组负责制,优化遴选办法,开展多层次培训,细化考核制度,建立系统的激励机制等方面完善我国导师制度。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个人所得税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世界 ,个人所得税制度最为完善的国家是美国。其税收立法的完备性、征管稽查的严密性以及公民的整体纳税意识一直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因此 ,在探索改革和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过程中 ,对税收制度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在简述了马斯洛的不同阶段的人类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国与中国的成功观及其各自的历史渊源,并对两者不同的成功价值观进行了跨文化比较。美国成功观的特点是美元至上,以个人为本位;中国的成功观的特点是权力至上,以社会为本位。随着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美国人感到了心灵求索的迫切性与重要性,越来越多的以美国人为代表的西方人,正走近东方,向内在心灵走去,寻求“顶峰体验”;中国人正在努力学习西方的一些先进科学技术,努力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也许东方也需要经历西方的高度物质文明所带来的精神空虚后,才会普遍地觉醒,并自觉地追寻与发掘自家的珍贵精神宝藏。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审美命题是中国文学理论思维的结晶,体现中国文学家的理论素养和中国文艺的精神特质。为了探索文学理论研究的新路,应在中国思想史和艺术史的大范围中,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选择中国特有的文学理论命题进行研究,以展示中国文学理论的本质特色。  相似文献   

18.
当代美国比较文学界发展的思路是:沿用典型的挑战、质疑、依据原有缺陷提出新的理论与方法论路数,有破有立,继续推进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建设与发展.具体趋势表现为关注文化研究、重视东西方问题的研究,并在跨文明语境下对几个重要领域如类型学、主题学、文体学、跨学科研究等方面进行了深层次的开拓.  相似文献   

19.
滥觞于20世纪70年代的多元文化主义与美国华裔女性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多元文化主义既是一种社会政治理论,又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美国华裔女性文学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正是这种社会政治理论的实践映照。水仙花、黄玉雪、汤亭亭、伍慧明等作家作品中刻画的华裔妇女形象,真实地再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华裔妇女的社会地位、生活状况以及融合东西方文化重构文化身份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新民主主义政治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政治体制,前者是一党执政,多党合作的政体,而后者则是一党主导,多党联合执政的政体。延安时期,中共的”三三制”政体的民主体制是延安精神的产物。延安精神与美国精神是在不同的国度中产生的两种不同的精神,但却可以在经济繁荣、群体和谐和国家安全这三个国家政治目标的基础上统一起来。具体来说,延安精神和美国精神在爱国主义精神、唯物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对于他人和同胞的宽容精神、追求平等的精神、开放精神、尊重人的精神、崇尚科学的精神这九个方面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