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三峡风物传说是三峡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三峡民间文学又是在巴楚文化传统的沃土里滋长起来的,故而笔者认为,如能联系巴楚文化传统,从文化精神的大背景下来考察三峡风物传说,不仅有助于从新的理论层面来认识和把握三峡风物传说的美学特色,亦可窥见巴楚文化的某些精神因素是如何内在地制约和影响三峡风物传说形成独特的美学品貌的。须要说明的是,从严格意义上讲,“巴楚文化”并非两种文化称谓的并列,而是指春秋以至战国时期在荆楚与巴蜀交接之地(即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由巴、楚土著文化相互融会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区域文化类型。由于学术界目前对这种区域文化的内涵、特质及演变过程尚未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仍从一般的意义上使用“巴楚文化”这个概念。  相似文献   

2.
巴楚民族都是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三峡地区作为古代两个民族争夺与交融的特定区域,他们对本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三峡沿江两岸大量的古民居建筑群,作为峡区古代文明遗存的有形实体,其集聚形态、建筑特征都留下了巴楚民族文化的强烈印记。通过对巴楚族源及文化关系的梳理,探究巴楚文化与该地区古民居艺术的内在关系,进一步揭示三峡地区传统民居所蕴含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总结其艺术成就,为研究和保护三峡民居文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3.
在充满感性和浪漫情调的先秦巴楚民族意识中,更多地存留着远古的图腾意识,这种图腾意识对当时美术创作的内容、题材和形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现已出土的巴楚美术作品中,一方面展现了巴楚两族文化的丰姿和两族文化交融的形态;另一方面也记载着巴楚两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心理。  相似文献   

4.
正巴、楚毗邻,人文互动;"巴楚文化",源远流长。自上周迄今,巴文化与楚文化藉战争、商贸、移民等,在长江中上游文化带与武陵民族走廊文化带内,于长江主线与其支脉清江及武陵山脉、武山山脉构建的核心空间之中,混荣耦合为"巴楚文化"。"巴楚文化"作为"巴楚艺术"的子范畴,  相似文献   

5.
利用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相结合的二重证据法对清江流域巴、楚文化进行粗线条的论述,从清江巴、楚文化的祖源开始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从当地原始文化发展变化看清江流域巴文化早期特点;早期巴人首领的考证;有关廪君的传说等。先秦时期清江巴楚文化的主要特征是:地域内重合交叉,巴楚杂居共处;民族间融合通婚,巴楚通婚互结;习俗上涵化混同,巴楚文化互见。  相似文献   

6.
指出了在古代巴、楚两个民族交错杂居的长江三峡地区 ,不宜用“巴楚文化”来作为这一地区的地域文化名称。因巴文化和楚文化各有特点 ,虽有一些相互影响或部分融合现象 ,但尚不构成一种新的文化 ,故仍不宜随意命名。同时 ,对“三峡地区是楚文化的摇篮”的提法 ,也认为不妥。对有的学者还用“巴楚文化”这一词汇来涵盖从古到今的地域文化 ,更觉不宜  相似文献   

7.
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对郭沫若浪漫主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长江流域的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特征,分析郭沫若对巴楚文化个性的感悟、认同及对现实文化思想的扬弃和升华,揭示郭沫若浪漫主义创作和审美取向对巴楚文化的隐性传承。  相似文献   

8.
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巫山是一个文化积淀丰富的地区,留下了丰富的古人类活动遗迹,有专家分析,这一带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动的中心区域。然而最近十多年来,在巫山发掘的东周楚墓在数量上多于同一时期的巴墓,对巫山地区东周楚墓墓葬的形制、随葬赛物及组合等进行研究,可以对该地区东周时期楚文化的西进及巴楚文化的交流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读罢何振球、严明两同志合著的《常熟文化概论》(苏州大学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以下简称《概论》),掩卷沉思,我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座地方文化研究的丰碑。众所周知,常熟本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以其拥有相当丰厚的历史文化积累,而卓然成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作者以此为区域文化的定点展开研究,其巨大的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而研究的结果表明,《概论》确实做到了“为地方文化研究开创出一条新路,探索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式”(《后记》),从而取得了这一领域的领先地位,并对方兴未艾的区域文化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鱼丽>篇中可以看到巴楚音乐的元素,<鱼丽>、<南有嘉鱼>正是以巴楚音乐的特色,在"四夷间奏"中独树一帜而得以流传.当今湖北巴东、长阳的山歌、民歌都活跃在生产劳动或祭祀文化、节日庆典之中,成为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日的三峡民歌与古代的<鱼丽>、<南有嘉鱼>有一种割不断的渊源联系.  相似文献   

11.
王昭君的传说经过近二千年的流传,已成为故事化的民间文学题材。以此为题材的同一文学样式有多个版本,以此为题材的不同文学样式又有许多种。在昭君故里的湖北省南郡秭归县(今隶属兴山县),却以一种别样的民间文学样式——民间歌谣,流传着“昭君文化”。民间文学中异文现象与异形现象整合的传播,有效促进了南方巴楚文化与北方华夏文化的交融,这对研究巴楚文化、民族精神、民俗风情具有借鉴作用,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构建和谐边疆、沟通南北经济、持续融合民族友好团结,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12.
巴入乐舞小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家族“跳丧鼓”,是有着巨大艺术魅力的民间舞蹈,那高亢的歌声,深沉的鼓点,粗犷的舞姿,能久久恼人不寐。考其源流,笔者认为跳丧鼓是一种原始社会巫歌巫舞的遗风,亦体现了巴楚文化的交融,是由古代巴人乐舞发展演变而成。  相似文献   

13.
在鄂西南地区建设"湖北三峡城市群",无疑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意义的决策。这一区域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还有着极其丰厚、极富现代价值的文化资源:悠久的历史文化、浪漫的巴楚文化、典型的三国文化、创始的神农文化以及富于神奇色彩的山水文化,足以装点"三峡城市群"的门面,提高城市群整体形象的文化品味,也可以提升"三峡城市群"的综合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屈原字“灵均”进行新探 :巴楚二族根源相同———楚人本源在中原 ,北族南下形成楚族 ,屈原是楚人 ,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 ;廪君系巴人也是高阳苗裔 ,南下后形成巴族建巴国 ;巴楚二国相邻 ,巴楚文化交融互动 ,其经济文化等有很多相似处 ,楚子灭巴 ,巴文化四方扩散 ,楚文化吸收巴文化因子 ;巴文化始终予楚文化以深刻影响。屈氏家族深受巴文化浸染 :屈原生于虎年虎月虎日虎辰 ,字灵均———沿用廪君系巴人族号 :灵均———廪君———虎君。伏羲炎黄为远古羌戎虎氏族 ,屈原为黄帝远裔 ,居虎域 ,生辰属虎 ,与宗虎伏羲的夏禹、以虎为道号的老子李耳老聃有潜在的虎文化联系 ,荆楚文化以虎崇拜或虎图腾机制为内质。今土家族敬称虎为廪、在心理深层及文化节俗等方面认同屈原。长江中下游巴楚吴越皆有巴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5.
傣族渊源与巴楚文化刘岩云南傣族是外来的民族,先于傣族进入云南边境地区居住的是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的佤、布朗、德昂等民族。作者研究傣族历史的文字记载和大量民间传说,阅读东南亚有关泰、缅、老、柬的历史著作,证实云南傣族并非土著民族。西双版纳傣族传说他们的祖...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南部清江流域鱼木寨是传统土家族村落,至今保留巴楚古建筑特色,其众多的古建筑石碑刻,成为一种文化信息传播载体。考察这一不同凡响的碑林,从中可以探寻土家族与外来文化多元融合的独特文化信息传播与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7.
区域文化的提出范作为专门的研究范围,已有50多年的历史,但其研究规模及势头如此空前,几乎覆盖了国内各地域,只是近几年来的新鲜事。在这一区域文化热中,对“临川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早,进展扎实。《临川文化史》①的问世,更在这一领域名列前茅。可是直到今天,“临川文化”的基本概念究竟应如何较为准确的归纳和表述,仍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本文就“临};I文化”概念的表述谈点自己的浅见。文化不仅是一种历史现象,也是一种地理现象。两者在区域文化中体现得异常充分。从某些区域文化的定义看,不论是用一篇文章阐述,还是…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村文化建设,而农村文化建设反过来也会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但是农村文化建设不能放任自流,必须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大力灌输,使之转化为一种物质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夜郎的疆域是以贵州为中心的一个发展的概念。夜郎的本义是“团结的多筒”。仡佬、土家、彝为原生态夜郎系民族 ;布依、侗、水、苗、瑶和未定态汉族为融合态夜郎系民族 ;遁水圣母为夜郎系各族共同的祖先。遵义赤水河流域为夜郎文化的核心辐射区域 ;黔、湘、桂、川、鄂、滇为强辐射区域 ;中原和越南为次辐射区域 ;东北亚、东南亚一线为远辐射区域。夜郎文化的历史长河长流至今 ,从民族语言的语族、语支分为四类 ,实际可复原夜郎祭祀、巴楚乐舞、竹筒古乐、八音古乐等中华古乐。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文化产业的勃兴和知识经济的繁荣,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更加紧密。文化与经济水乳交融,相互渗透,互为依存。文化的基因、底蕴和特色是以地域划分为单位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地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和文化传延的载体,研究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意义重大。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地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地域文化则是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创新、促成消费形态转移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